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帮营造史

2020-09-10 07:22丁丁
现代苏州 2020年13期
关键词:香山营造工匠

丁丁

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蒯福、蒯祥父子率领香山帮等众建筑工匠,参与建设承天门、紫禁城三大殿等大型皇家工程。随后,蒯祥设计督工营造明十三陵中的景陵、裕陵。“蒯侍郎”官至二品,享一品俸禄,连明宪宗朱见深也尊称一声“蒯鲁班”,业内风头必定无两。

能参建、督工这代表国体的皇家工程,手底下拉得出一支得心应手的工匠队伍,说明“蒯侍郎”及其身后的香山帮已被认证出手了得。而香山帮前前后后经历的营造历史,也是传奇。

样样拿得出手的香山帮

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三大帮系”之一,香山帮赫赫有名。按照崔晋余主编的《苏州香山帮建筑》的说法,就是“工种丰富、名匠荟萃、世家兴旺、影响广泛、精品迭出”。这支建筑派系以位于太湖之滨的吴中香山地区为中心据点,自古就源源不断地输出建筑工匠,派系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20世纪后半叶的改革开放之后复兴。2009年,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其中的一项,入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回到最初。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阖闾大城,并安排布局了内外城河,作为那个时代御敌、泄洪、交通、防火等多重功能的重大公共设施。替伍子胥完成这一经典城市规划的,必然是吴国的工匠。日后司马迁南游,都免不了赞叹一句,这宫殿建得壮丽:“宫室盛矣哉!” 春申君战国末期被封吴,以子城为宫殿。

论香山帮起家,最少不了皇家建筑。吴越春秋,吴王阖闾、夫差先后建立吴宫、南宫、梧桐苑、长洲苑、馆娃宫、姑苏台等苑囿别馆三十余处,南宫、姑苏台都在香山附近。《述异记》描绘说,姑苏台内有春宵宫、海灵馆、馆娃宫等建筑,规模巨大,足以与后来的清代阿房宫、汉代未央宫、长乐宫相媲美。这些浩大的工程都有香山帮木工参与建造。

身在吴地,香山帮的工匠们什么没建过?《苏州香山帮建筑》里说,阖闾大城固若金汤的城墙、精妙无比的水陆城门,甚至春秋时期的吴国水军、三国时期的东吴水军,及北宋岳家军在太湖作战,所有军事船只的建造,都离不开香山帮的建筑工匠。

不但皇宫建造早,有经验,皇陵亦如此。吴王阖闾的墓在虎丘剑池下,这座使用木、石、砖等建筑材料建造的“地下建筑”機关重重,凝聚了木匠、泥水匠、石匠等工匠心血。

到晋代,私家园林为士大夫们盛行的“清谈”风气提供优雅场所。苏州最早的私家园林辟疆园规模恢宏,没有香山帮工匠的参与,根本建不了。大批达官贵人、商家富户们的私家园林,也给了工匠们“炫技”的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吴地道教和佛教文化大发展,香山帮又一展身手。穹窿山道教上真观、北寺塔报恩寺等,名震一方。往后,明清时苏州寺观数量更胜以往。规模恢弘的寺庙建筑,不但叠山理水,兼具园林建筑风格,更集木作、水作、砖雕、木雕、石雕等建筑技艺于一体,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批匠人。

此外,京杭大运河等南北交通要道的顺畅,一次次战乱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势必对建筑需求量大增,带动本地建筑业的发展。诸多要素聚集,推动了苏州香山帮发展壮大。明代之前,香山帮已在江南地区留下大量宫殿、坛庙、寺观、园林、民居宅第等优秀“样板案例”,到明代,参建“皇家定制”早已“时机成熟”。

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按照《苏州香山帮建筑》的说法,香山帮能够发展,一部分原因有香山帮诞生地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顺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发展壮大有其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吴地冶金在诸侯国中享有盛名,尤其兵器制作。金属冶炼技术的日益完善,为制造各类劳动工具打下坚实基础,比如香山帮工匠使用的工具。

