王发茂
摘 要:再读《孔雀东南飞》一文,对刘、焦人生悲剧原因探秘:我觉得,这出悲剧的罪恶黑手是人性固有的局限性。六层原因层层叠加,最终要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性命,造成了他们无可挽回的人生和家庭悲剧。
关键词:原因,局限性,性格,悲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这首诗被选作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已多年,但每次教读这首诗,总有一些新的感触。
一、引题
又一次要和学生一起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古代诗歌了,因此,又把这首诗歌读了好几次。思之再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新的收获,新的体验。在同情焦仲卿和刘兰芝人生悲剧的同时,我更多感悟到的还是遗憾和惋惜。在我看来,如果焦仲卿把这起家务事处理得当,如果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性格中的某些缺陷不存在的话,这出悲剧极有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前人对《孔雀东南飞》的评价一向把导致的刘、焦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焦母、刘兄,其实导致刘、焦悲剧的原因,不只在于焦母、刘兄,还有刘兰芝自己、刘母和传统的礼教等方面的原因。在专家们的各种解读中,都说这首诗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这些解读中,都把这出悲剧的罪恶源头指向了封建的礼教,但在我看来,这个帽子太大了。我觉得,这出悲剧的罪恶黑手是人性固有的局限性。
二、文本表层揭示的悲剧分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这是刘兰芝脱下丝袜,跳进清池的情形。一个美丽的女子,就这样消失在池水中了,年纪轻轻的,多么的遗憾,多么的不应该啊。
不是疾病,不是车祸,不是灾难,却夺去了她的年轻的鲜活的生命,是她刘兰芝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生生给还在延续的生命强行画上了结束的句号。
从生命的角度来说,刘兰芝谋杀了自己的生命。有句话说:我连死都不怕,还害怕活着吗?这可以看出她的软弱,不理智,有点冲动。对不起,在这里,我对她要求的很高。
听到刘兰芝跳水自杀的事情后,焦仲卿知道他们夫妻之间已经是阴阳相隔,长久别离了。“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他在树下徘徊又徘徊,最终自挂于东南枝自杀,追随刘兰芝去了。从爱情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伟大的,是应该值得称颂的。但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也看出焦仲卿的软弱,一个大男人,只能用死来逃避现实,这可以说明他的平凡、软弱和无能。
一个女子用自杀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原谅她。因为千百年来,受压迫的都是女子,她们身上那一点点自然的、反抗的因素在历史的长河中磨尽了。但是,一个男子却用自杀来解决问题,那就只能说是无能和软弱。
不管怎么说,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个年轻、旺盛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他们家庭的悲剧。
三、揭开面纱,层层剥因
从序言中,我们知道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他在外工作,家中有他的母亲、妻子和小姑子一起生活。
诗歌第二段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端庄贤淑的儿媳妇。她不仅貌美——“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而且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后,虽然丈夫远离家门,但刘兰芝却能独自“留空房”,“守节情不移”,对丈夫可谓忠贞不二;“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可谓勤劳能干;对待婆婆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一心只想“供养卒大恩”,可谓贤淑孝顺。这段内容其实是写在外工作的丈夫回家后妻子对他的诉苦,刘兰芝的目的是寻求丈夫的安慰。但是,焦仲卿情商低,以为母亲、欺负压迫了妻子,去堂上质问母亲。结果焦仲卿母亲大怒,要求速速把刘兰芝送去娘家,并说了刘兰芝的许多不是。焦仲卿此刻态度也很坚决,跪下说,“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看到这种情形,焦仲卿母亲更怒了,槌床大怒。在母亲如此坚决地态度下,焦仲卿把刘兰芝送回了娘家。按古礼规定:七种情况可以休妻。即七出,是古代女子被休的七种理由的简称;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即一般被休弃的女子,都犯下了在封建时期属于“很严重”的错误,娘家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女孩回家败坏名声;再者,古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孩泼出去的水,娘家管不到也不会管,《红楼梦》中就有写到:“大凡做了女孩儿,终究是要出门子的。嫁到人家去,娘家哪里顾得?也只有看他自己的命运,碰的好就好,碰的不好也就没法儿。”所以好也罢,歹也罢,娘家总是不相干,被休自然也没脸面回去。
本来是婆媳之间的基本矛盾,但在焦仲卿的处理下,发展成了母子大战。母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无法隔断的,所以,引起这次矛盾的弱势者刘兰芝承担了所有的结果:被遣送回娘家。
所以,焦仲卿和刘兰芝悲剧的第一层原因是焦仲卿情商低,不会处理家庭基本矛盾。
第二层原因,我认为是焦母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其实,不要说汉朝了,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家长还依然存在。
第三层原因就是县令和太守先后派媒人说亲。遣回娘家也就罢了,偏偏遇到家大势大的县令和太守先后来提亲。对刘母和刘兄来说,这既是消除被遣回娘家带来的羞愧,又是在焦家母子跟前争一口气的大好机会,但对刘兰芝、刘母和刘兄来说,他们的提亲带来了压力,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加深了矛盾。
我想不通的是,刘兰芝被休回娘家,也不见得刘家情况如何好,为何县令和太守先后派媒人说亲呢?
