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涉医护人员煽情新闻研究

2020-09-10 07:22郭嘉琪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

摘要:武汉市卫健委第一次公布新冠肺炎疫情后,医护人员这一群体理所当然地成为此次疫情中备受关注的对象。本文结合臧国仁的三层次框架理论和甘姆森、拉施的“诠释包裹”理论,分别从高、中、低层框架,分析新冠肺炎期间微博平台各媒体建构的涉医护人员煽情新闻的特点。同时,本文指出“过煽情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旨在提醒媒体谨防新闻“过煽情化”。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煽情新闻;“过煽情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086-02

一、煽情新闻概念辨析

关于煽情新闻的起源,众多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专门研究新闻煽情主义的格雷布等人认为,这种新闻传统可以追溯到16世纪晚期的新闻书与新闻叙事诗;新闻史家让纳内发现,早在1529年法国就出现了刊载水灾、地震,尤其是那些轰动性案件的小报[1];而张嘉懿认为煽情新闻最早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是随着美国廉价报刊产生的。

众学者之所以看法各异,是因为他们对煽情新闻这一概念作出的界定不同。格雷布和让纳内对煽情新闻的理解是,以影响人类情感体系、感官体验为整个新闻实践的核心目标的新闻类型[1]。而张嘉懿认为新闻中的煽情手法是通过刺激读者的感官,营造特定的氛围,吸引注意、增加点击率或博取同情[2]。

本文将煽情新闻理解为,媒介为迎合受众情绪选择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新闻类型。具体表现为,在内容的选择上倾向于名人(本文中主要指医护人员)八卦,尤其是私生活领域;新闻呈现方式情感化;新闻手段丰富,形式甚至超越内容等。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煽情新闻的特征

本部分以臧国仁的三层次框架理论和甘姆森、拉施的“诠释包裹”理论为基础,从高层新闻主题、中层新闻素材和低层文本表达三个层次,分析微博平台各媒体建构的涉医护人员煽情新闻的特点。

(一)高层——主题选择随抗疫进程变动

梵迪克认为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介期待人们特别注意救援行动的进展和最终解决这一难题的英雄人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微博平台各媒体报道的涉医护人员煽情新闻大多以英雄(赞美)、亲情、爱情等为主题。在抗疫的不同阶段,突出的主题也有所不同。

疫情暴发初期,医护人员纷纷奔赴武汉或各地一线抗疫,此时在涉医护人员煽情新闻中,以亲情或爱情为主题的煽情新闻占比不大,媒体着重突出英雄(赞美)主题。在抗疫中期和后期,媒体则更加倾向以亲情和爱情为主题,建构涉医护人员的煽情新闻。媒体对医护人员的报道不再局限于在英雄叙事的格局下,对医护人员进行赞美,而是关注他们的生活,从侧面建构医护人员的形象,满足受众在特殊时期对于英雄的期待。

(二)中层——在亲密关系和社会关怀中挖掘素材

在煽情新闻的素材选择上,媒体倾向于从医护人员的亲密关系中挖掘大量富有情感的故事,这些报道包含亲人不舍、爱人重逢、子女思念、同学情谊、医患和睦等众多复杂的类型。这些素材的选择实际暗示着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价值及意识形态等的建构,把媒介的情感“外包”给受众,使媒体的情感动员更加多样和深入。

此外,媒体还从社会关怀的角度对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如民众祝福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帮助医护人员,餐饮业为医护群体免费配餐,各大企业为医护人员提供福利等。社会关怀角度的素材叠加,建构了一种爱与互助的感情基调,使受众在疫情期间一直处于积极进步的社会环境中。

(三)低层——文本表达唤起受众情感

笔者选择“诠释包裹”理论对疫情期间微博平台上媒体发布的涉医护人员煽情新闻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甘姆森在早期的研究中,将“诠释包裹”区分为建议如何思考问题的“框架工具”和解释应对措施的“推理工具”。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在后期的论文中弱化了包裹中的“推理工具”,将研究简化为隐喻、范例、标语、叙述和图像五种框架工具[3]。本文主要对隐喻、标语和图像这三种工具进行详细分析。

1.隐喻。在疫情期间,媒体以“战场”替代抗疫一线、多用“战疫英雄”形容医护人员,实际上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了战争隐喻。在战争隐喻的话语框架下,能够迅速激起“我方”强烈的对抗意识,凝聚民心。但是由于疫情并不是可以在物理空间上感知的实物,且战争隐喻强调二元对立,所以枪口很容易偏离真正的敌人而转向对地域等的攻击。