木材、石材、砖瓦是建筑主要建材。太湖沿岸的山上生长着茂盛的树木。苏州本地有太湖石、石灰石(青石)、花岗石(金山石)、黄石四大石材,适宜堆叠假山,或可用于厅堂台阶、柱础、碑刻、古亭等。郊外细泥又诞生了地上铺的“金砖”和屋顶上盖的“黛瓦”。这些丰富优质的材料可供工匠们发挥。

此后,再加入了一个要素,文人。他们参与研究设计了园林从选址到布局,再到每一个点位的细节布置,并将融合建筑与艺术的经验、成就做了整理、总结。明代,计成撰著中国最早的造园著作《园冶》,抄本流入日本,名为《夺天工》;文震亨著有造园之书《长物志》。江南园林自成流派,闻名于国内外,成为世界造园的三大源流之一。

香山帮在明代以前就很有影响力的佐证,北宋末年,官府在苏州设立应奉局,征调吴郡能工巧匠赴东京营造苑囿,其中有很多香山工匠。南宋时,技艺祖辈相传的香山帮工匠形成派系,《香山小志》称“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江南工匠,皆出于香山。

早期的香山工匠实以木工、泥水工为主体,木雕由木工兼营,砖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后,随着建筑雕刻风格日益细腻繁琐,业务需求量大增,香山工匠的分工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集木作、泥水作、砖雕、木雕、石雕、彩绘油漆等多种建筑工种匠为一体的庞大群体。不但工种齐全,且分工细密能适应高难度建筑工艺的需求,使用的工具更是很先进,如木匠用的凿子分手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三角凿五种,而每一种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凿子。

苏州市区保存至今的著名古建筑:周、宋时修建的虎丘塔等7座古塔,南宋重建的玄妙观三清殿,元代的虎丘断梁殿、盘门水陆古城门,明代的孔庙大成殿、开元寺无梁殿,清代的万寿宫、太平天国忠王府等,以及宋元明清时修建的一批大小园林、庭院和拥有数千平方米屋宇的深宅大院。因为苏州地区是香山帮的大本营,方能将这么多古建筑集中于一城,且均为古典建筑的范本。

源远流长的建筑世家与行业组织

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天下工匠20余万,至京师南京兴建都城,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香山帮木工队伍,“明朝皇室的技工多来于吴地,所以明初建南京、北京二皇城都是由香山帮主持建成的。”《苏州香山帮建筑》解释。蒯祥本人出身在香山的木匠家庭。祖父蒯明思、父亲蒯福本就主持“大营缮”。北京明宫以南京规制为本,蒯祥参与设计、施工完成营建二宫、五王府和六部,蒯祥父子还参与指导了武当山金殿的设计工程。

香山建筑工匠代代相传,有许多建筑世家。清明村钟家是叠假山世家,梅舍村李家,香山西庄徐家,小横山姚家、张家、贾家,蒋墩村朱家等,都以水木著称。建筑世家带动了大批劳动力投入建筑业。清末香山区“民习土木工作者十之六七”。

清末民初,香山帮又走出了一位与明代蒯祥比肩的宗师姚承祖。他也是木匠世家出身,总结了古建筑维修和园林修缮、营造实践,写成中国南方建筑学经典《营造法原》一书,发扬和继承了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香山水木作匠人在苏州市中心洙泗巷清洲观前,建立起自己的行会组织,梓义公所,奉鲁班为祖师爷。当年十二月初七,地方政府为梓义公所建立立碑。光绪十三年(1887年),梓义公所组织起新的经营组织营造厂,与水木作同存。民国18年(1929年),一些研究香山帮建筑的著名学者,创办了影响很大的《营造汇刊》,从理论上推动了香山帮古建筑的发展。

猜你喜欢
香山营造工匠
90后大工匠
缤纷四季在香山
香山名字的由来
美丽可持续
光影视界
一纸红叶映香山
工匠神形
致敬!老工匠
洗水soft fabric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