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演变与前景展望

2020-09-10 14:37:35张雅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前景新闻报道发展

摘 要:新媒体时代,海量又碎片的资讯迷惑大众观感,人们青睐直观、精练的快餐式阅读。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反潮流”的新闻写作范式似乎难以融入快节奏的时代洪流,由中国知名记者李海鹏领衔的特稿梦之队——ONE实验室,成立半年宣告解散,这不禁让人对非虚构写作的未来感到迷茫。2019年,咪蒙团队杜撰的《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引发众嘲,再一次将非虚构写作推向风口浪尖。本文围绕非虚构写作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实践展开讨论,分析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特点及挑战,旨在探索其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新闻报道;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73-02

一、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非虚构写作是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采用文学性表现手法加以编码,从而创作的一种兼具事实与叙事的新闻写作方式。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首先推出《冰点》专栏,记者开始运用特稿形式记录小人物的命运;1996年,《华西都市报》成立特稿部;2003年,《南方周末》将记者李海鹏所写的《举重冠军之死》认定是报史上第一篇特稿,并在之后设立了特稿版,从此全面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1]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为非虚构写作开辟了广袤的新天地,非虚构写作由线下转至线上,多个公共非虚构写作平台崛起,成为助力特稿写作的重要力量,非虚构写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非虚构写作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即喜欢的人视若珍宝,不“感冒”的人则不屑一顾。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来不及一一消化,对信息的态度,由认知性判断转变为无意识跟随,而冗长的非虚构作品无法满足受众快速捕捉要点的需求。非虚构写作的受众群体相对小众,这类群体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新媒体时代产生的“信息焦虑”加剧了他们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但同时,好的非虚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优质内容供需失衡,阅读体验与阅读成本不匹配等问题突出。

二、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特点

(一)强调故事性——非虚构写作的灵魂

讲故事这种表达方式一贯以其鲜活的生命力直触人心,非虚构写作通过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实现对时间和空间的调度,建立文字和影像的蒙太奇,把人物在经历新闻事件时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传递出来,客观全面地将事实呈现给读者,同时,又使文章具备了一则故事的美感,注重戏剧性冲突,情节曲折起伏,人物个性鮮明,给予读者感官上的体验、情绪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满足。《少年杀母事件》中,林珊珊运用插叙、倒叙、顺叙等手法,大量的人物对话、情景、心理描写和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人物表现极富戏剧张力。[1]

(二)注重对事件的深入挖掘

传统新闻报道习惯依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板一眼地记录,交代事实真相;而非虚构写作手法更倾向于艺术性地加工、处理、再呈现,重视对话、环境描写和心理刻画,适当地发挥想象力,将各个场景、画面串联组合。非虚构作品需要作者关照现实生活,了解复杂的公共议题,立足事件,高于事件,跳出泛情怀的叙事,将那些平凡的、日常的、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议题放大、重现,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反思,更深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

(三)创作主体全民化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4G网络的覆盖,涌现出一系列优秀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如“地平线”“谷雨实验室”“全民故事计划”“人间”等。非虚构写作的主体突破了职业记者和专栏作家的圈层局限,人人都能成为故事的记录者。此外,许多高校还开设了非虚构写作课程,业界也举办了多场面向普罗大众的非虚构写作比赛,非虚构写作已成为全民化的写作。

(四)叙事形式多媒体化

伴随技术升级,叙事形式从单纯的文字表达走向文字与图片、音频和影像的互动融合,甚至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予读者沉浸式体验。非虚构写作尝试创新转型,利用多媒体叙事,多维度感官呈现,探索满足人们阅读习惯的最佳表现形式。腾讯新闻出品的多媒体融合报道《生死“器”约》将大数据可视化,结合动图展示,辅之H5的界面操作形式,生动直观地触达受众。此外,《赴美生子》《触不到的丈夫》等文均将内容与形式融合起来,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报道张力。

三、非虚构写作的当下困境与瓶颈

(一)优质写手流失,人才储备不足

一篇优秀的非虚构写作新闻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不仅前期需要做大量的调查、采访工作,还要对信源进行反复的事实核查,对稿件不断地打磨润色。一度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的特稿《1986,生死漂流》仅采访就花了4个月时间。采访和整理素材极其艰苦,后续的写作需要耗费巨大的脑力和体力,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一些优秀的特稿写作者选择离开。

(二)创作周期漫长与商业变现的盈利之困

一直以来,囿于盈利,非虚构写作面临生存寒冬。非虚构写作是一项需要埋头苦干、潜心创作的工作,由于创作周期过于缓慢,无法适应商业化的盈利运作模式。资本逐利,投资者无法在短期内快速获利,投资热情下降,缺乏资本支撑,创作者的积极性受挫,文章质量难以保证,非虚构作品就愈发难产,导致恶性循环。

