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梳理了现代扬州雕版刻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依托广陵书社、广陵古籍刻印社和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雕版刻书在国内独树一帜,已成为扬州的一个文化符号。植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扬州,广陵书社唯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方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出版之路。
【关键词】雕版 扬州 古籍 广陵书社
雕版印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扬州是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雕版刻书历史悠久,成就斐然,且传承有序,至今不衰,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州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与中国雕版印刷历史相始终。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元稹为好友白居易诗集《白氏长庆集》作序,其注中说:“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宋代,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趋于成熟,高邮军学刻秦观《淮海集》、扬州州学刻沈括《梦溪笔谈》、淮东仓司刻苏轼《注东坡先生诗》等,都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代表性著作。清代扬州雕版印刷进入鼎盛时期,与苏州、南京并称为江南三大刻书中心。官刻有清廷内府编刻《全唐诗》《全唐文》,晚清官书局淮南书局刻印群籍,以及大量地方志、盐法志书等的刊刻;私刻著名的有马氏丛书楼、项氏玉渊堂、秦氏石研斋、阮氏文选楼、岑氏惧盈斋、黄氏汉学堂等,所刻书以精善著称,有“康版”“马版”等名目。
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报纸杂志与新型出版机构勃兴,加之社会转型、政局动荡,传统雕版刻书机构纷纷裁撤,雕版印刷渐趋式微,一些传统的刻书重镇的雕版业务急剧衰落。扬州由于失去了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两淮盐业急剧衰落,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显著下降,雕版刻书自然大势已去,辉煌不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扬州雕版印刷迎来了新的机遇,雕版刻书之传承发展,在全国具有独特优势。
民国年间,扬州雕版刻书仍有维持,铅印等印刷手段开始流行,报纸杂志逐渐成为主流;《江都县续志》等新纂地方志书继续刊刻;官刻、私刻、坊刻均有零星作业,坊刻影响更大,新胜街集贤斋、文富堂、钱氏榭潮堂等兴起,以及汤寅臣、闵尔昌、张允氧等学者都致力于刻书;潮阳郑尧臣编刊《龙溪精舍丛书》,由扬州文富堂主人邱恒礼担任监刻,刻工主要是扬州人。其间,陈恒和书林及其所刊《扬州丛刻》等具有一定影响。
一、陈恒和书林与《扬州丛刻》
陈恒和1883年出生于扬州东南郊的杭集镇。杭集素有雕版刻书的传统,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许多人家世代以雕版印刷为业,聚集了一批术有专攻的写工、刻工、刷印工、装订工,往往受雇联合外出刻印书籍,逐渐形成了今天已被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杭集扬帮”。陈恒和受家乡淳朴、儒雅风气的熏陶,也走上了以刻书谋生的道路。他年轻时拜师学艺,掌握了修补古书的技术,后来进入上海版本学家李紫东的忠厚书庄,专门从事修补古书与珍本古籍的鉴别收购等工作。得李氏悉心指导,加之自己刻苦钻研,陈恒和逐渐成长为版本目录学界的后起之秀。
1923年,陈恒和从上海回到扬州,在今埂子街与南柳巷交汇处开设了一家小书坊,以销售、编刻图书为主业,以自己姓名为号,称“陈恒和书林”。因其懂书籍、善经营,业务与影响逐步扩大,不久他在当时扬州最繁华的教场街南买下一处房屋,主要经营古旧书籍,同时兼营新书及文化用品。
