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融合时代,为中国文博内容等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带来新的契机。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将媒介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始终,通过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仅可以使国内民众可以通过新媒介掌握国家文化发展的历程,而且可以更快更新的方式让国外受众接触并了解到中华文化的脉络贯通。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上升为国家战略,经历了初步探索、全面发展、走向深化的认识与实践历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能力,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媒体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其他国家进一步地了解中国,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中国。加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构筑文化交流机制,提升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要找到具体的有力的着陆点,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个有效载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博物馆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正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博物馆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约五千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进入数字化时代的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多渠道了解博物馆的藏品、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博物馆文化。然而近年来,走进博物馆的人数不降反升,究其原因,就是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可以直观地向大众展示我国历史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并以文物为纽带,展示和宣传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是需要传承的,而传承的过程是离不开对外交流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互相交流,对丰富各国的文化内容,促进各国的文化传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国内博物馆发展
新时期博物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文物、展览、教育、文创和交流等环节,将自身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真正体现出来,有效地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并逐步创造出新的、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
目前国内博物馆利用新媒体技术基本能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通过网络媒体、智能终端进行博物馆及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从而加强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有些博物馆还会创办自身的媒体平台,如APP、微信公号等自媒体网络平台,通过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向年轻的受众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像二维码扫码讲解等由点及面,更加丰富地介绍博物馆本身及其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智能博物馆、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等应运而生。
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开发利用。文物的研究要縱向深入发展,可选择人物、事件、文化为导向的文物群进行系统性研究,突破原来按朝代、时代、类别的研究瓶颈和思维固化的束缚。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对文物的系统、深入研究。
三、博物馆国际传播现状
近十年中国全方位的迅速崛起伴随着强烈的国际舆论压力,在经济和软实力快速输出的过程中,西方世界并未如我们所预期的给予积极评价,而在这种我国硬实力软实力强势往外走,西方世界竭力抗衡的角力战中,有一支文化细流常常能“化干戈为玉帛”,不断被主动请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这便是博物馆的国际传播。
目前我国博物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国际传播。一是博物馆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文物展览方式,通过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通过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物的共展交流或者博物馆人才的交流教育等方式进行国际传播交流。二是借肋媒体,尤其近年来借助传统媒体的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力度。三是通过从博物馆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文化活动等,作为博物馆文化的另一载体。博物馆将文创产品投入市场,进行全球的市场运转,再次发挥了博物馆国际传播的巨大作用。
四、关于提高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的探索及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一系列文化生态合作模式也成为了日常基本交流的常态。我国博物馆业因大量馆藏,以及悠久的历史特点等因素,常常被主动请出去,那么在国际传播中更应有效利用这种国际契机,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具有人文情怀的软实力,如专业素质过硬并具备相当外语水平的考古研究员团队,具有国际观瞻与全球视野的策展计划,博物馆人走出馆墙与全媒体跨界合作等。
首先,将提高馆藏文物“活起来”的实际效果。“活起来”不仅要从历史走到现实生活,同时也要从东方走进西方。最好的工具就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将科技融合进来。科技创新在文化发展中起到引擎作用,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这也就告诉了我们,文化与科技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文物活化不是僵硬地还原,更是要用文化创新的话语去讲解原有的文化故事与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做好传统文化独有特色的掌握跟突出,按照需求完善中华文化标签品牌工程的塑造,以此实现传统文化资源进入国际市场的逐步推动,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其占比大小,以此实现竞争力的综合提升。
有了交流的内容,形式也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一大要素。要想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广范围的普及,单一的宣传手段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一系列文化活动和国际机构及受众的支持,来使得中华文化能够有效地传播和推广。各自为营的孤立生态很难维系国际传播中积极活跃的参与者角色,在这个更复杂、多元的生态环境中,博物馆首先要学会用国际游戏规则来服务自身。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博物馆文化交流会使得我国的博物馆本身的发展战略进行相应地改进和完善。
同时,加大对博物馆本土文化“走出去”的宏观引导与支持,通过各类交流会、报告会、学习会等形式,共同探讨、研究推动我国博物馆文化拓展海外交流的科学方案,实现开放领域的明确扩大、始终坚持一个“合作互利双赢”的核心原则。
对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平台予以灵活利用,以此为基础实现多样传播模式的有效拓展,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谋求多元化、注重人文解读的表达方式,准确定位国际主流发展理念,深入分析东方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联合各种媒体,对于那部分满足国外主流受众偏好的话语表述予以宣传跟推广,有效突出开放性文化跟自信感文化类型。除此之外,博物馆也要动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线上线下活动应该勤于举办,利用新媒体高科技术,从根本上强化国外受众与国内受众以及本土媒体之间的文化交流。
新的消费形式也是文化创新的另一种体现,通过符合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加强科技创新的技能,提高文化品牌高质量建设,能够更强地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国际博物馆联盟等品牌,落实品牌战略。有效丰富推广手段,实现博物馆里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全方位展示,从根本上改善受众观赏的体验感,实现国外受众吸引力的逐步提高。
提高博物馆有效地、长效的国际传播力,本质上可以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解和误判,创新对外的文化交流方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作者简介:
陈毓娟(1984-)女,汉族,籍贯:福建龙海,研究方向: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