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思“听话教育”

2020-09-10 05:23:47陈佳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调整问题

陈佳

【摘要】无论是在生产力滞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过去还是社会经济、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听话教育”依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对一个好孩子的衡量标准无非是学习好不好和是否“听话”。但事实上,“听话教育”的背后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管是从个人成长还是民族的生命力考虑,“听话教育”无疑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其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得到新的重视及尽早的调整。

【关键词】听话教育;问题;调整

“听话”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难被听到,“听话” 的孩子成了家长老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各方面都优秀,于是太多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观下,为了得到一句“你真听话”的表扬,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说一声“不”。然而,事实真的是越听话的孩子越优秀吗?我们的社会需要的真的是仅仅会“听话”能“听话”的孩子吗?

一、阐释听话教育出现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的传承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德育的国家,自小“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百里负米”等体现孝顺友爱的传统美德小故事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是你可以不必十分有才华,但你必须遵守礼数孝道,整个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是你是否遵循已有规章制度和传统的思想情操, 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培育和影响下,我们的孩子是不敢不遵守家长和老师的意志的,为了成为“听话的好孩子”,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而一味地去取悦他人。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与国外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显得拘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使得家长将自己所有的想法和自身未曾实现的理想通通加诸于孩子身上。恨不得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需要做的只是“听话”与“配合”。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不敢不“听话”。总觉得父母为了培养自己给自己提供一切最好的,辛苦工作,任劳任怨,甚至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唯有以“听话”和“好成绩”来回馈父母。这种以爱冠名,不顾及孩子的想法所培育出来的只能是不会独立思考,习惯依赖,没有主见甚至在碰到困难时连解决的勇气都没有的“高分低能儿”。

(三)学校教育的加深

适龄儿童终于开始走出家庭步入学校教育,然而学校非但没有减轻“听话教育”的枷锁印在儿童身上的烙印,反而使之加深一步。父母会叮嘱孩子“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这样才是好学生,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3] 在孩子眼里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老師的话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成为老师眼中“听话的好学生”,孩子拼命“听家长话,听老师话”。学校在各种压力前,更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特长、成长背景等个人特质,“听话” 成了对孩子的最低要求。

二、“听话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窒碍学生创造力及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或许父母与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帮助孩子规避风险,少走弯路,替孩子铺好了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遵照指令按章办事的人在当今社会早已没有了竞争力。长期的“听话教育”无疑将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扼杀于摇篮中,一代一代的教育培养的是一批又一批没有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复制品”。

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有独特个性和关键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而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发表自我意见,敢于和家长及老师等权威力量说“不”的经历。

(二)不利于亲子关系及师生关系的发展

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习惯了“听话”的孩子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他们几乎享受不到平等对话的权利,更不用奢望家长或老师将他们视作朋友。而父母与老师也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孩子需要的是什么。[4] 长此与往,自然影响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针对“听话教育”的建议

(一)转变成人的教育理念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与教育者,成人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 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应相互理解尊重,互相倾听彼此的需求,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5] 在碰到原则性问题时成人需要替未成年人把好关,守住底线,做好引路人。当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应强力压制,道德绑架,而应理性分析事情背后的真相,当孩子开始发表不同意见时正是表明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能独立思考问题的征兆,作为成人应积极引导,充分利用并保持这份难能可贵的好奇心,使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认识、体会这个世界。

(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个性发展的能力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在该阶段所特有的认知方式,家长与老师应认清儿童所处的发展水平,[6] 并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个性特征都不一样,在面对不同儿童的不同表现时,应因材施教,将个体的长处发展到最大水平。或许在人生的前几个阶段,孩子始终表现得很“听话”,也成为了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未来他将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不再有人能提供他任何帮助,也不再有人指引他该往哪走,此时是否具备独立人格、有勇有谋、是否能理性冷静分析问题、具备良好观察力等综合素质才是他是否能立足社会的筹码。

(三)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成人需留意很多孩子在“听话”的表象后面,隐藏了很多负面情绪。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使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有权利发表不同观点的。老师应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听话并非好孩子的标配,乐观的性格、精湛的才艺、丰富的知识、富有逻辑的思维等这些都会成为其闪光点。拥有健康的心理,能快乐地成长相较于是否“听话”,更应该成为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诚然,“听话教育”由来已久,要想解决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时候唤醒家长和老师学会放手,把成长、试错的权利还给孩子,使其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童年,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靠近,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的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小慧 . 小学生“听话”现象研究 [D]. 山西 : 山西大学 ,2020.

[2]高艳军 . 家长不能陷入“听话”教育的泥潭 [J]. 江西教育 ,2013(25).

[3]耿兆瑞 . 浅析“要听话”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 [J]. 科教文汇 ,2020(502):160-161.

[4]杨滢 . 走出教育误区 : 听话的孩子未必好 [J]. 教学与管理 ,2007(11):25-27.

[5]袁宗金 .“好孩子”: 一个需要反思的道德取向 [J].学前教育研究 ,2012(1):18-22.

[6]程伟 .“听话教育”的批判性反思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绍兴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调整问题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工位大调整
意林(2020年10期)2020-06-01 07:26:37
坚决堵住随意调整预算的“口子”
人大建设(2019年6期)2019-10-08 08:55:56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