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类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使专业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现实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转型发展带来的具体变化和转型发展的实施办法,使专业的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健康道路。
关键词:广播电视类;专业;转型;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围绕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对高等学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做出了新部署,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与产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类专业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为各类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无论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广播电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直接影响我国传媒行业未来发展形势及学科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也应顺势而动,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与行业发展紧密对接,让学生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的有效路径,使学生成为“就业能称职,深造有基础,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一)社会需求更务实
广播电视行业本来就是非常务实的行业,讲究成果和效益。[2]所以,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创作型人才,就是能够按照媒体的定位,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成果,使媒体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的人才;经营性人才,就是能够调动一切资源,具有发展理念,使媒体在获得社会影响力的同时,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的人才;管理型人才,就是有把握形势政策,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领导艺术,能够掌控媒体发展大局,高屋建瓴地提出建设性意见的高层次人才。
(二)教育问题更突出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广播电视类专业就学科门类来说,有的属于文学,有的属于艺术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有交叉,导致专业界限模糊,专业特色不突出。[3]学生感到学的东西多,内容杂,没学到真本事。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行业对接不紧密,不能适应行业需要,甚至到了媒体,需要重新学习。似乎几年的本科专业学习,纯属浪费光阴,没有收到实效。
2.课程比例不合理
广播电视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其中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得少于20周”的规定。可见,广播电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当前的广播电视类专业教学,有两个偏向:第一个偏向是偏向理论。由于硬件设备、技能型师资不足,实践性教学不能很好地贯彻,“米不够水来凑”,学科基础性课程开设的比例过高,甚至有因人设课的现象;第二个偏向是忽略理论。课程设置上把大量的技能课前置,让学生迅速上手,看似重视实践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短视行为。
3.师资结构很单一
广播电视类专业在很多院校都是新开设专业,学科积淀薄弱,没有形成专业需要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特别是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有跟风现象,只要有生源,就急于上专业,并且招生数量较多。其师资多半是从中文等专业转型过来的老师,没有媒体工作经历,没有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或文学课可以口若悬河,技术课却实在提不起来。而能够把握媒体发展趋势,了解行业动态的眼光高远的师资更是难以寻觅。
4.产学结合不紧密
广播电视类专业教学,除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外,搭建专业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显得十分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完全是纸上谈兵是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的。但不少院校实际是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关起门来办学,自娱自乐。少有的实践平台也是在校园里,校园广播站或校园电视台,能够进入的学生寥寥无几。
二、转型发展的具体变化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呈模块状,基本是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这是按照课程性质划分的模块,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性不强,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性的课程模块设置应该是和行业工作内容或项目紧密对接,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其课程模块可以是影视制作模块、栏目策划运营模块、广告创意制作模块、媒介经营管理模块等,每一个模块都是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对应行业的相关岗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兴趣,侧重于某一岗位的学习,但并不忽视对其他课程模块的学习,真正实现一专多能。
(二)专业实习项目化
高校的专业实践根据学习阶段分为诸多实践方式,有见习、认知实习、工作室课程以及毕业实习等。实习的时间差别也比较大,有的可能是学期末的两周时间,有的可能是开学初的四周时间,毕业实习安排的时间最长,一般是第八学期的前八周时间。不管是什么样的实习方式,不管安排的实习时间是长是短,实习效果都要用成果来检验。拿不出成果的实习是失败的实习,成果与项目是紧密结合的。所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要设置相应的实习项目,围绕项目的完成进行实习,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热情都很高,最后,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拿出令人欣喜的成果。
三、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法
(一)按专业定品牌
企业的发展要靠品牌,品牌叫得响,市场前景就好,效益就高。高校专业的发展也要树立品牌意识,不同的专业要根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资源等确立专业品牌,经过精心打造,使之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以确立的专业品牌就不是一个。如果以微视频制作为专业品牌打造的话,就可以服务学校,根据学校的具体活动安排制作大量的微视频作品;服务社会,为政府部门或群众组织等制作宣传片;服务企业,为高校所在地相关企业做好广告创意策划和制作。品牌打响,接受的任务源源不断,即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践,也保证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比赛促实践
关注国内有影响的专业比赛,把参加比赛当作专业实践的重要项目。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层次,检验专业水平。事实证明,专业比赛抓得紧、抓得好,对于师生都是极有益处的事情。老师可以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这是在教学质量工程方面的重要成绩,对于老师的职称晋升等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可以证明自己的专业实力,有份量的比赛成绩可以为将来就业加重砝码。
广播电视类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些专业,其转型发展的方向就是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型向应用型转变,延伸课堂,开放办学,校企对接,校地合作,使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落地、落实,而不是飘忽在上,华而不实。其具体实践路径和方法,应根据专业条件来确定,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高校,应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
參考文献:
[1]中央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左雪梅.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新闻世界,2011(08):288.
[3]刘秋媛.地方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4):34.
作者简简:
贾学清,男,1962年9月,汉,河南杞县,本科,教授,专业方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