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鹏
摘 要: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比,电视纪录片在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想满足这一要求,节目摄像人员不但要具備较强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最终的节目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文章首先阐述了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编导意识的概念及意义,之后针对这一思想意识的提升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希望所提出的措施建议可以为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摄像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编导意识;意义;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K872.754 文献标识码:A
一部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要达到这一要求,摄像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即在执行摄像任务的过程中从编导的角度出发,对整个摄制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为节目录制效果提供基本保障。对此,有必要从电视纪录片摄像编导意识的释义和意义着手,对其提升策略进行全面细化的研究,促进摄像人员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1 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编导意识的释义及意义
1.1 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编导意识的释义
从理论角度出发,摄像和编导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同为电视纪录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对于最终的节目质量都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一名好的摄像师需要好的编导为其提供发挥的平台,而一名好的编导则需要好的摄像师将其构思得以体现[1]。这也就意味着摄像师要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否则摄像工作就会陷入到被动局面当中,所有工作都需要听从编导人员的安排,一来摄像人员很难独立完成拍摄工作,二来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缺少情感,缺乏整体性。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再优秀的后期剪辑也无法呈现出高质量的节目效果。所以说,电视纪录片摄像的编导意识就是摄像师从编导的视角出发,站在纵览全局的高度,对拍摄过程及拍摄效果进行整体构思[2],确保拍摄过程顺利流畅,使编导人员的创意构思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使所有的影视语言达到一种相互融合的境界,为最终的节目效果提供基本保障。
1.2 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编导意识的意义
1.2.1 对拍摄对象进行合理调配
所谓电视纪录片,就是以反映真人真事为主要题材的电视节目。因此,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拍摄进度以及画面情节的真实性和连贯性,需要摄像师对拍摄对象进行合理调配,确保画面质朴真实[3]。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使电视节目走进观众的内心深处,引发心灵上的共鸣。之所以这样要求,主要因为纪录片的录制过程不能像影视作品那样,围绕着某一个情节片段进行反复拍摄,直到满意为止。而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对象几乎没有机会按照编导人员或摄像人员的意图进行反复排练,为了确保拍摄进度和拍摄效果,需要摄像师凭借着自身的编导意识对拍摄现象及拍摄人物进行临场调配,力争做到一气呵成,无需二次拍摄。如果摄像师不具备编导意识,不但会拖慢拍摄进度,还对拍摄对象的情感表达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电视纪录片质量和真实性的下降。
1.2.2 向观众传递有效信息
只有电视纪录片摄像人员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递有效信息,避免一些无效信息出现在节目当中,更可以减少后期的工作量,提高节目制作效率。由于电视纪录片不像影视作品那样有“剧本”,被拍摄对象也无需按照“导演”的要求去表演,这就导致有些情节或者片段可能是无效的,如果继续针对这些无效信息进行拍摄,不仅会造成拍摄资源的浪费,还导致节目后期剪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摄像人员在拍摄进程中拿出较强的编导意识,既不错过任何一个有效信息,又不会造成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的浪费,使电视纪录片的核心情感得到最佳的呈现。
1.2.3 减少后期剪辑工作量
摄像人员具备较强编导意识,可以有效降低电视纪录片后期剪辑的工作量。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所拍摄到的人物都不是专业演员,不论是面部表情把控还是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上都所有欠缺。这就需要摄像人员具备较强的编导意识,对一些无效场景和情节进行准确判断,有选择性地拍摄,抓住精彩瞬间,只留下那些有意义的片段[4],从而大幅降低后期剪辑的工作量。
2 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的编导意识的提升策略
2.1 提升沟通质量
