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波:为村民修了“两条路”

2020-09-10 07:22任灿罗颖煌
清风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两条路江村修路

任灿 罗颖煌

剃着利落的平头,挽起裤脚,年逾五十的杨迪波没有因为要接受媒体采访而刻意准备。相反,聊到动情处,他甚至会无意识地放弃用生硬拗口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改用湖南永州双牌县当地纯正的乡音。但这并不奇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高中毕业不久即担任原付家湾村(现已并村)委会主任伊始,杨迪波已经在这个偏远山村支村“两委”的岗位上干了三十余载。可以说,浓厚的乡土情结早已烙印在他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此次采访,源于2020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对脱贫攻坚一线表现突出的3名共產党员进行的一次表彰。杨迪波正是其中之一。在以他为首的支村“两委”一班人带领下,付家湾村修通致富路,种植中药材,从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而他也被授予“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两次修路

回望三十多年支村“两委”工作经历,杨迪波自认为干了几件大事。而“修路”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无疑更多一些。早在2005年,暂离村“两委”岗位的杨迪波,众望所归,“复出”担任原付家湾村支书。走马上任第一年,他就干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号召全村人民一起修路。

原付家湾村所在的这片山区,素有“三十六弯”之称,“看到屋、走到哭”的山区地形严重制约了当地发展。杨迪波甫一上任,立马萌生修路的念头。他将修路通知发到各家各户,声称“只要你来就行”,并实行同工同酬,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修路热情。全村劳动力集体出动,参与度空前高涨,通村的道路很快修好。

第二年,杨迪波又想方设法将这段长达3.5千米的通村公路进行水泥硬化。虽然现在看来并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尤其是在三十六弯这个山坳里,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杨迪波做到了,在他的带领下,原付家湾村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子。其中细节他未多说,但个中不易可想而知。回忆起这段往事,杨迪波颇为自豪:“水泥路修好后,可把村民们得意坏了,多多少少会有些骄傲。”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2016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原石榴江村并入付家湾村,组成新的行政村付家湾村。在并村后第一届村支部班子换届选举大会上,杨迪波满票当选党支部书记。

原石榴江村是一个贫困村,其中贫困户52户、209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仍是交通不便。原石榴江村只有往东南通往何家洞镇一条公路,但是从何家洞镇到双牌县城,还要一个多小时车程,其西北方虽与永州市零陵区水口山镇相邻,却不相通,整个原石榴江村就像一个“死胡同”。特别是该村8组,一直没有公路,村民进出可谓是“道阻且长”。

因为杨迪波之前是原付家湾村支书,合村后,很难不受到原石榴江村村民的质疑——他能否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然而事实上,杨迪波自有一套“拿壶理论”。在他看来,原付家湾村是“拿壶”的,原石榴江村是“喝酒”的,为了推进合并两村均衡发展,他甚至明确向原付家湾村村民表态,资源会更多地向后者倾斜。“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杨迪波是个实干派,这在他早年的工作生涯中已有体现。“如果能打通西北边水口山镇的通道,付家湾村将从‘胡同’变成‘口岸’。”修路,再度成为并村后杨迪波与支村“两委”商议的第一件事。在支村“两委”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后,杨迪波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并向社会筹集资金,决心修好通往原石榴江村的公路。

2017年11月,公路动工修建。不过这一次,显然没有十年前那样顺利。

为了解决修路中遇到的困难,监督工程质量,杨迪波几乎天天坚守工地。施工机械不小心损毁村民付某某的5株南竹,付某某一家阻工,杨迪波多次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让他“消了气”。零陵区水口山国有林场护林站负责人见公路经过,想修路对接,因历史遗留问题与原石榴江村之间存有一些误会,村民们不答应。杨迪波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并发动20世纪担任村干部的老同志、村民代表到林场进行协调,逐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路终于修通了,如今原石榴江村及附近3000名群众到水口山镇仅需半小时。

此外,随着修通往水口山镇的公路、土地坛进村入户公路,开展黄柏漕、陡山里等组级公路提质改造,实施全村自来水改造,建设村级文化娱乐休闲中心,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三年来,付家湾村组织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6个,投入建设资金500余万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产业脱贫

路是修好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大的挑战摆在杨迪波面前——脱贫。

付家湾村的传统产业是种伐杉木与南竹,这归因于村子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但是杉木生长周期长,而且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砍伐指标不断减少,再继续坚持这一传统产业显然非良策。

实际上,山里能种的远不止杉木和南竹。付家湾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只是未形成规模。不过这给了杨迪波启发。经过深思熟虑,杨迪波决定外出考察其他省市中药材种植情况,其足迹遍布广西、贵州、江西、浙江,以及省内的一些市县,并成功引种了一些适种药材到村里。当然,这些前期考察都是自费的。

要把整个产业做大做强,单靠村民的力量显然不够,必须联合更多的有生力量,作为一村“主帅”,杨迪波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

2019年的清明,一些在外经商的乡民陆续回村祭祖,杨迪波叫上他们一起吃了顿便饭,同时将心里的想法和盘托出。带领村民种植中药材是利村利民的好事,大家一致支持。时间没有拖太久,杨迪波就和杨志贤、杨吉祥等村民牵头成立了柴郡本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创建400亩药材基地,采用“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模式,带领村民种植四叶参、温郁金、罗汉果、藤茶等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药材。