陈恒和一直关注留心乡邦文献,多方访求扬州历代珍本典籍,涉及一郡掌故之书,得二十余种,经认真比对版本,校勘文字,决定自筹资金,刊刻发行,以便保存传布。这项工程始于1929年,至1934年完成,历时五年之久。刻工多从杭集请来,写样、雕刻、刷印,他都亲自过问,校对工作主要由其子陈履恒承担。为了支付《扬州丛刻》整理与雕版费用,陈恒和投入了历年经营书店的积蓄,终于完成。其关心桑梓、彰扬文化的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扬州丛刻》收录李斗《扬州名胜录》、焦循《邗记》、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刘文淇《项羽都江都考》、楊丕复《扬州舆地沿革表》、戴名世《扬州城守纪略》、王秀楚《扬州十日记》、于邺《扬州梦记》、乔吉《杜牧之扬州梦》、倪在田《扬州御寇录》、汪鋆《扬州画苑录》、郑章云《扬州殉难续录》、董伟业《扬州竹枝词》、黄鼎铭《望江南百调》、曹璿《扬州琼花集》、王观《扬州芍药谱》、阙名《广陵小正》、释源印《扬州萸湾胜览》、阙名《扬州水利论》、张鹏翮《治下河水论》、叶机《洩湖水入江议》、俞正燮《高家堰记》、齐召南《运河水道编》和阮先《扬州北湖续志》等,共计二十四种。这些扬州地方典籍,或记名胜古迹,或载风物民情,或述历史地理,或录词章诗赋,或论河防水利,篇幅都不大,其中不少仅是篇幅很小的论文,文字校对亦有错讹,但仍然具有重要的版本与资料价值。特别是一些珍贵的稿本抄本,依赖《扬州丛刻》的收录,得以流传至今。书前有名贤陈含光所撰序,“陈君恒和,以业书自隐于市肆。慨然念此,乃裒集先哲以扬人而述扬事者,为书若干种,合刊之,为《扬州丛刻》。于是吾郡之掌故,与纪吾郡掌故之前贤,皆得托以不朽。夫使人不朽者,天必以不朽报之,则千秋后之陈君,其必不居常熟毛、姑苏席两氏之后也”,对陈恒和整理文献之功给予了高度评价。
《扬州丛刻》的版片后来一直由广陵古籍刻印社收藏,并多次刷印发行。
《扬州丛刻》之外,陈恒和书林还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以同治三年(1864)刻本租版补刻重印乡贤蒋超伯的《通斋全集》十二种,包括《通斋集》五卷、《垂金荫绿轩诗钞》二卷、《圃珖岩馆诗钞》四卷、《通斋遗稿》一卷、《通斋外集》一卷等。又编刻《十五家年谱丛书》等书。陈恒和后来曾拟辑刻《扬州丛刻续编》,未及完成,于1937年遽然离世。
陈恒和的儿子陈履恒(1916—1982),15岁时随父学习古书装订和版本鉴别,17岁时又到南京革文书店随姑父朱甸清学习版本目录学。受父亲的教诲和影响,毕生从事古旧书业务,精版本、目录、校雠之学,鉴定古籍,尤具卓识。父亲去世后,他主持陈恒和书林,在经营原有古旧书业务的同时,又开拓新的业务,声誉日隆,后来他还被推选为江都县图书教育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履恒好学不倦,对《书目问答》《贩书偶记》《四库全书总目》等目录学著作非常熟悉。凡经他手的善本,都会在书前钤上“曾经为扬州陈履恒访书过眼”一印。生平喜交游,与陈含光、洪式良、章石承、孙龙父等交往颇多。陈含光曾撰联赞他:“君家再世精目录,我辈得来增眼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公私合营,陈恒和书林并入扬州古旧书店。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后,陈履恒兼任该社编务组组长。他先后主动献出家藏的《杜诗言志》和《咸同广陵史稿》手稿本,由其提议和整理后,付梓面世。《杜诗言志》是他从泰州书商沈本渊处以高价购得;《咸同广陵史稿》稿本是他在居士巷某藏家处发现的,经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考证,为太平军占领扬州时期活动的重要记录,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著成,记事比较客观,是1949年以后新发现的太平天国重要史料。
二、广陵古籍刻印社及其雕版传承与刻书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是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市根据上级文化管理部门的指示,为专门集中保护古籍雕版版片而特别建立的文化机构。1956年,建立公私合营的扬州古旧书店,以收售古籍碑帖、经营新旧书刊为主要业务。随后,陈恒和书林实行公私合营,经陈履恒提议,于扬州古旧书店成立古旧书修补装订小组。至1960年,在该小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广陵古籍刻印社,最初仍隶属于扬州古旧书店。社址初设于市区三义阁,1962年迁往邗江高旻寺内,业务与规模逐渐扩大。“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办,人员大半遣散,留存寺内的版片疏于保管,甚至被当成柴火焚烧,造成了一定损失。1978年恢复建社,择址城北凤凰桥街,在江苏省出版局和扬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版库楼、生产楼、办公楼,招收、培训雕刻、印刷工人,建立编辑、出版、发行、行政等部门和雕版、印刷、装订等车间,开始从事古籍影印与复制工作。
