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萍 王燕芳
摘要:新闻标题翻译对新闻本身有很大的影响,其质量会影响读者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本文将英语新闻的标题翻译作为研究主题,从目的论视角出发,采用增译、改译和拆译的方法,分析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旨在通过这些策略给译者提供建议,实现翻译的目的;为读者准确地传达新闻信息,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053-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城市形象与外宣翻译规范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Q20
新闻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完整地阅读一篇新闻前,大多数读者都会先浏览新闻标题,因此新闻标题要新颖,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英语新闻的标题遵循的翻译理论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学者们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目的论为翻译论文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1],在新闻翻译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新闻标题的特点
首先,作为新闻的中心,新闻标题要总结新闻的核心内容,因此标题与内容必须高度一致,这是标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特点。其次,新闻标题要遵循表意准确、突出到位的原则。表意准确是指标题表达的含义要精准到位,避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态度要鲜明,要通过对新闻事实和文字的选择及表现方式的运用表达作者的态度。突出到位是指标题应突出新闻的重点内容,恰到好处地陈述新闻事实。再次,新闻标题应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量,出彩的新闻标题一般都具有简洁、易懂的特点。简洁明了的标题可以让读者迅速明白新闻的主要信息。好的新闻标题可以用最少的字词或最短的句子表现新闻主题,做到言简意赅。最后,新闻标题的逻辑性要强,恰当安排新闻标题的逻辑关系,除了可以将新闻的主要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出来,还可使读者了解新闻事实,进而发挥其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最早可追溯至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出版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后来,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将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下去,并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为了达到最终目的而进行的一项行为,其三大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最重要。简而言之,翻译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这体现了目的论的本质,即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和目的[2]。在翻译中,受众的对象是“翻译的初始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的理解和他们的交流需要”[3]。此外,译本还需遵循连贯原则,即译文内容应具备连贯性,还需要满足读者对译文的可理解性的要求,同时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具有连贯性。
三、目的论视角下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策略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通篇阅读一则新闻报道对多数读者来说比较困难,一般都是粗略浏览标题,然后选择他们喜欢或感兴趣的内容通篇阅读。由此可见,新闻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精髓,新闻报道对读者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由新闻标题决定。英汉两种语言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所以在翻译新闻标题时,译者应该运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读者准确并迅速理解新闻标题的内容与意义。目的论指导下的新闻标题翻译,应适当脱离原文的形式,但又要保留原文的精髓。翻译是基于原文本的再创造,译者需承担目的论赋予的“忠诚”的责任,对原文本与译本负责。为了达到译文交际的目的,实现传播的效果,译者需遵循目的语的话语规范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翻译。根据新闻的主要内容对原标题的信息进行取舍与再加工,提升译文在目的语境中的可接受度,使译文的读者与原文本的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在目的论的帮助下,增译、改译和拆译这些策略可在翻译中为译者提供指导,从而提升读者对新闻的关注度,并使读者获取更准确的新闻信息。
(一)增译
增译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背景信息,在目标语篇中加入必要的词或短语,使其意义和结构更加完整。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标题,介绍性的信息或解释性的词汇都有助于理解或避免误解[4]。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者应该在新闻标题的英汉翻译中加入省略的词或背景信息,如姓名、地位、地点和国籍,以便更准确、有效地传递新闻信息。
例如,原文为“Tyson’s Trade Treatment”,译文为“美国女贸易经济学家泰森的贸易对策”。原文只讲述了“泰森贸易待遇”,对于熟悉原文内容的读者而言,明白原文中的泰森这一具体人物较容易。然而,对于目标读者来说,准确把握主要观点是很难的,因为目标读者会把“Tyson”误认为冠军拳击手。 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者有必要添加一些关于泰森是经济学家的信息,以便目标读者能够准确地接收信息。
再如,原文为“Jack Ma: Don’t use trade as a weapon”,译文为“马云出席达沃斯:不要把贸易当作武器”。原文只讲述了马云说的内容,而在译文中,译者在翻译中加入了具体的会议名,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接收新闻信息。译文文本向读者展示了马云对贸易战态度的背景信息。更重要的是,这种翻译能激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者為传播新闻信息增加了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信息,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在标题中解释新闻的背景,遵循了目的原则。
(二)改译
改译是将源语言单位或结构翻译成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属性的语言单位或结构的过程[4]。具体来说,在拼写、音韵、词汇、句法、语篇、修辞手段、语义、语用和文化方面都可以使用改译的翻译方法,让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更准确。
例如,原文为“Macron wins France over”,译文为“法国迎来‘马克龙时代’”。原文使用了“主语 + 动词 + 宾语”的结构,叙述马克龙当选的胜利,强调了“胜利”的动作。而译者把它改译为“法国迎来马克龙时代”,这种转换侧重于名词“马克龙时代”的效果。虽然翻译文本的关注点从“胜利”变为了“马克龙时代”,但原文的主要信息也得到了完美的表达,可以有效地把新闻信息传递给读者。
再如,原文为“UK Chip Designer Imagination Bought by Chinese Firm”,译文为“中国公司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商——想象力”。原文使用了被动语态,首先进入读者眼中的信息是芯片设计商;而在译文中,译者将被动语态改为主动语态,将中国公司放在首位,突出强调“想象力”,既迎合了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又能激发目标读者的兴趣。此外,主动语态的使用在目标语文化中也很普遍,译者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和逻辑能力。
(三)拆译
拆译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原文的内容较长,翻译时很难用简单句表达出来,为了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翻译时可将原文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按照目的语的行文方式进行组句,以便准确地传达信息。
例如,原文为“South Korea to shut off computers to stop people working Late”,译文为“首尔市政府计划强制关机,以防员工工作时间太长”。原文使用了两个介词“to”,第一个表示时态,第二个表示前面的行为所达到的目的;在译文中,译者将标题拆分为两部分,以便翻译满足目标读者接收新闻信息的需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标题划分为两个部分,以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方式将新闻信息传达给目标读者。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为了满足目标读者对新闻的需求,译者有必要将文本分为两部分,使译文更加连贯,符合读者的思维模式。
再如,原文为“The elderly backpacker who’s inspiring young Chinese”,译文为“老年背包客走红网络,圈粉百万中国年轻人”。原文标题是一个定语从句,但为了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译者将这个定语从句分为两部分进行翻译。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者充分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习惯和表达方式,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四、结语
新闻标题翻译的目的是使目的语的读者准确获取源语中的信息,读者倾向于关注原文本中新闻标题的内容与传递的信息,对原文本写作方式的重视度较低。目标语读者的文化水平与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对译文的可读性要求较高。为了保证目的语的可读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准确传递原标题的信息外,还要使目的语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的信息交流更通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通过翻译新闻标题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达到目的语读者的感受与源语读者的感受相同的目的,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准确地理解新闻的主要信息。
参考文献:
[1] 纽马克·彼得.翻译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20.
[2] 克里斯丁·诺德.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主义方法的阐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0-145.
[3] 张美芳.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以新闻翻译为例[J].中國翻译,2011(6):50-55.
[4] 熊林.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J].中国翻译,2014(3):82-88.
作者简介:武建萍(1985—),女,山西应县人,研究生,硕士,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助教,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
王燕芳(1985—),女,山西大同人,研究生,硕士,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