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文学科学术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分析

2020-09-10 14:37:35崔书洋郭安琪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发展趋势问题

崔书洋 郭安琪

摘 要:从最初的同行评议到引入西方量化评价再到如今寻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每一次有关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都会激起学界、业界的讨论。 之前发生的“翟天临事件”更是将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推到风口浪尖。翟天临的博士论文造假、抄袭已是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唯论文”化、利益化等弊端。尤其针对人文学科方面,因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已不再适用于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而2019年3月25日最新的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以及扩展版期刊的发布,又将对我国人文学科学术评价体系产生重要影响。继续探索和实践适合我国人文学科的学术评价体系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学术评价体系;人文学科;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01-01

一、概述

学术评价,就是一个权威学术主体按照公正公开的程序,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它所掌握的一系列评价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进而得出评价的结论。[1]作为一种基于价值的评判,学术评价具有积极性,且其出现的目的和期冀都是好的。围绕学术评价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或指标称为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运行有无效率、展现有无权威依靠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资源库(CNKI)查询,采用“学术评价体系”并含“人文社科”,以主题方式并采用精确检索条件,截至2019年4月8日,检索结果共53条。目前,我国存在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和以专业学术评价机构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两种。评价方式也大致形成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定性评价+以引文分析为主的定量评价”相结合,虽已初步形成框架,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对于人文学科。

二、我国人文学科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评价客体标准单一

目前,在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中,衡量学者学术水平的指标不多,看重论文级别和发表数量,没有做到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科目的特定化、专业化评价。对于人文社科来说,不仅是论文一种形式可以承载学者的学术成果,还可考量其专著、教学质量、社会影响以及科研贡献等因素。例如,历史学可以以研究人员的重大发现为考核要素;艺术学科可以要求提交具有代表性的表演作品来评定职称等,而不是单纯依靠撰写论文。2017年9月浙江大学颁布新规,表示在校师生可凭借其在“两微一端”上发表的“10万+”网文评奖评优。此次无疑是浙江大学对学术评价客体多样性的一次创新之举,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唯论文”现象。最重要的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运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指标。

(二)学者自身心态没有摆正,急功近利

部分学者只注重产出,忽视了科研过程。他们为达到论文发表标准与数量,不惜动用人脉资源拉关系,只在意论文能不能发表,而忽略了文章中所涉及的内容,同时因为时间分配不均,教学质量大幅下滑,更有甚者出现学术腐败等现象。[2]此外,部分院校的奖励机制与国外期刊挂钩,导致我国一些学者、专家过于追捧国外期刊,使我国优秀论文与文章等知识产权流向国外,不利于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科研权威和水平,不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2019年3月25日,经过两年时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确定了最新版的CSSCI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期刊目录。就新闻传播学来说,扩展版来源由6种增加到了9种。此举可看出政府、出版社以及学者都在努力改善学术评价现状,扩大期刊来源,重视论文的质量。但另一方面单纯依靠期刊排行榜、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数据如何挖掘也是学术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实时的、更新的、完备的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人文学科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201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科研伦理和学风,表明国家对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标准以及学术亂象的重视。结合前文,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发展趋势。

(一)评价客体追求综合性、多元化

201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刊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加快建立学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考核机制,依据学科差异实现分类评价是未来学术评价体系的发展方向。对于人文学科来说,优秀的教材、报告、课件等都要纳入学术评价体系中作为衡量学者学术能力的标准,而不单单是论文。

2012年12月,75家机构和150多位科学家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细胞生物学会议上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要求科学界应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的工作,同时也不能用于职位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2017年12月,法国科学院、德国利奥波第那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共同签署了一份宣言,旨在倡导同行评议的回归与完善。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可从学者的社会影响力、学术活跃度、学术声誉等方面展开考核,教师可以凭借教学效果、科研项目等多种方法评定职称。

(二)建立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于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提升意义非凡。学术共同体并不是简单地将学者、科研人员聚集起来各抒己见,而是要给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学者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机会。在共同体中,学者之间取长补短、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学术评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学术共同体起到了推动我国学术体系更加公平、更加多元的重要作用。对于增强我国学术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此外,还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机制,如回避制度、申诉制度等保障被评议人的权益。代表作制度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在考核学者学术水平或认定职称、晋升职位时不再以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发表的期刊等级为标准,而是要求学者提供2~3个代表性文章或著作或其他学术成果载体。这种方式可集中展现学者的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也能从侧面激励人文学科学者专注于质,刻苦研究,而不是急功近利,只追求量。

(三)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外国有关学术评价体系的机制和模式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与思考,如英国的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体系。REF体系又叫卓越性研究框架,是一个在英国高等教育院校中实施的评估学术研究质量的一整套系统。它按照不同学科分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形式,且注重科学研究对学术外领域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公共环境、生活影响。[4]澳大利亚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定量”的科研评价体系。首先规定“范围适用”体系,要求两种方法机制将不同评价类型与目标进行划分,互有侧重,互不干涉。然后依据不同学术成果和产出启用不同的评价机制和方式。针对文章、论文、著作、书籍等采用科学的计量法,而与学者相关的学术活动、授课记录、社会贡献等则用同行评议的方法。两种机制各有适用的情况,各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四、结语

人文学科的复杂性、发散性决定了其评价体系的多元、多样。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激励、融合会不断增强我国的科研总体实力,而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在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学术成果质量、增强学术创新能力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高健,何美菊.学术评价、学术创新与学术期刊的现状与思考——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高层论坛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06):190-192.

[2] 解雯.构建和完善以代表作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学术评价体系[J].高教论坛,2015(05):96-98+106.

[3] 吴凡洁,张海娜.国外学术评价体系浅析及启示[J].科技传播,2018,10(16):171-172.

[4] 吴朝彦,黄磊.框架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者媒介形象研究——以“新浪网”新闻报道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10):85-92.

作者简介:崔书洋(1995—),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出版与传播。

郭安琪(1995—),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出版版权。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发展趋势问题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中国音乐学(2021年3期)2021-11-20 05:40:24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博览群书(2017年12期)2018-01-15 08:11:38
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
快速原型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乡镇配网规划及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1:55:52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文教资料(2015年21期)2015-12-02 02:54:28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