成立广陵古籍刻印社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古籍版片的收集、整理、修补和印刷工作。最初,广陵古籍刻印社主要做了几项工作:一是按照省文化厅在省内征集版片的通知精神,搜罗、收集主要散藏于南京、苏州、扬州等地的古籍版片,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一保管;二是遴选招录合格的雕版技师,主要是扬州周边传统雕版重镇邗江杭集、江都砖桥等地的熟练雕版印刷工人;三是购买和自制刀、锥、墨、纸、刷、帚等雕版印刷必备的生产工具;四是論证、规划选题,着手从现有版片中选择合适的古籍,整理刷印,发行经营。刻印社所收集的版片,主要是江苏省内公私文化机构所藏,据扬州古籍书店1989年所编《古书版片资料》,这些版片主要来自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来源于原金陵、淮南、江楚三家官书局)、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原江苏官书局之部分版片)等单位的移交,又曾从浙江湖州、杭州等地的收藏机构借调部分,后来陆续有所补充,至今已达十余万片。
通过刷印古籍版片发行经营是广陵古籍刻印社的主要业务,实际上也是版片保护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自藏版片中挑选刷印,主要考虑古籍的内容价值、版本意义、市场需求、函册规模以及是否完整等因素,如有少量残缺,正好借机修补完善,但如果残损严重,补版量大,工作难度大,则会慎重考虑。1964年,刻印社与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古旧书店等达成合作协议,借调浙江所藏部分雕版版片,运至扬州,由其整理、修补、重印,之后陆续刷印发行了不少大型文献丛书。
不少典籍的整理刷印工作其实并不简单,根据广陵古籍刻印社1964年木活字印刷的《古籍刻印业务资料》介绍,当时重新刷印湖州张钧衡编刻的大型文献《适园丛书》,全书700多卷,15000余页,由于原版片残损情况非常严重,坏版、废版、缺版占比将近三分之一,修补、新刻版片工作量大。为了加快印刷进度,确保整理质量,决定以活字与雕版相结合的办法来补版重印,最终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全部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广陵古籍刻印社又与湖州南浔嘉业堂合作,借来《四明丛书》原版,进行整理刷印,该书为民国期间张寿镛所编刻的大型宁波地方文献丛书,成书为线装636册,其中补版约30册。此外,还通过合作的方式刷印发行了《武林掌故丛编》《金华丛书》等浙江地方文献。
广陵古籍刻印社刷印的许多典籍,具有独特价值,如《暖红室汇刻传奇》等。据陈履恒《书海耕耘》:“解放后,广陵古籍刻印社接收了一大批各处旧残破版,很多有价值的版片残缺,我们陆续整理付印的有四五十种。《玉茗堂四梦》暖红室残缺有三成,其中版画多达180幅。为此,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访遍全国图书馆,整残搜缺,校补完善。我国戏剧名家曹禺看到《玉茗堂四梦》样本,赞不绝口,誉为戏曲善本。”①
数十年间,广陵古籍刻印社以社内旧藏丰富的版片为基础,刷印了大批雕版古籍。由于雕版图书刷印为纯手工制作,印数不限,且为独家收藏,无市场竞争之虞,因此一般每次刷印仅数十部至一二百部不等,售完再安排印制,如《楚辞集注》《李翰林集》以及《彊村丛书》《暖红室汇刻传奇》《饮虹簃所刻曲》中的不少品种,都已多次刷印,受到研究者与收藏者的喜爱。
广陵古籍刻印社除刷印旧版外,也曾组织新刻图书。自1981年开始,新雕刻出版《里堂道听录》一书。此书为清代扬州著名学者焦循的未刊稿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刻印社确定首刻后,从北京拍摄回全稿,组织编辑、校对、整理,安排刘耀庭等写样,陈义时等镂版,因经费不足、人员变动等情况,其间一度停工,前后耗时20年之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至2001年始得刻竣印行。共刻版2000余块,全书4函40册,是刻印社建社以来新雕新印的规模最大的雕版图书,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写样新雕版图书之最。1992年,刻印社接受日本禅文化研究所的委托,雕刻《欠伸稿》一书,次年完成,写刻印装均臻于精善,得到日方肯定。同时,又研究、试验、恢复古代活字印刷技艺,出版活字本《唐诗三百首》《孙子兵法》《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等。但由于经营不景气,市场未能有效开发,因此新雕版图书甚少。
