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孝听
去年夏天,记者曾探访上海愚园路市集,那里本来是原医药职工大学校舍,2018年8月,进行更新改造。入口地地磚上印着“旁友,侬好呀!”的字样,里面有生鲜菜场,又有满溢着老上海情怀的市集:一家家传鞋匠铺,一爿老上海糕点店,一碗柴片馄饨,一间裁缝铺……
虽然隔着一条马路便是喧嚣都市,但此时此刻置身于此,脑子里浮现出的满是老上海的弄堂生活。对,就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街坊邻居围坐在弄堂里看女排比赛那样,热闹,烟火味十足。
我们不禁思索,在经济腾飞的时空里,理想的城市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越来越多的城市更新方案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和生活正被置于越来越核心的地位。以愚园路市集为例,代表着百年愚园路的风貌更新从“人流不息”的主干道路迈向了“市井生活”的千枝弄堂,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市井生活与文艺潮流时尚的艺术空间交相辉映。
人、环境、商业、社区共生,由此诞生出一个兼具市井气息和生活美学的跨界体验街区。正像愚园路1088弄现在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新名片,于去年底亮相的双塔市集也成了姑苏古城的一张网红面孔。
双塔菜场 美学经济盛宴的升华
粮油、鲜肉、蔬菜、冷冻、玉器、缝纫……一个个柱体的灯箱悬在顶空;簸箕、扫帚、扁担、瓢、竹篮等道具挂在墙上;枯树枝缠绕,稻穗插在旧的铜器里,火腿一排排地悬挂着,一个个木格子里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蔬菜,木板上印着一行字:“啊要来点大白菜,嫩的嘞”……
双塔菜场和日剧里那些好看的菜场很像,有很多网友称“这种颜值,让我每天做饭都愿意呀”!的确,改造过后的菜场内外部空间设计和设施焕然一新,然而菜场里原先那些熟悉的“老面孔”仍然在那里。白胡子爷爷在这里已经18年,他说菜场改造后摊位不仅比原先大了一半,价格也便宜了;卖小馄饨和面筋塞肉的老阿姨有了自己的卡通形象;生鲜小哥卖起了有机活体蔬菜……熟悉的摊主,不变的价格,如潮水般涌入的人流,美学经济带领下的新一轮盛宴必将升华。
最近,双塔菜场收到了一封落款为“思君如满月”的来信,对在地少人稠的水泥森林中,有一处在果腹采买之余又能释放自我的市集,表达了真切的欢喜。
信里这样写道:“老街坊和老生意再度聚首,门与墙转换的神来之笔,人型立牌的肖似欢谑,老物件和老味道的存留,店铺条凳上的家长里短,面生面熟的瓜果菜蔬,令人可以如曳尾涂中的老龟,舒适而自得。城和市不应当只提供谋稻梁的艰辛,也要有存储情与趣的确幸,毕竟田园牧歌、小国寡民我们是回不去了。”
双塔菜场没有片面地追逐新潮和科技感,而是稳稳地守住社区亲民的意向,暖色灯和柔光灯箱以及地板的用色,俨然是晨曦与黄昏里的一道治愈系。
在“思君如满月”眼中,新双塔大约是用腔调来完成的。TA说:“腔调是吴语中一个有趣的词汇,它可能有淡淡的疏离感,甚至有时带一点点‘作’的意味的。古苏州产生了百戏之祖昆曲,它应该是最有腔调的戏种之一,腔是发音体系,调是曲牌色彩。新双塔的腔调也秉持于此展开咏唱,档次质感非常之强,也终于在各地城市文明创建的低端审美大一统中,找到了令居民和游客舒适的底色和旋律。”
很多踏访过双塔菜场的人说,这里更像是一个菜场美术馆。苏州在地艺术创意机构“看什么展”团队将艺术表达与创造力嫁接到菜场,灵感取材于世界名画,为一些摊贩设计形象插画,摊主们纷纷化身“达芬奇”、“梵高”、“蒙娜丽莎”……一场菜场与美学的觥筹交错,正在演绎。
姑苏食肆 制造一场室内集会
在愚园路市集,一碗始于1997年的肇周路耳光馄饨让无数老上海“拷耳光不放”。而在双塔市集,苏州的经典美食和传统小吃不仅捕获了老苏州的味蕾,也吸引了一茬又一茬游客慕名而来。每到饭点时分,长长的队伍将人群围拢,铁板上嗞嗞的油声,韭菜葱花爆炒的香味,小笼包腾腾的热气,馄饨汆入水中的身姿,一坛坛老酒排列齐整的阵势,奶茶铺子里珍珠沸腾的黏腻……好一派人间烟火气!
为了找回食物最初的味道以及邻里街坊间最暖最舒服的人情,双塔市集在设计方案中,把重塑苏州民坊小吃列入了重要的一项,并邀请苏州平江桃花源记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双塔市集老字号民坊小吃摊位的策划落地和业态组合,对苏州小吃有着深厚情怀的“桃花源记”,用当代的表现形式去呈现传统美食的精彩之处,打造成为一个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苏式生活场馆,重现那个怡然自乐,忘记时间的“桃花源”。
卖包子的摊位,一屉屉热气腾腾的包子好似一群可爱的白胖子,肚皮饿的时候来两个,果腹的感觉真棒。记者在这里遇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据说天天来这儿买包子吃,摊主跟比邻开玩笑道:“哪天他要回美国了,请他把我们的品牌引到美国去。”
韭菜、葱花蛋饼摊排队的队伍总是很长,老板在双塔卖了好多年的饼,以前就名声在外,现在双塔火了,生意更火爆了。老板娘不停地擀面皮,她乐呵道:“面皮擀多了手很酸,但忙起来就啥都忘了。”记者要了一个葱花蛋饼,甜酱里稍加了些辣酱,老板说好吃得很,的确,除了有点油,味道是真香。
转身“面见阳春”,双塔秋油炒面、雪菜冬笋面川条、砂锅菜下面、虾子酱拌面、古法奥糟暴鱼面……捞一筷面,配上一叠浇头,舒适。
咦,这里还有老底子的小馄饨,一碗馄饨舀一勺荤油,撒一把大蒜叶子,胃口大的再加一个芝麻或肉馅儿汤圆,在冬日里的午后,绝对算是一场味觉盛宴了。
馄饨摊对面是生煎和烧麦铺,记者尝了一个烧麦被捕获了味蕾,打包了一些回家,伙计说他们已经在这里十几年了,好多老客都是几十个一起打包的。回去后,才发现这是一家苏州老字号点心店,只是换了风格一时没认出来。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些太实诚,那就去甜品铺子吧!那儿有桂花酿芋艿、木瓜嵌紫薯、赤豆小元宵、芝士焗南瓜……甜甜蜜蜜,总有一款适合你!
