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海
体医融合作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仍处于新兴阶段。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章节中明确指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这一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能够积极推动健康发展、实现慢性病的有效预防和康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发言更是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虽然世卫组织早就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健康观仍牢牢占据着主流地位,从普通百姓至专业医师,一旦离开“疾病”与“医疗”这一主要矛盾就会感到面对“健康”无从谈起。正如此,每每谈到近年来极力倡导的“运动干预、体医融合”时,仍会自“健康”始而以“治病”终,难以破除将体育拉回医院的机械模式。究其根本,是因为当前学界缺少一种可以涵盖体育领域与医疗领域的研究视角,这就使得体医融合相关研究极易陷于细枝末节的“技术”类研究,难以从“战略”方面入手。本研究从健康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健康社会学的理论工具,解构重塑 “健康”、“体育”与“医学”,意在寻求体医融合的逻辑基点,对于体医融合的长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社会学视角是一种观察和研究健康相关问题的角度,是由医学社会学发展而来,相较于其前身,健康社会学学者沃林斯基认为:现在的社会学常常讨论健康和各种与之相关的问题,因此用“健康社会学”来替代“医学社会学”可以体现出社会学将研究范围扩展到所有与健康相关的领域,并概括健康社会学包括“健康的社会学”和“健康中的社会学”两个分支,前一分支在医疗保健方面专家与社会学研究专家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研究,以解决“健康问题”为主要方向;后一分支则主要为社会学家从事的理论性研究,主要解释和解决健康干预实践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 新时代下健康价值理念的嬗变
目前各学界达成共识的一点是,不管体医融合中的“体”还是“医”,其最终落脚点都是保障人民健康,从而实现人民幸福。这意味着对“健康”的认识应为“体”与“医”深度融合的逻辑起点。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这一工作背后蕴藏着健康价值理念的深刻嬗变,对我国健康服务模式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健康社会学家认为:对健康的看法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包含了价值判断,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健康观,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健康观。中国早期《辞海》将“健康”解释为“生理机能正常,没有残疾和疾病”。这反应出国人对于健康的认识。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个概念的缺陷,即一个没有疾病与残疾的人并不等同于一个健康的人,没有疾病与残疾只能做为健康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也难以与有意义的、圆满与幸福的人生画上等号。因此相较于“以治病为中心”的传统健康观,综合考虑了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以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健康观才应该是当前中国社会应该追寻的健康价值。
2 慢性病背景下对现代医学的反思
当今社会将医学视作研究人类的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按照其重点研究内容与对象,可将其划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但国人常把仅占三部分之一的临床医学视为完整的医学,甚至当做克服疾病的唯一手段。福柯认为,医疗活动可分为“物种医学”和 “结构空间医学”两类。前者将人体作为研究和观察的对象,物种医学专家努力使病人的临床表现与各项化验指标变得更加完善,进而可以在一个标准化参考框架内取得较高评价。结构空间医学专家的关注点则不在于克服疾病而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医生作为专家,为被诊治者设计提供合理的饮食、睡眠、社会适应与心理调节模式。福柯对“医学”的分类使我们可以正确区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不同。如果从人的发展角度去解释现代医学的目标,我们可以轻易得出医学启示并不会为人类创造幸福,其只能将疾病等不幸因素从人们的生活中去除。认为健康完全可以靠医学(甚至医疗)获得显然是存在偏差的。其一,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现代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虽然在面对流行病时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面对慢性疾病时多难以控制;其二,现代医学不仅包括临床医学,还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和运动促进;其三,医学对应的是去除疾病,但“无病”并不等同于“健康”。
3 健康社会学视角下体育健康功能的再认识
1954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成立,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成为健康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之一。1994年,世界衛生组织(WHO)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联合召开了以“健康促进与体育”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了“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7项中心任务。21世纪以来,体力活动、体育和休闲等概念逐渐被纳入到健康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中来。2007年ACSM更是提出“运动是良医”理念,倡导运用科学的运动测试结果和运动处方,指导人们参与体力活动与运动锻炼,并建议将体力活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命特征,纳入医生疾病诊断体系,有体育锻炼指导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参与健康服务。
4 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明确了健康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体医融合除了“体”与“医”在技术、功能与理念方面的融合,还应包括产业方面的融合发展。体医融合作为“健康中国”的必然发展结果,不仅为新时代下人民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形成了体医融合产业这一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健康产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当下我国健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升级,必然使我国各生产服务要素之间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体育渐渐融入健康产业。健康产业的优化与升级促使了体育与医疗的融合,体医融合推动了我国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体医融合可以缓解与改善我国当前健康服务的供需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健康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丰富健康服务的供给模式。体医融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我国体医融合健康服务产业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需要政府、社会与相关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尽快打造能够保证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快速、有效、持续供给的产业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