(三)浅阅读与长篇幅的割裂

社交媒体切割了人们的阅读时间和有限精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挤压了人们深度思考的空间,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有人认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介质不适于长篇非虚构报道的呈现,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人们更加缺乏耐心,动辄上万字的特稿使人望而却步。

(四)追求文学性与立足真实性的平衡之困

真实感是非虚构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最核心的一种阅读体验。非虚构新闻作品要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更不能一味追求文学性而忽视真实性。不仅要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更要把握受众的心理,寻找最佳的故事切入点和人物闪光点,权衡选题的社会意义和报道价值。已解散的ONE实验室曾专门设立事实核查员一职,以保证稿件的真实性。2019年,咪蒙团队杜撰的《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先是被广泛转发,产生“10万+”阅读量,后经新闻反转,证实造假,引发众嘲,再一次将非虚构写作推向风口浪尖。

(五)选题的时效性风险

非虚构写作的题材不是瞬时发生和结束的动态事件,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一定的长度和广度。这既是因为较长的制作周期,更是为了题材本身有可开掘的余地和可讨论的空间,能够形成话题效应,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益。一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最终要呈现结构清晰、内容动人、逻辑严谨、立意深远的效果,就必须不断修改、打磨。而大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能保证随时间的推移,对某一话题的关注度依旧如初,社会主流议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公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六)非虚构写作的新闻伦理问题

过于细致、全面的采访会不会对事件主人公及其家庭造成二次伤害?文章发表后会引发怎样的社会舆论,是否会给主人公带来过度关注,干扰正常生活?作者投入的主观情感尺度的把握会不会阻碍读者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这往往需要作者苦下一番功夫回避敏感话题。因此,非虚构写作十分考验作者的专业度。

四、非虚构写作的前景展望

(一)坚持“内容为王”,好故事总会有人买单

越是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越是需要让人沉淀踏实的秤砣。非虚构写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现实、洞察社会的渠道,是受众碎片化信息狂欢后的理性回归。面对新媒体时代受众精神层面的疲倦和空虚,非虚构写作具有无可替代的分量。

非虚构写作的魅力不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消亡,反而更加弥足珍贵。正如《每日人物》在发刊词写道:“内容的寒冬还是春天,不过是气候变化。在变化中,坚持内心的核,才能对得起这波涛汹涌的巨变。”好的报道、好的故事永远不缺乏读者、不缺乏市场。[2]只有坚持优质内容,同時积极探索多元化盈利渠道,才能写就广泛且具有持久影响力的非虚构作品。

(二)影视IP改编权变现,打造非虚构作品文化产业链

近年来,越发火爆的影视市场为非虚构作品的变现提供了契机,《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生死巴丹吉林》等话题性作品均以高价卖出了影视版权,非虚构写作正逐渐与资本市场接轨。投资方看中的是非虚构作品蕴含的新闻价值和人文情怀。非虚构作品无论是在逻辑严密程度上,还是在戏剧性和表现力上,都接近一个完整的剧本。电影《我不是药神》就是从非虚构故事改编而来。有了高品质的内容,非虚构写作者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版权意识,延展内容付费产业链,打造书籍出版物、影视剧等多类文化产品,挖掘原创作品的衍生价值。

(三)大时代之下着眼小格局,增强跨学科传播能力

这是一个不缺素材的时代,而是缺乏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小见大是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题材风格,只有“接地气”的表述,才能反映时代变迁在个体命运中的深深烙印。物质与科技如夜空焰火般绚烂的当下,驱使我们更关注自身存在的状况,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写作主体,用文字刻画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群像,个体书写的“小”,折射出大意义。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多学科的联动,扩大传播优势。

五、结语

非虚构写作走过野蛮生长期,整个行业的探索经历了突进,逐渐转入新的探索周期。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这样评价:“非虚构写作的力量与内核,是用真实打动世界,真实感是非虚构内容的未来去路。”非虚构作品是新闻报道类型中的一股清流,给人以审美感受。新媒体环境下,一切归零,竞争重回起跑线,对非虚构写作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契机。未来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要在坚持真实感和文学性的内核之上,重视优质内容把关,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拓展多元盈利渠道,打造非虚构作品文化产业链。物质的丰厚无法取代精神的贫瘠,好故事总会有人买单,相信非虚构这一写作形式在市场浪潮中会焕发新面貌,迸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逵,顾小雨.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与叙事特点[J].新闻与写作,2016(12):83-86.

[2] 曾润喜,王倩.从传统特稿到非虚构写作:新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新闻界,2017(02):29-33.

作者简介:张雅婷(1997—),女,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在读,从事新媒体研究。

猜你喜欢
前景新闻报道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中国外汇(2019年11期)2019-08-27 02:06:32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太空探索(2016年10期)2016-07-10 12:07:01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