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分析

2020-09-10 09:53刘昆煌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0年3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

刘昆煌

摘要: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自媒体不断的创新,使得传统舆情结合互联网形成网络舆情,并呈现出种种新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由此带来了治理难度。我国政府在应对过程中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研究网络舆情的新特点与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网络舆情;舆情治理

一、网络舆情的涵义与特点

1、网络舆情的涵义: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对社会中产生的各种社会事件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网民们对此产生和持有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以网络为媒介和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总和以及种种态度的表达、传播与互动。舆情不仅仅是民意的简单合集。更重要的是民意作用于执政者以及其政治取向的规律。由此看来,网络舆情亦是如此,不仅仅研究的是网民们对某一事件的态度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是网络舆情也会作用于国家的治理,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就相当重要。

2、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的自由性。网络拓展了社会空间与范围。也没有门槛限制,公民随时上网成为网民,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和参与国家治理,极为便利和自由。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两微一端”以及各种社交软件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意见表达更通畅。此外网络还具有匿名的特点,也使得多数网民发表观点无所顾忌,随心所欲。体现了充分的自由性。

网络舆情的多元性。网络舆情的话题具有多元性,话题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时间的发生都可以引发舆情,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多元的,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发起和参与讨论。网络舆情来源具有多元性,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或是对他人的言论进行评论与转发。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的突发引起关注,就可以成为引爆舆情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

二、政府治理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被动式应对效果不佳

越来越多的负面网络舆情叠加容易形成輿情治理的危机,负面舆情的存在极大程度威胁着我国的线上网络生态的安全以及线下的社会秩序。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我国地方政府有时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不能够未雨绸缪。对舆情演化规律认识不深刻,错误的认为舆情会自然走向消失。忽略了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秩序以及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挑战,缺乏危机防范与积极应对的意识,丧失舆情管控的主动权。

2、法律法规不完善,规范制约效度较差

目前我国虽然有相关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例如200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2017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但是极为分散,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违法之人有机可乘,从而散布谣言。法律的全面性与明确性的不足,未能形成很好的震慑作用,在对当下快速爆发的网络舆情治理上效果比较差。

3、预警系统亟待升级,应对机制不健全

当下我国积极发展舆情的预警、监测技术以及信息筛选过滤技术。但对于迅猛发展的网络新媒体技术来讲仍然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对负面舆情进行筛选过滤以及监控。无法很好地在舆情的潜伏期发现苗头,减少不确定因素。另外我国政府部门尚未建立一整套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和流程体系:从舆情识别、信息搜集、舆情管控到后期社会心理与秩序恢复和重建,对部门设置、责权分配、快速应对流程的一整套制度化的安排体系。在网络舆情爆发后,由于缺乏舆情处理流程,政府部门在寻找危机解决办法的时候错失舆情控制的最佳时机,后续事态危机扩大,损失已无力回天,且缺乏系统性组织体系调动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的应对处理,舆情危机消解缓慢。

三、提高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法律建设

完善网络舆情法律体系,使得网络舆情治理与应对“有法可依”,实现“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目标。加快建立网络舆情相关法律体系,将网络虚拟社会治理纳入国家法制体系,促进网络舆情环境规范化发展。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网络空间运营商准入、行业监管、内容发布、技术使用行为,规范政府权威发言、媒体新闻传播、网民言论发表行为,权衡信息自由与法律监管的度量。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确保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提高网民虚拟网络空间行为的规范性。

2、强化危机意识

地方政府要切实增强网络舆情的防范意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舆情处置流程和处理小组,强化网络舆情危机意识,摆脱旧思维的影响。在多次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网络舆情监测、回应、引导、应对、恢复、重建、提升的一整套完整机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情况、热点事件评论、意见领袖言论、网民观点、意见等进行梳理、分析与评判,甄别实际情况,划分风险等级,防患于未然。

3、升级技术控制手段

提高应对负面网络舆情的预备力,促进应对的技术手段升级,加强网络内容的检测,实现舆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加强不良信息的筛选、过滤、删除,抑制谣言的四处传播;加强政府新媒体平台应用与政务平台的建设推广,扩大权威信息的发布,提高舆情信息的透明度与真实性。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管理手段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关联、精准溯源,创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各类横向交流、纵向监管等,可以提高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19.

[2] 赵路平等.浅析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的体系与流程[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7):99-102.

[3] 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12-15.

[4] 曾润喜.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77.

[5] 赵振宇,焦俊波.系统论视野下的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框架构想[J].现代传播,2012(10).

山西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政府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一张图看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信息通信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贵州实现县级以上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