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萍
3月18日傍晚,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随着PN6888航班落地,重庆第四批、第九批援鄂医疗队133人回到重庆。
为向医疗队员们表示敬意,重庆机场以民航界最高礼仪“过水门”的仪式,迎接战“疫”英雄们回家。两辆消防车在飞机两侧喷射水雾,为最美逆行者“接风洗尘”。
大疫突袭,英雄无畏。在与死神赛跑的日子里,来自全国29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军队的346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和湖北医务工作者一起,打响了荡气回肠的生命保卫战。广大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舍生忘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堪称抗“疫”战场最大的功臣、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随着湖北疫情形势逐步好转,根据统一安排,援鄂医疗队开始分批次有序撤回。从3月17日到20日,共有1.2万名援鄂医疗队员通过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陆续撤離湖北。
在湖北战斗的那些日子,是白衣战士们永生难忘的记忆。去时,正值武汉天气最冷的季节。如今,英雄凯旋,已是春暖花开。
蓦然回首,时间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使命在肩,勇士出征前赴后继
“我报名”“请让我去最前线”……1月26日晚,重庆机场T3航站楼候机厅。由144名白衣天使组成的重庆市级医疗队在此集结,为支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将奔赴湖北孝感。
“面对疫情,我们身为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只为共克时艰,若有战,召必行,战必胜。”驰援湖北征集令发出后,头一天才度过29岁生目的重庆市中医院康复科护士童婷婷,主动报名参战,她说:“既然我们叫白衣天使,就理应奔赴前线。”出发前,重庆市肿瘤医院心血管呼吸内科“90后”医生陈月,让同事拿剪刀剪掉了自己的长发,“剪短一些好,不然工作不方便。”
每次义无反顾的前行,都是一次与家人的别离。离别时,不少人掉了泪。
“妈妈,你快去,把他们治好了,我就可以出去耍了。”重医附三院ICU副护士长陈雨5岁的儿子对她说。看着儿子天真的表情,陈雨强忍泪水。
出发前,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长刘洁的两个孩子抱着她不放手,“我在跟孩子视频时安慰说,妈妈去外面给你打怪兽,我们回来之后,你们就可以出去玩了。”
昼夜驰援,寒露沾衣。受命于危难之时,一批又一批重庆市级医疗队出征全国疫情重灾区。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出征——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中医院……”从庚子年除夕夜开始,重庆的机场和火车站内,此起彼伏响起特殊的“点兵”声。
悬壶入荆楚,白衣做战袍。疫情期间,重庆市共向湖北省派出18批1636名队员(不含部队)。
生死一瞬,每天都在一线上演
与此同时,重庆174个发热门诊、48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的“战场”,同样紧张而忙碌。
1月19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接收了第一例疑似患者,并迅速组建了隔离病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体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我们自愿转为储备病房一线医护人员,守住与疫情作战的主战场,坚守岗位,绝不退缩。”医院肝病科、创伤综合病区的全体医护人员也纷纷写下请战书。短短一天内,三峡中心医院就收到183封请战书。
1月24日,除夕夜,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房里,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进与10多名医护人员还坚守在岗位上。
“一切都在争分夺秒,忙的时候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王进说,尽管大家都知道在隔离病房工作需要与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待在一起,面临很多风险,不过还是有许多医护人员争相请愿进入隔离病房。
从大年初一入驻隔离病房后,市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邬海桥带领的9人团队,就在隔离病房连轴转了7天,吃喝拉撒都在病区,接诊了一名又一名疑似患者。“这是严格的院感要求,一步也不能出病区,否则就有污染的风险。”邬海桥没有怨言,他说他的妻子也在临床一线“战斗”。
这是一组令人动容的数据:1月29日,重庆首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也是全市首例治愈出院的患者蒋某从三峡中心医院出院。3月15日上午11点,长寿区最后一例在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治愈出院。这标志着,重庆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实现“清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黔江中心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4个集中救治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76例,治愈出院570例。
这些都是有温度的数字,是一个个白衣天使守护生命的故事。他们用生命赴使命,用生命护生命,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诠释了什么叫做“生命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