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离我们这么近,但又那么远。
说它近,从小到大,我们从课本上、电视上、纪念馆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长征的几个片段、几缕故事。说它远,对于出生在80、90年代,甚至00后的年轻一代,长征已经过去悠悠数载,年轻一代的国民缺少体验。
86年前,一支年轻的革命队伍,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他们翻越陡峭高山,跨过激流险滩,不畏艰难险阻赢得伟大胜利。他们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永恒的足迹,勾勒出一条熠熠生辉的﹃红飘带﹄。
86年后,贵州省文旅厅等单位联合发起了﹃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通过寻找﹃最美红军线路﹄﹃最美红军村落﹄……让年青一代再次走近那条﹃红飘带﹄,用脚步丈量长征,用行走向86年前那些用生命捍卫信仰的英雄致敬。
红军桥、红军洞、红军坟……行走在路上,脑海中的红色记忆投放在现实地理空间上的一处处红色遗迹时,仿佛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每一地的踏访,都是一次心灵的叩问。
在遵义苟坝村,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小路,被喻为毛泽东小道。1935年3月,在一个寒冷的雨夜,毛泽东拎着一盏马灯,行走在这条蜿蜒的小道上,他不顾个人苦乐,去找周恩来力陈己见,从而避免了红军可能遭受的一次重大损失。如今,在这条小道徘徊,我们不禁思量伟人当年行走时的心情,焦急?苦楚?坚定?
在兴义市威舍镇发哈村,有一处红军洞,曾是红军伤员养伤的居所。在离洞口100余米外,1935年4月,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为了救助其他战士,身中17片弹片,通过手术取出14片,剩下的3片弹片永远留在她的身体里。斯人已逝,洞口青草依依。从洞中吹来的风,是否在倾诉当年的故事。
在安顺市镇宁县弄染村,斑驳的石墙与苍翠的树林曾见证了布依豪杰陆瑞光与红军结盟反蒋的故事。1935年4月,红军首长彭德怀、杨尚昆与当地布依族首领陆瑞光订立反蒋协定,陆瑞光不仅给红军让道、引路,还保护红军伤病员,留下红军长征史上一段佳话。
在石阡县甘溪村,曾发生过一个比狼牙山五壮士还要悲壮的故事。百余名红军战士宁死不愿做俘虏,宁死不愿伤百姓,在虎井沟集体跳崖。矗立在甘溪红军烈士陵园,用手抚摸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不禁思衬,﹃把生留给百姓﹄这是怎样一种信念。
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
如今,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期望年轻一代走進历史,走进广袤的祖国山河,通过行走体验阅读中国,在观赏自然风光中回顾激荡历史,用身体力行感知体悟长征精神。(文/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