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焘
近年来电子产品日趋丰富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但是同时也影响大学生身体成长,我国的教育逐渐趋于现代化,强调学生的自身主体性作用,采用“创新教育法”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作用,篮球作为传统运动项目在近些年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本文针对“创新篮球”的优缺点进行性分析,探析高校体育课程中应用措施,为提高高校篮球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的积极性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与社会的需求挂钩,当今的社会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也需要本着多元化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篮球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在很多重大赛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篮球创新精神也影响着全国人们,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学校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没能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也要注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兴趣作为教学的驱动力。
1 基于篮球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采用科学的篮球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和熟悉运动技能,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保障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的篮球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体能方面的培养,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变化较大,对于很多新奇事物有着敏感的察觉能力,但是又欠缺对事物的判断力,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思想活动的观察和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篮球教学既要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注重正确的“三观”塑造,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对事物的理性思维培养。
2 高校“创新篮球”的教学路径分析
2.1利用比赛提升学生创新竞争意识
竞技性体育最大亮点就是比赛,篮球比赛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观赏性,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们在进行篮球教学中也要注重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让学生感受到篮球的魅力,激发好胜心从而促进今后的刻苦锻炼。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型对抗赛,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缩小场地进行分组对抗,每组学生要保证实力差距不大,这样才能更好的制约比赛平衡,每一次比赛后都要调整小组成员,以此锻炼学生适应不同队员,并在比赛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上进精神。
2.2坚持篮球理论与游戏相结合
高校篮球课程主要是在户外进行,与文化课程的最大差别在于需要学生不仅动脑,还要让身体参与进来,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切实的篮球锻炼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到篮球的效能。所以当我们的高校篮球课程内容过多或者复杂,学生的体能很容易就跟不上,从而造成了倦怠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篮球课程有了一定的抵触情绪。老师如果不及时实行有效的篮球教学策略,学生很容易就对体育课程产生消极态度,因此我们建议高校体育老师采用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保持热情,然后根据学生的体能情况适当的休息,在休息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以保证劳逸结合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完成教育目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乐趣。
2.3在篮球教学中融入技能训练
篮球对于学生虽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也不能作为我们的教育主导,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重要阶段,只有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篮球课程内容和上课节奏,保证篮球课程中要有适当的技能训练。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级,他们对于单调的技能训练往往没有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将技能训练与体育游戏相结合,让学生感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并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全面体育发展的目的。
比如说,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很难将球传到位,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过于急躁,也不能要求学生将球一步传到位,这样过于勉强的传球容易造成学生的肌肉拉伤,也可能打消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老师要在传球教学中注重循序渐进的方式,建议采用站圈传球的游戏让学生加强锻炼,在游戏过程中首先是站大圈,学生之间的距离很短,这样更有利于传球,然后逐渐扩大范围,让学生的距离逐渐增加,注重游戏氛围,让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逐渐提高技巧、增加体力。
2.4通过团队合作提升学生创新精神
很多大学生对于篮球课程的内容并没有太多思考,我们进行篮球教学也是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训练,但是篮球内容也非常具有系统性,可以按其运动方式分为竞技性环节和训练性环节,训练性环节更加单调一些,而大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对于竞技性环节更加热衷,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开展更大维度的训练。竞技性体育中团队竞赛强调的是团队配合和协作精神的运动方式,很多学生的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配合、包容等方面比较欠缺,利用团队竞技篮球游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并能够促进学生们之间的体育交流。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构建起科学的高校篮球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篮球参与度和代入感,让学生在互动竞争中提升创新意识,实现高校篮球教學的不断创新,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