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故事”的影像美学

2020-09-10 07:22廖梦帆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纪录片

摘要:随着中国影视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继续前进的方向。本文以诗意纪录片《四个春天》为例,结合影像美学和大众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从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和视听语言两个方面浅析“中国故事”的影像美学。

关键词:影像美学;纪录片;四个春天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112-02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

而所谓“中国故事”的影像美学,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满足大众文化审美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新颖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表现力,讲出符合中国人民审美规律的、真正有中国味的故事,使其呈现出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吸引力。这种影像美学在优化受众观影体验的同时,也让影像作品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对讲述“中国故事”以及传递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精神、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诗意纪录片文化传播层面的美学意义

诗意纪录片是诗意影像美学的主要表现方式,尼柯尔斯对纪录片进行分类时认为:“诗意影像作为一种表现现实的手段,相对于现代主义诗意理念,部分诗意纪录片开始回过头追求古典诗歌理念中的和谐与美感。”[1]如今,中国的诗意纪录片主要是将影片中的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意象,用一种高度凝练的声画语言,将其独有的诗意美学融入纪录片的摄制之中,为“中国故事”的讲述增添了一丝东方韵味。

与此同时,“中国故事”也需要通过文化传播才能更好地传达给受众,纪录片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并且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若想继续向前发展就必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大众文化相融合。

(一)诗意纪录片传播层面的美学特征

文化的传播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交错,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是通过常识表现出来,还是通过社会、政治或经济意念表现出来,将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大众文化传播出去,并被受众真正接受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中国影像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需要探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方神韵,发掘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而不是粗浅地迎合西方或模仿国际大片。”[2]大众文化必须受主流文化的支配,而“纪录片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深入地卷入我们这个时代,卷入我们这个社会”[3]。我们需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影像創作中,透过影像向世界传达中国美学、中国哲学和中国精神。

与之前的传统纪录片相比,诗意纪录片更包含一种人文情怀,它不断将主客交融、诗画一体的中国意境传递给受众,从而吸引受众,最终实现大众传播的目的。在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导演陆庆屹将大部分镜头对准家乡的山川田野、春燕鸟语以及二老在家琐碎的日常生活,导演不断从侧面自然地推动故事发展,真实地记录了生活的自然状态,以及自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正是当下人们熟悉却又向往的。

影片通过镜头展现陆家人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品质。这种诗意的田园生活展现的纯真与温馨,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意境。

(二)诗意纪录片多元化的美学意义

“每一个人的文化,根源都从其所属的团体和阶级之身份而来,且这些人的文化又是源自社会整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许多区域性文化组成的,文化不单单具有多元性,更是多元一体的。”[4]在新时代,为了适应我国影视市场的需要,我国的纪录片开始改变原有的创作模式,运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讲述故事,贴近受众。

诗意纪录片虽诞生于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但其却展现出了多元化的美学意义。胡智锋在《电视审美文化论》中谈道:“电视纪录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可以表述为,描述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这三层美学境界。”[5]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说:“诗意的人生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人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世界之美。”

而对于诗意纪录片来说,同样也有三层美学境界。

第一层美学境界是诗意纪录片中所有的镜头都来源于日常的真实生活,导演用真实的画面“描述”生活,再将这些生活细节铺排成一个个具有诗意的片段。例如,在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导演陆庆屹以自己的家庭为拍摄主体,通过讲述父母唱歌、劳作、爬山出游、探访亲友、丧葬、欢聚别离的时光,记录了四年光阴里,家庭生活的美丽日常。

第二层美学境界,是受众通过观看纪录片中真实的生活影像,发现被世俗的眼光和逻辑遮蔽了的具有灵性、有诗意的生活。例如,在纪录片《四个春天》中,导演为反复出现的“燕子”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影片中“燕子”已经不单单是春天的象征,还隐喻着生活的本质,体现着悠闲自适的生活方式,使影片充满了诗意美学色彩。

第三层美学境界,则是受众通过视觉、听觉,发挥想象,跳出自我,运用审美的眼光,通过情感的共鸣,创造自己的“诗意生活”。在整个联想领悟的过程中,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审美,而是直接参与审美的创作活动。诗意纪录片正是在这三层美学境界的基础上,挖掘蕴藏于生活影像之中的诗情画意与浪漫情韵,讲述具有中国意境的诗意故事。

