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慎勿为好”

2020-09-10 07:22王文昌
清风 2020年15期
关键词:晋武帝做好事好事

王文昌

闲来喜读《世说新语》,故事文笔简洁干净,有趣味,见性情,往往寥寥几笔而形神毕现,经常让人在莞尔之间得回味悠长的意趣。《世说新语·贤媛卷》里的一则故事可兹为例。

赵母嫁女,女临去敕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邪?”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赵氏母亲嫁女儿,过门前特意教导女儿说,到了你婆家,注意不要做好事。女儿很奇怪问道,不做好事,难道可以做坏事吗?母亲说,好事都不可以做,何况是坏事呢?

有点拗口,参透旨趣也需费一些思量,这也正是《世说新语》的妙处所在。无独有偶,作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说山训》里也有一则类似的故事。

有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尔行矣,慎勿为善!”曰:“不为善,将为不善邪?”应之曰:“善且由弗为,况不善乎?”

两则故事,如出一辙,只是将“好”易为“善”,“恶”易为“不善”而已。看来这则故事传播很广,流转有自。

佛学里关于善,将其分为“有为善”“无为善”。“有为善”者对善行有所期待,希求果报;“无为善”者顺性而为,心无所求,而心无所求才是佛家修养的至高境界。“有为”和“无为”之间,高下立现,所谓“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细细想來,《世说新语》中赵母教女“慎勿为好”,并非不让人们去做好事。好事还是要做,只是不要巧意为好,不要故意为好,不要刻意为好。巧意为好,那就谀了;故意为好,那就假了;刻意为好,境界就近于低俗了。

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角色做事,本色做人。无论是谁,倘若时时有意去做“好事”,受主客观的种种限制,很难“一辈子”把好事永远做下去。想起20世纪学雷锋年代,为了响应学校学雷锋做好事的号召,自己经常从家里偷出几枚硬币,交给老师。谎称是在马路上捡的,想交给警察叔叔,路上没有遇见,只好交给老师。老师接过钱,温柔地拍着我的脑袋,称赞我是“拾金不昧好少年”。回想起来,老师眼里那一丝怀疑的目光其实早就看透了我的小把戏,只是没有说透而已。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西晋胡质、胡威父子俱居高位,忠贞清慎,“名誉著闻”。有一次,胡威入朝觐见,晋武帝素来听闻父子二人律己甚严,便问胡威:“卿孰与父清?”胡威坦言:“臣不如也。”晋武帝又问:“卿父以何胜耶?”胡威朗声答道:“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晋武帝对胡威的回答十分满意,称其言“直而婉,谦而顺” (《晋书·良吏传》)。

胡质的“清恐人知”,便是“本色”,最为可贵。唯其本色,少了费尽心机,无须低三下四,不必遮遮掩掩,远离哗众取宠,清清爽爽,何其自在?!外有余者,中必不足,极力张扬某种东西的人,必定是缺少这种东西。比如今天的“两面人”,嘴上说实事求是,却扶贫攻坚“刷白墙”;天天喊忠诚担当,却见到问题绕着走,玩太极功夫倒是“炉火纯青”;台前轰轰烈烈,台下“默默无闻”;会上表态慷慨激昂,私下传播小道消息惟妙惟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们看惯了他们的表演,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丑角的效果:他们在台上喊破了嗓子,群众站在一边当成丑角在说笑话。

猜你喜欢
晋武帝做好事好事
满奋畏寒
成绩稳定
做了好事,得了恶报
好事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
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