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留存历史 镜头对准时代

2020-09-10 07:22陈昆仑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策划

摘要: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新闻传播提供了比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途径。新闻图片作为最直观和真实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一些博取眼球的低俗图片随之诞生,价值取向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新闻事件时间轴上的图片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有图有真相”甚至变成了网络谣言的利器。真正具有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核心价值观的精品被海量信息淹没。

关键词:新闻肖像;摄影专题;策划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176-02

对于传统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来说,如何在融媒体时代下继续不负使命,融入时代潮流,用好手中相机,展示中华五千年積淀的文化自信,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赞颂奋斗精神、描绘时代楷模、坚定理想信念的优秀摄影作品,是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1]。而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要着重体现不同时代的美感,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人们的灵魂重塑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除了要让人如沐春风,也要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使人真正深度思考,然后参与个人生活和灵魂的重构过程,从而弘扬正能量,抵制负能量。

在新时代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一个好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网络发布可以瞬间被广泛传播,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给新闻媒体从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读者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记者在新闻选题、价值判断和新闻深度上下功夫,从更高层面和新的视角把握时代脉络。记者要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报道思想植根于内心,将镜头对准人民、对准英雄、对准时代楷模。

面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老战士,他们英雄无悔的誓言、朴实无华的言行、平易近人的作风时刻感染着人们;面对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公安战士,从他们庄严的敬礼中看到的是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安全的维护;面对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家,镜头中展现的是他们谦逊的笑容和自信的身躯。这些正是记者的摄影镜头中所要展示的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2]。

一、人民功勋成为镜头的主角

从2011年开始,笔者开始参与“共和国不会忘记”摄影专题,并在《新快报》上陆续刊发。采访对象是七旬以上的老党员,年龄最大的已101岁。他们当中有解放广州第一个进城的老团长、曾经8次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的飞行员、新中国首批新型飞机的制造专家、为解放广州立下赫赫战功的地下工作者与东江纵队的老战士。在拍摄过程中,东江纵队研究会、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以及广州军区驻穗老干部摄影学会提供了大力支持,为每一位老党员摄像。每一张图片都是对摄影者的一次爱国教育和精神洗礼。接受拍摄的老党员、老战士只要是穿上军装拍照的,无一不是把风纪扣扣好、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腰杆挺直了才站到镜头前。新四军老战士魏凯江曾经在战斗中受伤,行动一直不便,但他坚持不坐轮椅出镜,一定要穿着军装,努力站直了才上镜。

东江纵队老战士杜襟南(又名陈嘉)与妹妹陈平一起拍照,这对一辈子投入革命工作的兄妹,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杜襟南对笔者说:“我们兄妹俩加起来快200岁了,但一辈子还真没一起拍过这么正式、这么好的照片……”这是笔者最为欣慰的事情之一。

这些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老同志,在和平年代深藏功名、谦逊可亲,他们高尚的人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贯穿着摄影者的创作过程,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是对摄影师人生观的洗礼。摄影者和被摄影者的互动与配合,使图片升华,那些慈祥又刚毅的面孔,成就了图片的魂。

当前已经拍摄过的100位老战士、老党员,大多离开了人世,好在摄影作品从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开始并已经完成,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每一次采访拍摄都是一次党性教育课,都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是新闻摄影记者“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学习教育日。“共和国不会忘记”反映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所表现的革命文化,同时也为广州党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和文献资料。

2017年3月,广东省档案局永久收藏了这批百名老党员人物肖像作品。通过“共和国不会忘记”摄影专题,笔者形成了新闻人物、肖像以及环境的科学拍摄思路,构造了人物和周边物质的关联路径,真正做到以情造景、以景喻人、以形达意,通过对拍摄对象的性格特征分析,更好地捕捉拍摄形象,用心体会拍摄对象,用眼观察细微细节,用情沟通彼此,用最佳角度呈现人物个性,努力做到在采访拍摄中用心、用情、用功,将精品呈现给读者。

二、镜头对准人民英雄

2017年,笔者参与了由《新快报》和广东摄协和广东公安摄协开展的“广东百名公安英模肖像”摄影专题采访拍摄活动,展示新时代公安英模,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他们的风采。在历时6个月的采访拍摄中,拍摄团队跨越广东21个地级市,沿着百名公安英模的足迹,走访英模的上级、战友、家属,在深入了解英模先进事迹的情况下,确定了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警生涯、性格状态以及职业特点。拍摄既要体现广东公安战线英模的风骨,又要融合英模的个性,在采访拍摄前还要再一次和拍摄对象进行充分的交流,深度挖掘英模的工作故事,体现每一个被拍摄对象的英气、勇气、锐气和胆气,并体现英模的锐意进取、赤胆忠诚精神,使英雄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在画面中。每名英模都是广东警队形象的体现,每张图片都定格了广东警察的正气和威严。

