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师始终围绕着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试行地方教材后,我们江苏省的语文教师又把苏教版语文教材当成唯一的指导资料。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不敢离“书”太远。然而,语文的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文化现象、哲学思辨、生活经验等都是语文的一部分。教师若将眼光仅放在规定的教材上,不仅会淡化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还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此时,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很多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只能“趟水过河”,慢慢实验,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谈谈编写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一、存在的问题
1.仅把校本教材作为课本的延伸
有些语文教师仅仅把校本教材作为语文教材的延伸或补充。例如,某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为《高三语文小题训练集锦》。他搜集了大量的训练题,将其编辑成册,准备在开设校本课程时给学生训练。
2.仅关注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作用
有些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材时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老师编写了一本《漫画选读》,他在编写教材时仅考虑了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与语文本身无关,无法让学生从中获益。
3.仅考虑自己的专业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水正
有些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某老师编写了一本《语文哲学》。编者对语文哲学颇感兴趣,对这方面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本书的内容过于深奥,学习起来难度过大。
二、注意事项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曾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过这样的表述:“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既然如此,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眼界就应该更开阔。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素材,皆可将其选编入校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曾经提到:“教育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儿童发展”。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主要观点。我们要让校本教材更贴近学生,更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特点,能够让他们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例如,某老师根据《红楼梦选读》编写了《红楼梦人物漫谈》的校本教材。《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一校本教材结合了现有的教材资源,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又如,某老师编写的《中国传统诗词选讲》就结合了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对其中没有选进的创作者和作品作了相应的补充。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是需要教师去发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无原则地满足学生。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挑选出有价值的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比如,旅游是学生极其喜爱的一种放松方式。但是他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很少深入了解某景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一位老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就选择了这个点,编写了《跟着语文去旅行》一书,带领学生从语文的视角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如通过郦道元的《三峡》、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引导他们欣赏文人笔下的三峡风光。这样的校本教材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才是有价值的。
2.应突出本校的特色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每个学校也都有一批各有所长的老师。教师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应着重突出本校的特色。比如,我校的校本教材《敬孺情怀》从学校的发展史说起,收录了各个时期校友所写的关于母校生活的文章。其中既有语文的内容,又有本校的特色。历史老师对校史进行详细的介绍,语文老师则对文字部分进行了编辑。可以说,这本教材充分利用了本校的资源,既让学生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又让他们学到了相应的语文知识。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可以调整或改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独特教学个性和教学创造,符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孙晓波老师在《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文中如是说。比如,讲完了《唐诗宋词选读》之后,教师可以编写《我来学写古典诗词》的校本教材;讲完了《中外戏剧选篇鉴赏》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戏剧社;讲完了《新闻通讯的阅读和写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校报通讯社。通过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3.应注重挖掘地方资源
在編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网络资源上,总觉得这些资料触手可及,既省时又省力。然而,校本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关注学校特色,关注地方特色。例如,某老师编写了《唐家闸文化漫谈》。唐家闸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其学校的所在地。书中选取了唐家闸极具特点的地名、建筑、诗词、名人来谈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既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让他们了解了身边的文化,更因为地缘的亲切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钱之俊老师编写的开城中心学校语文校本教材《(文化巢湖>后记》中曾提到过:“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选材及问题设置是否有‘语文性’,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才是增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确实,教材要能让教师有步骤地、系统地来指导学生揣摩“语文”之“道”,完成“语文”之“业”。比如在《唐家闸文化漫谈》一书中,编者就精选了多篇极具特色的写唐闸的文章,有古代与唐闸有关的文言作品,有名人对唐闸的回忆,有专家对唐闸地名由来的探究,有极具唐闸特色的对联研读……编者还在课文后面设置了“探究·研习”,为教师的“教”带来了便利,“诵读欣赏”和“活动实践”两个栏目又为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供了依据。这样的校本教材既激发了学生阅读语文作品的兴趣,又便于教师操作,非常适用。
总之,教师要不断地实践与总结,让校本教材真正发挥出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