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为雕版技艺传承与宣纸线装印制单位,其长处在雕刻与印装,而编辑、版本、学术人才不足,故其新刻及补刻书部分存在把关不严、体例不精、校对不善的问题,比如《里堂道听录》据稿本写刻,规模较大,历时过长,经手者多,讹误不在少数;1986年据1928年刻本补版重印的《礼记正义校勘记》,补刻时亦存在文字错误。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9月,由广陵古籍刻印社与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联合申报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陵古籍刻印社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主要传承单位,2014年5月被文化部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三、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的建立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于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至2005年10月,与择址新建的扬州博物馆同时建成开放,俗称“双博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雕版印刷专业博物馆,展厅总面积约4100平方米,分为“中国馆”与“扬州馆”两大部分,全面展示中国雕版印刷的辉煌历程和扬州雕版印刷的独特成就。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中最重要的藏品,就是原藏于广陵书社和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古籍雕版版片,共计十余万片,包括丛书、单品种书约600种,具有珍贵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同时陈列展示全套雕版工艺流程,融知识介绍、现场演示、观众互动为一体,极具中国风味和扬州特色。
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所藏版片,年代最早者为明代江西刻版《治平言》一种,较早者有原藏于扬州藏经院的约三万片清代所刻佛经版片,其余大多是刻于清末民初的典籍,尤以大、中型丛书为多。由于木版易虫蛀、火侵、损毁,保存不易,这些已历时百年有余的版片,殊为宝贵。其中不少为名家精心校刻,或是遴选宋元珍本影刻,堪称中国雕版精品之宝藏。
其中最著代表性的典籍,如晚清民国间著名藏书、刻书家刘世珩玉海堂所刻书。刘世珩(1875—1926),字聚卿、葱石,安徽贵池人,随父居南京。平生独嗜古书,竭力搜访,藏书至十数万卷,尤以家藏两部宋本《玉海》为宝贵,日与丹黄梨枣为缘。其藏书、刻书处曰玉海堂、聚学轩、暖红室、唐石簃等。精于校刊,“或箧内旧藏,或书肆新得,或友人投赠,或同志假钞,均从原刻影摹,不用翻刻。及影写本,则选择尤精也,一字之疑,必翻群书以证之。又不肯轻改原书,少则载入跋语,多则另编札记,则校雠尤慎也。”(缪荃孙《玉海堂丛书序》)“自其少时至于今日,得一书必为之刻,刻一书必求其精。计其所得原本,有采自本县者,有借自他省者,甚有自《四库》中钞出者,穷搜博访,无有已时。合刻单行,间或互见。”(周馥《贵池先哲遗书序》)
玉海堂刻书,往往选用宋元旧本,精心校勘,复请名手镌刻,精雕细琢,精美绝妙,为人称赏。其中著名者如《聚学轩丛书》,收录清人原刻本、稿抄本等六十种,编为五集,每种卷前有著作名、丛书名、作者,后镌“贵池刘世珩校刊”,镂刻精美。又如《玉海堂景宋元本丛书》,22种。其中《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30卷。牌记题:“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六。光绪戊申正月付黄冈陶子麟刊,宣统建元岁五月竣工。附《札记》一卷。”由清末民初四大刻工之一的黄冈陶子麟镂刻,刻、印俱佳,足窥宋本风貌。《杜陵诗史》,32卷。牌记题:“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十。附《札记》。陶子麟刻。宣统辛亥闰六月上板,癸丑莫春竣工。”刻印精审,不失宋版风韵。《暖红室汇刻传剧》,搜集传奇之著名而又不易得者,51种,包括《西厢记》《桃花扇》《临川四梦》等。牌记题“贵池刘氏新增图梓行”等,版心下方镌“暖红室”三字。开本宏阔,字大悦目,多图,刊刻精美。这些书自清末至民国间陆续刻印行世。新中国成立后,刘氏刻版精品多由广陵古籍刻印社收藏保管。近年不少精品由广陵书社刷印出版,影响颇大。贵池刘氏所刻版是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收藏版片中的精华。
