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轶 杨娟
摘 要:基于耗散理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对我国高校教学系统进行探究,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系统存在系统资源配置不科学、系统内生动力不足、系统连续性不够、系统目标模糊、系统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系统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研究认为,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特征,但存在系统内生动力不足、系统目标模糊、系统连续性不够等缺陷;耗散结构的体育教学系统是一种“活”的结构,应不断地由远离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反复推进;积极运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系统建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耗散结构;高校体育;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083-0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变革,体育教学理念数度演变,体育教学系统的外化形态——教学模式也随着教学理念的演变进行相应变迁。在系统科学研究中,普利高津从熵增原理出发,认为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以及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会形成熵流,熵流的增加使系统自发产生有序的新的结构、新的组织称为自组织结构,即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人们探究体育教学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学者们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来探索体育教学系統的构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不同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能否形成教学系统的有序性发展、是否有效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有序性发展、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贡献微薄之力。
一、体育教学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交往活动。其本质是学生的认知与身体发展过程本身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多形式的过程 [1]。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可以把体育教学视为一个系统,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其构成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2]。根据各要素对体育教学系统影响的层次,可以把体育教学系统分为外层系统和内层系统。
外层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构成。外层系统的核心要素学生和教师两者本身具备人体耗散结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外层系统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潘绍伟所言,“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培养体魄健壮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园丁”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由此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即学生的主体性 [4]。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体育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就是一个物质与能量(信息)交往的过程,也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教师的负熵流(des),远远大于学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变(dis),促进学生自组织有序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负熵流(des),也远远大于教师内部自发产生的熵变(dis),影响教师自组织有序发展。在外层系统中的教学环境要素,是实现学生与教师熵交换充分条件要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熵交换的发生。
内层系统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构成。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这些要素本身不具备耗散结构,不能形成熵流,但是这些要素都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能量(信息)交换不可或缺的载体,能影响熵流的传递。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理念与其相应的教学模式的演变
(一)基于“体质” “技能” 理念的 “三段制”教学模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认为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技能”是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需以增进学生“体质”为中心展开。其教学以行政班级为单位,是以培养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的“三基”教育。教学课的设计以某个技能学习和练习为主线,注重运动负荷安排,主张精讲多练,注重运动技能掌握效果的评价 [5]。“体质”“技能”体育教学理念在我国体育教育界形成了深刻的影响,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体育教学还是以“三基”教育为核心的“三段制”教学模式。
(二)基于 “三维体育观” 理念的 “三自主”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教学研究的深入,以“体质”与“技能”为终极目标的“纯生物体育观”, 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三维体育观”的影响下,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强调,“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即“三自主”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行政班级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
(三)基于 “健康第一” 和 “体育能力培养” 理念的俱乐部教学模式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5]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指导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和“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重视学会”转变为“重视会学”,由“重视运动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培养”,由“重视技能掌握”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与此理念相应的教学模式是俱乐部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为满足具有共同体育锻炼爱好的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以情感体验和自学为主,不拘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系统资源配置不科学
在体育教学系统中,经常会出现优质的教师搭配学习能力差或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同时也会出现优质的学生搭配教学态度或教学能力低下教师的情况。据本课题研究统计数据,有65.7%的教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较差,一个学期教学结束70.6%的学生“运动技能”没有明显提高, 56.7%的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教师讲解的技术动作或相关体育知识。同时数据也显示,30.6%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简单,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好。学生自组织与教师教师自组织没有处于远离平衡和非线性势态。体育教学工作者没有把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视为一个整体,特别是把学生与教师人为地割裂开来,由此才会出现此类问题。在耗散结构的教学系统中,教师的负熵流(des)和学生的熵变(dis)是不能控制的,但是可以通过“筛选机制”把教师的自组织系统与学生的自组织系统置于一种远离平衡和非线性的状态,为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即熵流的流动创造条件。因此体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本校师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个体体育需求和爱好以及已具备的体育能力水平,通过“筛选机制”,对两者进行合理的搭配。