2.标语。新闻标题作为新闻图示中总结的次生范畴,对随后的阅读和理解过程具有认知和激活场景的功能。煽情新闻中多存在一些运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或符号,奠定整个文本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情感认同的标题,如《致敬最可爱的你!#休舱这天终于看清医护的脸#》《好甜!90后医护夫妻上演“摸头杀” 丈夫:本打算年初要宝宝》《泪崩!母亲过世护士向家的方向三鞠躬》等。同时,标题还会使用呼吁式的字眼动员受众的情感,如“为医护人员点赞”“转发向白衣天使致敬!”等。这些标题带有号召性,可以引导受众参与到媒体所建构的“歌颂与祈愿”的仪式景观中,打造出一个情感共同体。

3.图像。在新媒体环境中,图像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在新闻文本的配图和视频上,还以表情符号的方式出现在文本或标题中。例如,媒体给报道配图时,选择医护人员面部伤痕累累或女护士剃发落泪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选择将“点赞”“流泪”等表情符号用在标题或正文中;选择记录医护人员或家人哭泣或喜悦的视频等,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这些视觉符号可以给人带来强烈的临场感,具有唤起情感的功能,配合文本可以使媒体的情感动员更加多样和深入,让受众切实感受到新闻的情感氛围。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煽情新闻盛行的原因

(一)新闻价值和新新闻主义在理论上的支撑

新闻价值理论提出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机器人新闻得到发展后,有人提出了“自动化到来后,新闻人的價值在于人情味”的观点。虽然这一说法有夸大人情味这一新闻价值作用的嫌疑,但也足以说明媒体对于这一价值关注度的提升。其实,赋予新闻感情并不是一件绝对负面的事情,尤其是在疫情这样特殊的时期,优秀的煽情作品可以增强新闻的引导力和凝聚力,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疫的进程。

新新闻主义提倡将文学的写作手法应用在新闻写作上,在保证新闻本身真实性的同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故事性,注重移情和同理心,以此吸引读者。一些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就采用文学的笔法进行新闻写作,让读者在更生动的文本中接受媒体传达的信息甚至是意识形态,在追求客观的同时,增强文本的说服力。如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用户需求至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新闻主义基本顺应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潮流,它的发展为煽情新闻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撑。

(二)技术赋权下受众的主动选择

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受众在网络媒体中展现出高能动性的特点。这体现在对信息的选择上,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抓取信息,被赋予选择权的受众在网络媒体中更加注重个人意识,即凭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信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开始追求第三层次的需求,即情感需求。此次疫情期间,灾难带来的创伤使一部分受众更想获得温暖、令人安心的信息,以此缓解现实中疫情带来的恐惧感、焦虑感。

四、警惕新闻“过煽情化”

关于煽情新闻带来的影响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无法对此作出非正即负的判断。煽情新闻带来的影响需要辩证看待,在增强新闻趣味性、提升新闻影响力等方面,煽情新闻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媒体也需警惕“过煽情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对受众知情权的侵犯

媒体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向受众传达信息,尤其是在疫情这种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受众更迫切地需要媒介提供信息。大量的煽情信息会挤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生存空间。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中,由过载的情感打造出的“互动仪式链”容易让受众对现实状况的判断因非理性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事实上的受众知情权被侵犯。

(二)对医护形象的过度消费

在涉医护人员的煽情文本中,常常会出现“医者仁心”“最美逆行者”这样的字眼,虽然这样的叙述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受众对医护人员的好感度,但过度的煽情报道有消费医护人员之嫌。医护人员作为“整体”的“放大”,对应的是其作为“个体”的“缩小”,媒体应思量这是否会对医护人员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绑架”。

(三)对灾难创伤的忽略

在灾难报道中,过量的煽情新闻,强调危急时刻的人性之美,将社会灾难中的创伤转化为道德的升华,有可能导致社会忽略灾难本身带来的创伤,不利于社会对灾难形成正确的认知,也不利于以后类似灾难的预防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新闻煽情化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然而在疫情期间,过量的煽情新闻不利于信息的获取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受众获取信息不充分且被煽情新闻压抑着创伤疼痛的时候,过煽情化可能会引起受众的抵抗甚至反叛心理。所以,在灾难报道中如何平衡煽情与理性、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新闻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考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金礼.社会建构抑或价值颠覆:新闻煽情主义的伦理批判[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3):104-109.

[2] 张嘉懿.新媒介环境下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的煽情传播现象研究——以2016年南方洪灾事件报道为例[J].视听,2016(11):126-127.

[3] 白淑英,王丽敏.网络新媒体报道中的情感动员——以四川木里火灾报道为例[J].哈尔滨工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2):48-55.

作者简介:郭嘉琪(1997—),女,河南漯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出版。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获得赞誉和优惠待遇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