如清远市公安局的治安支队巡警綦尤强,曾荣获个人一等功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一次和全国抗洪模范荣誉。他的事迹有很多,笔者经过梳理,特别留意到他在10多年前处置的一起突发事件,一个歹徒杀人后劫持人质,之后和警方紧张对峙。他要完成狙击任务,在房屋侧窗上长时间匍匐移动,仅使用小镜子观察情况,在室内环境昏暗的情况下,直接击毙歹徒,顺利完成任务,平安解救了人质。綦尤强长期负责特警的训练工作,神枪手是他最闪耀的名片。他说:“爱的路途,警察往往忽略不计的,是自己的付出;恨的枪口,警察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有百姓正被邪恶左右。”

为了拍摄綦尤强苦练狙击步枪射击的画面,綦尤强带笔者去了射击场,但是射击掩体对于布置灯光和低角度拍摄不是很理想。笔者在特警搏击台旁找到了一张乒乓球台,綦尤强趴在乒乓球台上纹丝不动,一趴就是40分钟,额头的汗水、坚毅的眼神定格在相机中,形成了一张令人满意的人物肖像作品。

“广东百名公安英模肖像”摄影专题的采访拍摄,就是要把英雄人物还原成真实的人,从其生活与工作过程了解人物状態、活动环境、人物性格等,体现出英雄的忠诚、威猛、勇敢和担当。在创作上,动静结合、文武交替,使画面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英雄多彩的个性。“广东百名公安英模肖像”专题拍摄,是一次次深入生活,在“走转改”主题活动中采访拍摄、再现人民公安的英雄形象的一次重要的新闻摄影探索。

三、镜头对准时代楷模

2018年,笔者开始采访拍摄东莞松山湖科技人才项目“百名大国重器铸造者”摄影专题,聚焦大量中科院院士、高校中的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中的人才等,将为科学家“造像”理念与松山湖管委会的工作理念精准对接。东莞松山湖是大湾区高科技重点园区,引进的发展项目包括机器人研发、中科院功能物理研究所的散列电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云集了全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人才,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尖端的科技产业正在此崛起。笔者先后拍摄了高科技项目,云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高能物理所实验物理中心副主任CSNS工程副经理、分管实验分总体的陈元柏;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主任、广东省云计算联盟副主席季统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化学博士桂裕鹏博士;在欧美留学十数年、主持申报获批数个国际专利、首席科学家李季男博士等。目前的工作中,已经拍摄完成100多名知名学者、专家和创业精英,该系列的拍摄采访工作会持续开展。

“百名大国重器铸造者”摄影专题,既要体现高科技的高端和霸气,又要落实到科技工作者作为个体的自信心和烟火气。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乐观态度要在图片上得到立体的呈现,需要摄影者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捕捉。经验、耐心、手速、细心,缺一不可。在采访拍摄中,摄影师见证了科学家的人生追求和牺牲精神,摄影对象和摄影师的默契配合源自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这是图片作品成功的必然要素。用影像为时代喝彩、为历史留痕、为家国留记忆、为人民树楷模,是记者应该承担的使命与责任。“百名大国重器铸造者”摄影专题是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影像。笔者从业20多年来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将镜头聚焦人民、聚焦生活、聚焦英雄、聚焦时代楷模,把光荣和梦想融入新闻摄影工作。作为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工作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创作出更多让人满意的精品力作。

四、结语

“人文”二字阐述了“由人化文,以文化人”的哲学道理,“共和国不会忘记”新闻肖像摄影专题、“广东百名公安英模肖像”摄影专题、“百名大国重器铸造者”摄影专题的采访拍摄体现了影像必须与时代同步伐,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以精品奉献人民的文化高度和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深入、更广泛的自信,人要和文化互动生长,新闻肖像摄影专题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构筑了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 c22219-25842812.html,2014-10-15.

[2] 王协云.报纸新闻中新闻摄影图片的应用及地位阐释[J].新闻传播,2017(01):51-52.

作者简介:陈昆仑(1976—),男,江苏徐州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纪实摄影。

猜你喜欢
策划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南方名记
2017年,答应小编,继续来撩可好?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关于电视栏目策划的断想
《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获省优秀选题策划奖
本刊诚征“独家策划”选题
阿吉奔三了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