二、诗意纪录片视听语言层面的美学特质

纪录片的创作者通常会根据一些客观规律或审美规律,进行创作活动,从而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影像作品。创作者从丰富又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选出部分现实呈现给受众,并通过画面与声音刺激其视觉与听觉,使其进入感官的世界,审美的国度。导演所有的选择都基于对受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了解,只有把握住受众的审美规律,才能与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并创造出更具有美学特质的纪录片语言。

(一)美轮美奂的视觉语言

纪录片的视觉语言系统不同于其他影视艺术语言系统,一般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工作都是基于虚构文学开展的,但纪录片往往直接选用自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这就要求创作者能够选择最佳的角度,并且使用最适当的方式向受众传达所要表现的内容和画面。

在诗意纪录片《四个春天》中,每一个春天的开始几乎是一致的。一個跟拍长镜头随着导演一起进入一扇不起眼的门,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窄窄的小径,小径的尽头就是家之眼——陆家天井。在影片中,这个天井重复出现了很多次。或许是因为时间和气候的变幻,又或许是因为陆家父母不同的活动带来的新意,整部影片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天井镜头。陆家父母淘米洗菜、烧水喝茶、唱歌跳舞、吃饭赏鱼全都在天井这里,这方天井几乎是陆家的象征。

夜晚降临后,陆家父母在相邻的两个房间里各忙各的,导演用镜头展示了父亲与母亲在两个相邻房间里平行活动的画面。父亲在这间屋子里研究他的音乐,母亲在那间屋子里踩着缝纫机,十分宁静安逸,整个世界仿佛只有他们两个人发出的声音。整个画面透露出的那种美好安闲的氛围和温馨幸福的日常,因镜头角度的独特给受众带来了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中展现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是本真的生活。导演通过一个个极具“诗意”的家庭生活场景,向受众描述了陆家人四年生活的点滴,这其中有欢喜、也有忧愁。这些生动又温暖的画面语言将陆家人各种各样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呈现给受众,从而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体现出一种颇具韵味的视觉语言。

(二)独具意韵的听觉语言

纪录片中的听觉语言主要包括人声、音响、音乐等声音形态,它们在纪录片当中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往往具有叙述影片内容、深化影片主题、表达影片情感的作用。在纪录片《四个春天》中,除去片尾,片中没有运用任何背景音乐,有的只是脚步声、乐器声、父母与姐姐的歌声、笑声等一系列同期声。同期声的记录和表现越真实,就越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同期声往往比任何其他形式的声音更能打动受众的心。

在所有的同期声中,父母与姐姐的歌声出现频率最高,而影片中呈现的只是四年积攒的拍摄素材里的一部分,可以想象父母和姐姐歌唱的镜头远远不止银幕上播放的这些。但导演对这些声音片段的选择隐约呼应着影片的节奏、情绪、走向,无论是“人无艺术身不贵,不会娱乐是蠢材”,还是父亲站在山坡上和坐在电脑前唱“春天驾着鹤群的翅膀,飞到了遥远的地方”都能让受众感受到其中微妙的联系。

影片后半段,有姐姐葬礼的场景,这本是一个极度悲伤的场合,但导演没有刻意表现家人撕心裂肺的场面,而是给了两个看似无关的老人在那里唱孝歌的画面。他们一句又一句,将一大段词唱完,唱词兼具古意与现代气息,音韵宛然,让受众在聆听的时候感受到,唱词的每一句既紧扣词里这位女子的命运,又在暗指姐姐的一生。

三、结语

《四个春天》用简单的镜头记录了陆家人四年的诗意生活。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诉说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诠释着别离的轮回。整部纪录片用写实的手法,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自然朴素的乡村生活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表达了创作者对美、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赋予了作品悠远而深长的美学意蕴。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相聚别离、欢笑忧伤,映射了中国许许多多普通而又平凡的家庭。这其中展现的不仅仅只有中国式“美满”且蕴含诗意的日常生活,还有中国文化传统中独有的中国意蕴、中华文明,这对讲述“中国故事”以及传播中国精神、中国哲学、中国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M].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472.

[2] 徐竟涵.从“感觉”到“互动”——第一届“影像美学与创作论坛”综述[J].当代电影,2014(09):196-199.

[3] 金丹元.重识后现代——兼论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视文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01):166-174.

[4] [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2003:55.

[5] 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39-40.

作者简介:廖梦帆(1995—),女,湖南常德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