“这个藤茶一部分可以采摘做茶,另外一部分可以直接作为中药材,利用价值高。”杨迪波说。一亩藤茶的市场收入在6000元左右,如果后期建立扶贫车间做藤茶精深加工,价值还会更高。种植中药材的效益逐渐显现,不少村民主动把旱土和林地流转到合作社。药材基地还按男劳动力日工资120元、女性劳动力日工资100元的标准招人用工,优先录用贫困户。此外,部分村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在房前屋后建起共计200多亩的“小药园”。

在全村推广种植中药材进行脱贫之余,杨迪波通过走访发现,每户人家致贫的原因并不相同,个人能力差异也很大,必须因人施策,才能真正让这些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

62岁的村民杨迪军,家里有3个劳动力,但苦于没有技术。杨迪波先是安排他到药材基地务工,手把手教他药材种植管理技术。杨迪军掌握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后,想自己种植药材,但启动资金又成为新的难题。杨迪波慷慨解囊,借钱给他,帮助他种植4亩药材。通过精心管理,杨迪军顺利脱贫摘帽。

64岁贫困户王廉福,养蜂多年,销路始终不畅。杨迪波发现他的包装粗糙简陋,劝他改进包装。但王廉福固执己见。杨迪波于是请人设计好外包装,从县城买来漂亮的玻璃瓶,在淘宝等平台帮着销售,蜂蜜的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现在,王廉福年收入达7万多元。

到2019年年底,依托光伏发电、生态蜂蜜、药材种植等产业,付家湾村贫困户人均创收1200元以上。全村50户贫困户、206人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4%以内。村民们都有了致富门路,正努力向小康迈进。周边群众都敬佩地说:“杨支书不仅带领大家修好了公路,更带着大家修了一条致富路、和谐路。”

众望所归

如果要问在外经商的杨志坚、杨吉祥等乡民为什么跟杨迪波一拍即合,成立合作社、创建药材基地,除了这件事本身的利好,不得不承认,杨迪波的个人魅力也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他真诚的品性促成了这次合作。

杨迪波有干劲、能成事,从他两次修路的经历可见一斑。身为共产党员,工作中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办事公开透明,无疑也为他博得了投资者们的好感与信任。

三十多年的支村“两委”工作生涯,杨迪波真正做到了心怀大爱忠诚无私,无论是原付家湾村也好,抑或与原石榴江村合并也罢,杨迪波一心一意想着村里的发展和贫困户的未来,从未想过谋一己私利。相反,他甚至主动要求建立监督机制。

时间前推到两村合并之初,公路开工建设以来,杨迪波召集村主干、村财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及党员、村民代表,召开村两级财务月例会,及时通报公路项目建设、资金拨付情况。为了这段投入资金18万元、历时2个月的公路工程,先后召开了4次村务监督理会,并在村务公开栏更新了相关项目建设、财务资料4次。

“服不服,看财务。”杨迪波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俨然成了他的口头禅。2018年年初,杨迪波主动给自己加压,通过全体村民选举出3名村务监督员,请他们监督支村“两委”的各项开支和扶贫工程质量。当时他真诚地对大家说:“要用好村里的每一分钱,而且还要用在刀刃上。”前段时间,村里需要购进一些遮阳用的丝网,商家报价每平方米8元,杨勇军等3名村务监督员直接砍价至每平方米5元,节省不少开支。去年,他们发现施工方在修建水沟时存在误差,将导致水流不畅,立即要求施工方返工。

“结合村里实际,我们还确定了40项权力清单,并配有详细的流程图,把支村‘两委’、村干部的职责写得一清二楚。”如果有机会去一趟付家湾村,经过村委会门前,人们会看到一道长达20米的“小微权力清单”文化长廊。村里的每项权力内容、具体操作流程图都写在上面,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为了更好、更及时地为村民排忧解难,同样是2018年年初,杨迪波创建了村级民生微信群,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家家户户加入微信群,用来收集群众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杨迪波定了一个规矩: “只要是老百姓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合理,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回应。”特别是针对贫困户的困难和问题,杨迪波事无巨细,一一解决好。

2019年3月,山体滑坡导致出路受阻,付家湾村的党员干部立即义务投工投劳,迅速抢通道路;村里自来水有时停水,支村“两委”马上安排专业管护,从此再没有“断水”;今年年初疫情期间,杨迪波每天按照村民的要求,送油送米上门……

一天,杨迪波正在县里开会,微信群里突然收到一条消息:(原石榴江村)早年与妻子离异的贫困户李某某,他的独生子不幸离世了。杨迪波立即安排支村“两委”干部前去慰问,并在群里发出捐款倡议,不到两小时,捐款8600元。当天晚上,开完会的杨迪波马不停蹄地从县城赶回村里,奔赴李某某家,帮他料理儿子的后事。為鼓励李某某振作起来,杨迪波把李某某接到自己家中,与他谈心,并鼓励帮助他种植中药材。

如果说合村之初,原石榴江村的村民出于本能对杨迪波抱有疑虑,那么时至今日,杨迪波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端平了这碗水”。当杨迪波荣获“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消息传到这个湘桂边陲的小山村时,村民们沸腾了。虽然杨迪波自认为这是荣誉,更是压力,但村民们倒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这是又一次的众望所归。

猜你喜欢
两条路江村修路
未选择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江村新夏
《修路》教学设计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
秀逗原始人③修路
两个女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