(二)系统内生动力不足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兴趣和体育需求是学生内在动力的源泉,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学生喜欢体育课,但同时也有70.5%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只是学习体育技能或进行体育锻炼,56.4%的教師感觉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成就感,从而导致“体育没有什么可学,老师没有什么可教”的恶劣现象出现。学生内生动力不足则学生的熵变(dis)增加,教师的内生动力不足则教师的负熵流(des)减少,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总熵变ds=dis+des,只有des远远大于dis的情况下才能自发产生有序的新的结构、组织,并且在dis=des的情况下系统就不会进行物质和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影响教师教学内生动力不足的因素有许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被重视。教师的威信下降。再则学生受媒体传播的影响,觉得教师的技能水平与其心目中的体育明星比较相差太远。影响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足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运动意识不强。许多学生对运动有着本能的抵触,特别是运动量较大而且也比较乏味的运动项目,比如田径运动的跑、跳等。教学要求低。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还是以学生掌握的技能程度,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但其标准日益降低,有些高校只要求学生来上体育课参加考试。制度建设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动力有效途径,制度既要规范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行为,也要对行为实行激励,能吸引各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系统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提升至国家教育战略,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被其他学科广为运用。但是体育教学受传统“技能”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高校还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填鸭式、手把手地教学。本课题研究调查表明只有13.6%的教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采用了手机视频、微信腾讯会议等上传教学资料或教学。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没有利用现代互联网手段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一味地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严重地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持续发展 [6]。究其原委,一是因为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以身体活动为主,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不能满足室外教学的需求;二是许多教师对现代化教学的优点认识不充分,对传统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依赖。在体育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四)系统目标模糊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当下我国体育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认识和实践中更把“健康”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并赋予一定的规定性 [7]。然而,目前大多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立,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出现新的“放羊式”教学,体育课无教学内容、无运动量、无比赛,学生上体育课既不学也不练。教学目的不仅引领教学系统方向的功能,而且还决定着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各系统要素的平衡态,以及系统原有的混沌无序的状态,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如何理解体育教学理念或指导思想?这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领导者的智慧,要将理念或指导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现态中。
(五)系统连续性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采用“三自主”模式或俱乐部模式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很大,随意性很强,据本课题研究调查统计数据显示,86.7%的同学不会重复选择上学期学习的项目课程,95.7%的学生没有在4个学期选择同一项目课程,78.6%的学生4个学期选了4个项目课程。学生选课的非理性,造成学习不系统,知识掌握不牢固,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增加了难度,为了照顾以前没有选学过该项目课程的同学,选用重复的教学内容,打击了以前选过该项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迫使其更换学习项目课程,从而进一步加深不良循环。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的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以此来维持其生命力和建立有序的新的自组织。它是不断地由远离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反复推进的过程,在不断推进过程中需要连续性和时间的保障。由此耗散结构系统的发展要保证系统在一定时间阶段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才能进行熵流交换。
(六)系统评价体系不完善
受“技能”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是以学生技能掌握的程度来评定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如项立敏等所言:“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有绝对的权威。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进度的要求完成教学和评定,容易形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套路 [8]。这种评价方式既打击了技能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调动技能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题研究数据显示,64.4%的学生不满这种成绩评定方式,81.5%的体育教师赞同应该将学生平时锻炼和业余训练竞赛纳入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再则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来管理教师,教师为了获得好评,往往会在教学和成绩评价时妥协,这就容易产生“人情分”。教学评价体系影响着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对学生自组织系统由远离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的一个全方位的评定,评定中肯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下一阶段发展,由此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就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即学生成绩评定既要考虑课堂教学也要兼顾课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系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具备耗散结构特征,不过存在系统内生动力不足、系统目标模糊、系统连续性不够等缺陷。耗散结构的体育教学系统是一种“活”的结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要在教学理念(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使其不断地由远离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反复推进,以便教学系统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是体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积极运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非线性,促进各要素之间既关联又独立,不应人为地使要素之间割裂开来,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系统建设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7.
[2]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 潘绍伟,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3.
[4] 毛振明.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
[5] 人民日报.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 人民日报,1999-06-17(1-5).
[6] 李晴云.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困境及改革方向[J]. 文体用品及科技,2018(04):112-113.
[7] 熊文. 辨误与厘正: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理论立足点检视[J]. 体育与科学,2019(39):89-96.
[8] 项立敏,张青. 高校体育“三自主”产生的问题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88-91.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互联网+高校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智慧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9〕291号)。
作者简介:何轶(1973-),男,硕士,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杨娟(1995-),女,硕士,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