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机器人(robot)的定义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所以机器人的特点更多的是一种机器。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超仿真机器人,超仿真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研究的項目之一,追求的是和人的高度仿真性。2010年世博会陕西馆曾展出高仿真机器人;石黑浩教授对人形机器人情有独钟,曾在2014年11月的东京设计周上展示了他发明的超仿真机器人安苏娜(Asuna);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超仿真机器人索菲亚(Sophia)甚至在2017年10月26日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
超仿真机器人的研究到底有没有意义,是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还是会导致人类社会的不稳定性?下面本文将从开发、伦理和生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机器人的开发
机器人对比人类大概有这几方面的优势:1.机器人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2.机器人能高强度的从事单调简单的劳动;3.机器人动作准确性高;4能从事人类所不能达到的工作。而AI(人工智能)的优势是拥有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能力。换句话说,这也是机器人和AI未来的发展大方向,人类要使用机器,自然要利用其优势,像工业流水线上孜孜不倦工作的机器人,从事危险救援的机器人,医用的动作精准的机器人都是机器人优势的体现。而发展到最高境界便是人形机器人,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以人为基础建立的世界,机器人使用人类的形态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功能,比如上下楼梯、开锁、乘地铁……可在人形机器人的基础上高度追求和人的仿真性,就像Sophia一样拥有人的皮肤,能模拟出60多种人的面部表情,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听起来可能会使人形机器人更加美观,使人看着更舒适,能使机器人进军服务界,可根据森昌弘的恐怖谷理论,超仿真机器人只会令人从心理上感觉到恐怖。虽然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进科技的发展,但对于人类社会它也存在着诸多的隐患。
伦理视角
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说,超仿真机器人的研究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节约了经济成本,方便了人类社会。但从伦理的角度说,超仿真机器人可能会引发很多严重的问题。众所周知,克隆人因为其引发的严重的人权和伦理问题,被许多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所禁止,但超仿真机器人的最终目的是从外貌和智慧上追求和人的高度相似性,这与克隆人有什么不同?因为科技发展的局限性,现在的超仿真机器人和克隆人还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一旦有一天超仿真机器人能够真正的通过图灵测试(虽说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已经通过图灵测试,但是由于其附加了许多限制条件如13岁、乌克兰男孩,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测试的困难度,个人认为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通过图灵测试)的30%成功率,那么完全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超仿真机器人会达到80%甚至90%的成功率,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已,那么就会产生一个尖锐的问题:机器和人的界限在哪里?其实这也是AI的通病之一,但人类在研究AI时一定会想出许多方法来限制它,最重要的是不让AI拥有自主意识的产生与延续。在AI高速发展的时代,超仿真机器人过度追求与人的相似性,这显然不是一个限制AI的良好的态度,不利于划清人和机器的界限。而当机器人和人已无法区分时,在克隆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完全可以照搬过来,机器人有人权吗?它是人还是物?它可以有法律地位吗?这些问题显然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机器人的生命
每一个生产机器人、设计AI的人都明白:机器人永远都是机器,是辅助人类的工具,我们是永远不可能让其产生自主意识的,这直接违背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同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在这样的前提下,超仿真机器人却还在追求和人的高度相似性,“高度”本来就是一个很模糊的词语,什么是高度?超仿真机器人要做到什么程度为止?等到人们察觉它的危害时是否还能停下来?酷似人的外貌和神态更是为AI披上了一层友善的外衣。
讨论这个问题看似离我们现在有些遥远,但是它也是确确实实的一个问题。克隆人再怎么克隆最后还是人,而超仿真机器人的发展其实是在创造生命。狭义的生命指的是有机生物体,是自然演化而成的,从广义上说具备了某种符合生命内涵的基本属性的现象也将可能纳入生命的范畴,严谨的定义上之所以用“将”“可能”是因为还没有这样的生命出现,但是等到AI高度发展后,一种全新的生命就产生了。有的科学家预测,随着AI的发展,完全独立的超仿真机器人有望在10年内出现,10年或许还太快,但保守估计,按照卡尔达肖夫指数,地球达到一级文明顶峰或二级文明时,应该就会出现那样的机器人。现在的人类是已知的最高级的生命,但当一种比我们更高级的生命出现时,现在的动物就是未来我们的下场。而现在的超仿真机器人研究在我看来,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控制的态度,不利于划清人和机器人的界限,不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不小心就会引发未知的问题,
我们并不应该反对AI和机器人的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世界,人类该如何去掌控?对可能存在的隐患怎样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人就是人,机器就是机器,机器人也是机器,这个界线绝对不能被打破。如何完善对机器人制造的规范和管理,最大限度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又能最大限度掌控人工机器人,这是我们现阶段就应纳入考虑的问题。
作者简介:王浩宇,威海第一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