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教学活动的内在结构要素入手,考察教学要素的文化特质对教学作为文化实践的规约,是认识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的一种基本路向。教师、学生和课程知识是教学活动实施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分析体认这三个要素的文化特质及其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属性规约,是理解体认教学具有文化实践属性的内在理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对教学的理解与行动受其因家庭和地域来源而形成的个体文化差异以及作为成年人的群体文化特质的影响。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行动参与者,其对教学的理解与行动选择也受其因家庭和地域来源而产生的个体文化差异特质以及作为未成年的群体文化特质的制约。
关键词:教学属性;教学要素
一、教师的文化特质影响规约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
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从理解教师个体以及作为成年人群体代表的文化特质入手,体认教师因阶层来源、地域来源和其作为成年人群体代表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及其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制影响,是我们理解体认教学活动具有文化实践属性的重要依据。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来源的教师及其文化差异规约教学活动的文化实践属性
个体原生家庭的社会地位及占有的社会资源等因素会对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行为产生影响,教师也是如此。大体而言,根据原生家庭拥有社会资源及占据社会阶层位置的高低,可将个人的家庭来源划分为来自社会优势阶层、中间阶层和社会下位阶层等三个不同层级。客观而言,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基本上出身于社会中下阶层家庭,其家庭经济状况、拥有的社会资源等相对有限。事实上,从国
家近年来大力推进实施的公费师范生报名考生主流来源可以看出,考生更多是偏远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子弟。无法否认的是,来自于社会中下阶层家庭的人往往更加容易对其未来职业生涯产生担忧,对未来社会生活产生不确定感和缺乏自信。因而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常常成为吸引底层社会家庭子女选择师范专业的重要诱因。加上公费师范生制度无需缴纳学费且还有基本生活补助,这吸引了更多农村学生或城镇贫困家庭子女选择师范专业,进而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也有部分教师来自社会中上阶层。其中的一些人是出于对教育教学的喜欢,譬如就有老师说道:“我家里的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亲均大学毕业,收入稳定。我喜欢学校生活,站讲台会让我有一种幸福感。说实话,我基本上没有生活负担。父母身体健康、他们收入也比较高,不需要我赡养,反而不时地帮助我……”但另一部分人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却又不相同。“我父母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填高考志愿的时候,父母说就填师范吧,我们不需要你将来赡养,虽然教师这一职业收入一般,但稳定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①。但在1999年高校大量扩招、迅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走向普及化之后,却产生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相较于每年增加几十万人的招生规
模,社会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增长幅度却十分有限。在此情况下,尽管选择教师职业可能意味着难以在个人薪资报酬和社会地位及其上升空间方面获得顶尖待遇,但这一职业的稳定性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对部分大学毕业生产生了不少的诱惑力。再加上当前我国采取的特岗教师招考制度,打破了师范生才能做老师的限制,为那些具有符合师资招聘学校要求的学历学位、获得相应学段教师资格证书且通过招聘考试的非师范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选择教师职业的机会。这在师资招聘的起点就扩大了教师家庭来源的社会阶层差异性。在关注教师群体家庭来源的社会阶层差异特质更加明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注意到,尽管那些社会中下阶层家庭来源的教师通过努力,谋得了比父辈要好的职业,但却需要承担对父辈及家人的
反哺之责。由于教师本身处于社会中层,年轻老师的经济能力十分薄弱,再加上其原生家庭较为贫弱需要他们予以援助等客观现实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那些中上阶层及优势阶层家庭来源的教师,则可能更容易体会教师职业自身的内在价值,甚至产生与来自中下阶层家庭教师不一样的职业认同感。上述分析意在表明,因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差异产生的文化差异实际上会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影响。尽管教师的教学在表面上是按照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的知识传授活动,但事实上,在知识传授活动的背后可能挺立着教师差别巨大的教育教学观念。这种教学观念的差异深受他们原生家庭社会阶层差异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对待学生的态度方式。已有研究早就指出,“老师通常会对来自于社会中上阶层的学生给予更高的学习期望,而对那些来自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学生,则可能仅仅要求遵守必须的常规和完成基本學习任务即可”。
进一步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甚至会对那些来自社会中上阶层家庭的学生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喜欢,但对于那些来自底层社会家庭的孩子(譬如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或乡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却不抱太大希望,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失望情绪。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个体家庭来源的阶层差异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影响着教师的心态和职业认同。相对来说,家庭阶层来源社会地位较高、条件较好的教师从业者,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应付日常生活负担,因而更有可能安心于教育教学的改进等专业提升问题的思考。那些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去应对日常生活负担,这可能会限制他们在专业发展上更多的投入。质言之,教师家庭来源的阶层差异及其形成的文化特质势必会影响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看法与认识,而这又在客观上影响着教师对学生乃至教师自我的看法以及教学行动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陕西西安,西 安外事学院 710077 杨玉新 1979-08,女,蒙古族,籍贯 :内蒙古通辽 研究方向:经济学,俄语,创新创业教育,,单位:西安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