街角书店 书与生活最近的距离
双塔市集火了,街角的九分之一书店也火了。
“在最初思考到底什么樣的书店才适合双塔街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认为要打破传统书店的固化思维,要做一个真正创新但又融入地方的小型书店,书店要的不是大和全,而是适合。九分之一这个数字象征着极小单位,目标是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在九分之一书店创始人储海飞看来,现在大部分书店都开在商业中心里,却渐渐远离人们生活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冷冰冰,外来的品牌其实很难做到融入地方,大多是粗暴的连锁经营。九分之一书店由他们专业的“选书师”团队精心策划。他说,选书师这个特别的角色,便是大部分商业书店所做不到的,可以为不同地方精心选书和设计,将有温度有特色的书籍再次带进我们生活的场所里。
在只能同时容纳六个人的小空间里,我们能看到那些和苏州有关,和食物有关的各种书籍,并非普通的菜谱类,也包含食物的文学、摄影、绘本、艺术等等,所有书都可以阅读和购买。虽然地方有限,但很舒适,书不在多,够用就好。
开业的时候,他们策划了第一场展览,叫“可以吃的书”,书并不是真的可以吃,而是用吃的心态来传达对阅读的想法,有一位著名的日本现代短歌、诗人曾提出:“为什么诗歌就一定是传统的呢?晦涩难懂的词语明明就是高高在上,我心中的诗歌应该是不受传统束缚,双脚站立在大地上,因热爱生活而自由吟唱出来的词句。”
储海飞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所以,以此为出发点,在这样的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什么传统的书店一定要跟随着所谓的商业主流开进繁华的商业中心、购物商场里。当我们去往一百座城市,面对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书店和一模一样的书籍的时候,便是失去更多选择和城市个性的时候,我们希望把书店重新带回日常生活的场所里,带去真正需要他们的地方,这一次在菜市场,也许下一次是医院、银行、动物园等等场所也说不定。”
令他兴奋的是,从开业这一个月的试运营期间,效果远超出预期,有了内容品质的保证,不用担心只是成为网红或是打卡点,从选书内核出发,获得绝大部分人的肯定,它的生命力将会更加持久。
记者了解到,虽然是24小时智能书店,但是现在有很多人想来参与其中和学习,目前白天安排了各种不同角色的优秀人才来参与经营,有全职,有兼职,也有大学实习生。问及是否担心有人将空间当成休憩场所,储海飞直言,“书店是开放的服务场所,我们不能保证一切都按照我们的设想来发展,但是我们会做好一切应对准备工作。”
日式咖啡 市井气息与小资情调的碰撞
在双塔市集开业前挺久一段时间,便听说日本北海道的网红“森彦咖啡”跨越太平洋来到中国,落户双塔。据称森彦的老板市川草介是一个日本籍设计师,设计学院毕业以后,从东京回到了札幌,在绿树环绕野鸟成群的元山,把一个车库改成了工作室,后来这个小小的空间吸引了很多札幌思想家艺术家们前来办展览和舞会,渐渐地成了文化交流的场所,而这个茶室就是森彦的前身。
市川草介有一句个人名言:“我就是要有人特地为我而来的。”在他内心有自己的选址标准,在商业和自己的设计理念中,他永远都站在后方,所以才有了开在居民楼里的咖啡馆,开在地下车库的咖啡馆。每一家设计他都亲自操刀,温暖治愈的,安静闲适的,古朴高雅的……每一款都有人特地为它而去,每一款都赢得了自己的专属粉丝。它们也发挥着一个咖啡馆疗愈的功能,治愈着每一个走进森彦的人。
回归双塔,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菜市,一间身披小资光环的咖啡店,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令人期待。等到双塔市集开业后挺久一段时间,记者初次踏访,寻味这个来自北海道的咖啡。去的时候正逢午后,铺子还没开,透过透明卷帘门,可以看到咖啡店的大概面貌,有吧台,有卡座,还有一个沿街的阳光房,空间不算大,装修风格属于简约派。
一顿点心的功夫,森彦咖啡开门了,再去的时候已经几乎满座,咖啡的香气扑鼻而来。菜单比较简单,除了咖啡,无其他供应。点了一杯拿铁,找到沿街阳光房的一处座位,开始满怀期待地等着心中的那一杯咖啡。等待的间隙,耳边突然传来日语的交流声,抬头一看,原来是日本咖啡师在和顾客交流。
记者了解到,这位咖啡师是老板特别邀请过来的,没想到成了“镇店之宝”,听说好多迷妹都是冲着他去的。“他冲手冲的样子好帅啊!”如此看来,双塔市集的森彦咖啡似乎应征了市川草介的那句名言:“我就是要有人特地为我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