由于摄像工作贯穿于电视纪录片的整个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所以需要随时与节目组内部成员保持密切的沟通。首先,在拍摄前期,摄像师需要与编导人员就节目主题、情感内涵以及主要拍摄内容进行沟通,了解节目主旨,以便于在拍摄的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确保拍摄技巧运用到位。其次,在拍摄的进程中,摄像师需要与被拍摄对象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尽量打成一片,融入被拍摄者的生活中,消除被拍摄者的戒心和不自在感,这样才更容易拍摄到被拍摄者真情流露的画面,使节目更具感染力和真实感[5]。再者,在拍摄时摄像师还要就一些细节问题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确保各个流程之间衔接到位,有效完成拍摄任务,并成取得简洁、真实的画面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电视纪录片拍摄人员要从主观意识上,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洞察力与观察力,及时捕捉到那些需要沟通的细节问题,并且拿出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确保双方可以尽快达到共识。此外,摄像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与沟通技巧相关的书籍,掌握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在网络上浏览一些与人沟通的成功案例,再通过每一次工作实践,将这些知识储备转化成内在素养与外在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拍摄的过程中做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随机应变,与全体工作人员保持默契配合,确保各个拍摄环节的高效开展。
2.2 关注拍摄细节
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进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直接关系到拍摄质量和拍摄进度,因此,摄像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细节意识。摄像师要有较强的感知力与敏感度,充分利用拍摄现场的一切相关事物,以物传情达意,从而更加生动、真实地还原事物的本质,使事件的始末能够全面具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的内心情感受到触动,对节目本身给予较高的认可。例如拍摄一个农民的生活状况,那么除了跟拍他的日常活动之外,可以拍摄一些居住环境、农用车、锄具和田地等细节画面,甚至一日三餐、衣着、日常用品等都可以拍摄,从细处着手,最终将一个真实的农民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细节和整体的完美融合。又如在《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中,有一期为了体现出各种食材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摄像师奔赴各地拍摄了一些食材的生长环境、藏民采集松茸、职业挖藕人等细节画面,在后期剪辑工作中将细节之处镶嵌到整个故事当中,使该片更具层次感与真实性。
2.3 提高审美能力
电视纪录片虽然以反映事件的真实性为目的,但伴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以及电视纪录片竞争力的不断激烈,摄像人员同样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力争在节目当中呈现最美好的画面,使观众既能够了解事件的经过,又能够获得美好的视听体验,以此来加深对节目本身的认可度。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进程中,摄像师要主动结合实际拍摄需求去发现美和寻找美,以最佳的视角进行拍摄,赋予整部纪录片最强的生动性与美观性,为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例如在拍摄《千年文脉》这部影片时,编导想让最终的画面呈现出一种苍茫水色,芦草丛生之感,该片摄像师利用长焦距镜头来增强画面的厚重感,使拍摄效果呈现出一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从而带给观众一种大气磅礴的视听体验,让这种印象长久留存在观众脑海当中,由此观众对节目给予较高的评价。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应用。
2.4 丰富情感表达
对于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而言,虽然以反映真人真事为主要诉求,但却仍然需要一种非常深刻的情感内涵来打动观众,向观众传达某种正能量或者新风尚,发挥出电视纪录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价值。因此,摄像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在情感,再将其延伸到拍摄过程当中,将自身情感与人物情感和节目内容相融合,确保最终拍摄出来的人物、场景和故事能够打动观众,体现出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张力与感染力。如果摄像师本身缺少丰富的内心情感,就会导致画面效果空洞无物,观众也无法融入其中,无法建立起忠诚度较高的观众群体。比如在《生门》这档电视纪录片中,会经常出现此类镜头:患者躺在一张背景满是生机盎然植物的病床上,但患者的面容却憔悴不堪,与背景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再配以一段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们体会到患者那种渴望恢复健康的心情。观众基于这种感情接收,生成继续观看节目的欲望,并且与节目所传达出来的核心思想形成强烈共鸣,与人相处时变得更加理解、关爱他人。
3 结语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电视节目呈现出多元化观看需求,电视纪录片作为反映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的类型片,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与认可。但是,在一部高质量的電视纪录片当中,摄像师的拍摄理念、摄像角度以及摄像手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像师的编导意识。因此,全体电视纪录片摄像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命,尽快建立起编导意识全局意识,时常站在编导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把控好每一个拍摄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节目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最佳的节目效果呈现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吴彬.浅谈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镜头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4):176,224.
[2]李岷,董皓.电视纪录片中摄像的编导意识探析[J].传媒论坛,2018,1(22):76.
[3]马威.浅析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J].记者摇篮,2018(02):30-31.
[4]林敏熙.对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探微[J].魅力中国,2017(22):241-242.
[5]王正芳.电视纪录片的摄像思维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7(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