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深度探索区块链化人才培养机制

2020-09-10 07:22:44左力
在线学习 2020年2期
关键词:区块人才融合

左力

区块链首先就是要改变教育的生态,让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得到存证和监控。学校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给每个学生建立从出生到终老的教育信誉档案,高校在筛选人才时,不用高考就能清楚地知道学生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专业,从而达到有教无类的境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区块链的应用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此次学习会给教育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区块链之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教育行业应该为区块链发展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就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

重塑教育生态 释放智慧人口红利

记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提出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其中,教育排在首位,可见中央高度重视区块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这是为什么?区块链对教育有什么样的价值?

朱岩:人是构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区块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才是区块链对国家治理最核心的贡献。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真伪或水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需要让教育的过程有存证、可追溯,优化个人的成长环境。

现在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以“教”为核心,“育”的过程则是让学生自然生长,缺乏存证。但是,“育”是个人品格养成的过程,对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来说,都非常重要。区块链首先就是要改变教育的生态,让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得到存证和监控,真正起到“育”的作用。清华原来一直在开展“素质教育”,给每个学生发一份“素拓第二成绩单”,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成绩单没有存证,同样可能出现伪造的情况,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学校根本无法在上面记录更多的东西,难以满足社会更完整、更全面的信息需求。此时区块链就能显示出非常明显的优势: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自治。自治,就是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信誉负责,养成建立和维护自身信用档案或信用账户的习惯。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四年,学生就能具备可信社会的基本素质。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高考存在一定的弊端,但目前并没有比高考更好的人才选拔机制。如果放开自主招生,通过素质教育进行人才选拔,可能会造成大量的利益输送,适得其反,所以教育部几乎叫停了所有的特长加分。区块链进入教育领域后,情况就会大为不同。学校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给每个学生建立从出生到终老的教育信誉档案;高校在筛选人才时,不用高考就能清楚地知道学生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专业,从而达到有教无类的境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甚至依然非常巨大,但获取人口红利的生产关系要发生改变,使人口红利从“劳动力人口红利”向“智慧人口红利”转变。所谓“智慧人口红利”,就是让聪明的大脑在有限的生命里,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工业时代,人们退休后就无事可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现在每个人都做三种不同的工作,并把自己的理念提升成一种思想传承下去,那么每个人都能贡献出比原来多两倍甚至三倍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也会相应地增加两到三倍。所以,要释放“智慧人口红利”,就必须改变教育模式。一旦人才的管理机制区块链化,就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力,把人才的全部价值发挥出来,并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为国家、社会服务。

在共治中实现自治

记者:区块链与教育的融合,是通过区块链的什么特性来实现的?

朱岩:区块链与生俱来的去中心化、防篡改、可溯源的特性,能够保证技术的公平性。但技术只是建设可信社会的一种工具和基础,规则的重塑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用区块链技术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则进行重塑。比如将K12缩短到K8,人们就能提前4年进入大学,同时也能提前4年进入职场。一旦教育规则发生改变,人类积累知识、发现知识的模式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从Bottom-up模式变成Top-down模式,16岁就可以开始探索宇宙。不过,这种改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从而引起强烈的争论和歧议。但无论如何,通过区块链构建可信的教育生态,一定能创造出一种别样的、面向未来的人才成长环境。

除此之外,区块链还有一个很重要特性——自治性。自治性是民主社会或科学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区块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治性,促使学生在一个可信的民主社会里,主动承担和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认为这比“说教式”的教育更有价值,因为它能真正解决学生如何遵守规则、创造规则的问题,实现自我管理。如果区块链没能帮助重塑教育规则,就谈不上真正与教育有效融合。

记者:区块链解决教育问题与互联网或信息化解决教育问题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朱岩:互联网或信息化解决教育问题时,只需要单一的机构就能实现。区块链则不一样,区块链要改变的是教育生态,建立可信的教育环境,一家机构根本无法实现,至少需要一个小联盟携手共进。

区块链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有用人单位的加入,建立起奖惩机制,否则学习者就不会自觉维护和提升自己的区块进而实现自治。因此,只要有奖惩机制,用人单位就能择优选择相应的人才。用人单位为什么愿意加入呢?因为区块链构建的可信体系,有助于他们选拔人才。但是,只有数万家用人单位进入学校构建的区块链教育生态时,这一生态才会有价值。显然,有了龍头企业或顶尖高校牵头示范,才会吸引更多的国企和央企参与其中,从而逐渐将区块链教育生态建立起来。由此可见,区块链解决教育问题不是单一企业能突破的,政府和国企是区块链应用的核心,要让它们率先进入这一领域。

规则重塑是区块链与教育融合的难点

记者:区块链与教育的融合有什么样的难点?会与哪些机构发生利益冲突?