第四层原因是刘兄的逼迫。女儿被休回家,刘母当然心急。妹妹被休回家,刘兄当然心急,还有羞愧。他们可能想着,刘兰芝如果再结婚,丈夫家世等各方面超过焦仲卿,出一口恶气,争一回脸面。所以,面对县令和太守先后派媒人说亲的情形,刘兄责问刘兰芝,逼迫她。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也就是人的局限性。
第五层原因是刘兰芝的软弱以及性格倔强。刘兰芝不仅是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的人,而且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在旧社会,出嫁的妇女被夫家所休是非常不体面的一件事,许多妇女都可委曲求全,忍气吞声,而避免被婆家所休。而刘兰芝因无法忍受婆婆的驱使,却自请回家,她宁愿被人误会和羞辱,也不愿在婆婆面前委曲求全。当焦仲卿安慰她“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时,她即回答“勿复重纷坛”。因为她知道,婆婆决不会因为她的离去,而改变对她的态度,而她也不愿再忍受她的驱使和恶气。尽管被迫离开丈夫对夫妻恩爱的刘兰芝来说也是痛苦万分,但她在婆婆面前却不愿流露。回家那天,她不像其他被休的妇女那样的痛哭流涕,而是精心打扮自己,不卑不亢地与婆婆拜别。与小姑作别时才真情流露——“泪落连珠子”,出门登车去,也是“涕落百余行”,而在婆婆面前她却一滴泪也不流。
兰芝性格的倔强,在刘兄逼她改嫁一节表现得尤为突出。兰芝被遣回家,在旧社会,原已是件非常不幸的事,无论谁,都会认为是奇耻大辱。可她却偏偏不愿再改嫁,不愿屈从兄长的安排。
在兄长的责问下,可能还有在母亲的期盼下,刘兰芝同意了与太守的儿子结婚。
第六层原因是焦刘的誓言和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质问责怪。本来,我觉得以刘兰芝的性格,如果顺利与太守儿子结婚,有可能开始第二段婚姻生活。可是,在出嫁的路上,碰上了求假归来的焦仲卿。
焦仲卿说,祝贺你与太守儿子结婚,从此过上美好的生活。磐石方厚,可以等待千年;蒲苇只是一时的坚韧,片刻之间就发生了变化。你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尊贵,我独自走向黄泉。
听了焦仲卿的话,回想他们刚分别时的誓言,刘兰芝只得说,我们都同样是被逼迫的。那我们就遵循誓言,在黄泉下相见。
就这样,六层原因层层叠加,最终要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性命,造成了他们无可挽回的人生和家庭悲剧。也只留下我的遗憾和人们的同情在世间长存。
四、结束语
其实,世间之事就是这样,造成最终结果的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我想,假如人们足够聪明,性格足够健全,世间的好多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吧。
参考文献
[1]胡欣.《孔雀东南飞》婚姻悲剧的社会心理学解读[J].天中学刊(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