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阴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方法的研究,利用建设“美丽中国”为战略目标,首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获取、意识形成和行为实践产生了明显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次高校应构建全方位理论教学体系、探索多样化实践活动形式、营造一体式生态教育氛围、践行反馈式教学调整制度,不断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最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与生态文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发展观,有利于推动高校培养更具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工作中来。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高校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在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人民现阶段的紧要工作。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后又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中。继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各个场合提及美丽中国的建设理念及目标。党的十九大中,建设美丽中国被列为党带领人民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之一。“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对未来中国社会的美好构想和追求。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传承者,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将直接影响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1.问题分析
主要对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满意程度。总体设计思路与目的在于:(1)调查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现状;(2)了解大学生对目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满意程度;(3)预测大学生偏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4)分析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满意程度的影响因素。首先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应涵盖生态文明常识、生态伦理、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观等多项基础内容,并包纳最新的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举措及相关政策学习要求以及具体的实操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体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将“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基础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性地融入大学的思政课堂,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迎合大学生的“碎片式阅读”和虛拟互动的模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网上学习和教育建设。再者,高校在有条件情况下可增设专门的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公选课程,并开设新生入学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讲座,创新理论教学的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模型的建立
校生态文明教育最终要落到实处,让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时,全面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文明素养及教学意识,以实现生态文明知识在各个课堂的高频穿插。通过构建“思政课+网络媒体+公选课+全面课堂”的全方位教学体系,能有效拓宽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接触面,夯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高校教育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以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增强其生态文明参与感、责任感和成就感。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相关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开展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具体可以从社团活动、党团活动、寒暑期调研活动、网络生态活动四个方面入手。即在校内重视社团、党团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的环保志愿者活动、知识宣传活动;寒暑假期间组织生态相关的美丽家乡、城市调研活动,探索生态环保的优良模式;通过召集学生参与高校网络生态园林建设,创新生态实践模式,提高生态实践的便利性,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参与度。高校可将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强调该类活动的重要性,并提供部分活动举办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广泛参与。
3.模型的求解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着手。生态文明教育的阵地不应局限于学校,还要扩展至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家庭是人接触的第一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家庭氛围,注重生态文明的亲身示教,是使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意识与观念、形成绿色消费行为、构建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学校是促成个体成长发展和价值观体系构建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从基本的建设美丽校园开始。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创建优良校园生态文化、弘扬校园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的熏陶。呼吁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应注重整合和保护社会生态资源、正确导向生态文明社会舆论、完善社会生态法律环境、加强生态普法工作,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德法并举的约束机制,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能接受到正面的社会教育。营造“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式生态教育氛围,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4.结论
大学生群体具有高程度的多样化,其学习能力与方法、心智水平、价值观念均有较大差异。他们对于不同教育方式也有直观的喜好表现,其接收效果也各异。目前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尚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层面,主要以教育者的理念和教学要求出发,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为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对称问题,学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应首先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反馈通道,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相关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模块。当前的网络教学平台已经为该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生态文明教育者可以结合网络将教学知识碎片化,并进行多种模式处理,在“教师备课-学生预习”环节后进行反馈与调整,充分调动大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人翁意识,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和设计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平台。并且,在相应阶段结束后,进行学生的反馈考评及效果测试,总结问题并及时调整,从而提高大学生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满意度,加强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自主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