朱岩:区块链与教育融合的难点在于规则的重塑。区块链挑战的是规则,规则的重塑必定会涉及到很多人的根本利益。比如此前我曾提议给清华的每位学生建一个区块,用于作业的存证和分享,一些老师就不同意。显然,一旦动了一部分人的“奶酪”,这部分人就会利用自己掌控的权利或资源,阻止区块链在教育领域的铺展。因此,区块链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难点,在于制度重塑过程中的破和立,而不是技术本身。

我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得好,技术本身的难题,都有方法解决。但问题是,一方面,懂教育的人往往不懂技术,他們只关心这种技术能帮助解决哪些问题,一旦不好用,就会被丢弃;另一方面,很多懂技术的人又不懂教育,要让他们设计适合的教育规则,根本行不通。因此,必须有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院等机构的共同参与,才能解决规则和技术的双重难题。

在区块链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冲突是全方位的。一旦教育区块链化,每一位参与者的角色都将被重新定义。角色重新定义,就意味着工作职能或习惯的转变,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教材的印制方式发生变化,出版社、教育技术提供单位和教育企业的工作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甚至连教育部的管理职能都会发生改变。因此,教育生态改变而导致的角色重构,才是区块链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核心难点。

记者:您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将会为人类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产业生态空间。这个产业生态空间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朱岩:2019年10月24,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区块链的作用时,最后一条就是建立可信体系。可信体系下的社会治理,跟原来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层级化、职能化的治理结构完全不一样,它会对产业生态进行调整和重构,使产业发生变化。以药品生态为例,全国一万六千多家药品流通企业和药厂缺乏创新能力,消费者不停地抱怨没有好药,医保部门又不停地抱怨医保入不敷出,产业生态基本处于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医药行业看似是一个新兴行业,但实际上医药生态存在很多大问题,需要优化调整。一些部门的管理模式简单粗暴,要求药品供应商的药价必须下降20%,这看似是个惠民工程,但实际上是在用一种非常低端的、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去治理整个产业,从而扼杀了整个产业链的创造性。

几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特别强调,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在当前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一旦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整个产业生态可能会变得更混乱。治理的源头在于人。因此,我们现在只有在一套可信的教育体系下进行人才培养,才能优化整个产业生态。产业生态的优化是人才制度逐层优化和落实的过程,这也是将来社会最关注的产业微生态的优化升级。

两条腿走路 培养全面的区块链人才

记者:区块链应用的快速发展,对区块链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区块链人才的需求?

朱岩:一是开展区块链的专业教育,二是实施区块链的产教融合,三是生态构建人才体系。

区块链专业教育,指展开系统的、有计划的区块链专业教育。区块链产教融合,则是指推进产业与区块链教育的融合。目前清华大学已在四川宜宾设立第一个区块链产教融合基地,帮助解决酒类的区块链应用问题。生态构建人才体系,指利用产业生态带动人才进行自我教育。在这种大转型时期,教育一般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办再多的职业学校也难以满足区块链人才的爆发式需求。所以,此时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边构建正规的教育渠道和教育体系,一边不断优化微观生态和产业生态,用产业生态带动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产业生态构建起来之后,里面的人就会自动学习,否则就会被淘汰。只有这两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区块链人才。

记者:目前您是否正在参与区块链专业教育方面的工作?有什么样的进展?

朱岩:2019年年初,在我的建议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开始筹备设立区块链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之后经四川省教育厅审批和教育部备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设立区块链工程学士学位专业的学校。目前,该专业已经开始招生。

作为该专业的设计师,我给学生设计了一套区块链化的培养体系。在这个专业的培养体系里,我甚至有一些稍微极端的构想,比如没有教授、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学计划,而是采用一种分布式、并行参与的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将用人单位和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放入同一存证体系,然后通过项目实施来培养人,而不是通过学知识来培养人。至于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到MOOC平台上学,或者到远程教育平台上学。此外,我们还想建一个社群平台,学生有问题就到那里去问。随着每一届学生的毕业,高手会越来越多。

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现在这种东西都被扔掉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学习的过程在这个社群平台上存证下来。目前,这些构想都还在设计之中,需要逐步完善,毕竟这是一种比较具有颠覆性的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区块人才融合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 08:19:12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6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 08:20:12
读懂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