又如《古逸丛书》。由清光绪时驻日公使黎庶昌(1837—1897)在日期间委托历史地理学家、版本专家杨守敬(1839—1915)主持刊刻,主要收录杨氏于日本访求所得汉籍善本,更有“宋椠经书为海内孤本”者,黎氏负责版本之遴选,杨氏在黎氏的指导下负责编校刊刻事宜,由日本刻工木村嘉平等精心镂刻,以精善著称,颇能传宋椠元刊风貌。光绪十年(1884),《古逸丛书》版片悉数运抵上海,其后置于苏州江苏书局,清末至民国间曾大量刷印,版片亦渐磨损。新中国成立后,版片归于广陵古籍刻印社,再藏于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其中如《景元刊本楚辞集注》,深受读者喜爱,版片迭经修补,数次刷印,以致版片磨损严重,今已漫漶,不复能用。
鉴于版片使用的寿命所限,刷印数量越多,版片受损越大,印刷效果也越来越差。因此,目前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只与广陵书社合作,刷印出版少量合适的古籍,供给市场;而其主要工作是保护管理好版片,提供展示,并积极做好其数字化工作,以利使用。
四、广陵书社的雕版图书出版
广陵书社(出版社)于2002年正式成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明确要求“利用古代雕版工艺,出版雕版古籍”,因此雕版线装图书的编辑出版成为该社的重要出版特色。2005年10月,广陵书社与广陵古籍刻印社实行编印分离,各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建社以来,广陵书社秉持传承文化、繁荣出版、传播知识、服务读者的宗旨,注重社会效益,坚守专业特色,逐渐形成了雕版线装、古籍整理、文献影印、学术著作、地方文化等优势板块,而以雕版线装图书独树一帜,尤具影响。目前,该社出版雕版、影印、排印等各类线装图书上百种,形成品种、品质、规模与价格优势,成为国内著名的线装图书出版基地。
广陵书社作为曾经的古籍版片保管单位,独家享有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藏版的整理出版权,因此刷印出版扬州藏版古籍是极为重要的出版板块。近年来,出版社统筹规划,遴选馆藏雕版内容与刊刻质量俱佳者,刷印出版《中国雕版精品丛书》,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其中包括《杜陵诗史》《李翰林集》《杜诗言志》以及《暖红室汇刻传剧》之《临川四梦》、《彊村丛书》之《东坡乐府》等30余种精品雕版古籍。
同时,广陵书社继承扬州雕版印刷的传统,于社内成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培养雕版传人,出版雕版图书,以出版经营带动雕版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新雕刻图书编为《扬州雕版印刷丛书》,精选典籍,约请市内雕版大师镌刻,使用优质宣纸精印,陆续刻印出版了下列图书,以影刻国学经典为主。
《论语》(影宋刻本)。1函1册。据宋刻本《论语集注》影刻,前镌孔子像一帧,每半页10行,每行23字,有句读,别具宋版神韵。
《孙子兵法》(影宋刻本)。1函1册。据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影刻,前鐫孙子像一帧,9行20字,有句读,镂刻传神,赏心悦目。
《唐诗三百首》。清衡塘退士编,6卷,1函2册。以清康熙扬州诗局本《全唐诗》为摹本,辑录影刻,前雕古人诗意画作4帧,11行21字,再现“康版”原韵,成为《唐诗三百首》众多版本中极具收藏与欣赏价值的独特之本。
《孝经·二十四孝图》。1函2册。《孝经》1册,据元刻本影刻,8行17字。《二十四孝图》1册,据清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影刻。
《周易》。9卷,1函2册。据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影刻,前镌周文王像,9行20字,镂刻遒劲有力。
《陶渊明诗文集》。晋陶潜著,1函4册。影宋东坡手写体陶诗,前有蒋孝达题签,牌记署“辛卯冬月扬州郁氏藏版”,9行15字,开本宏大,刻印精良。
《李贺歌诗编集》。唐李贺著,4卷,1函2册。以蒙元时期燕京地区赵衍所刻、迭经名家收藏的存世孤本影刻,10行20字,极为精美。
《乐山堂诗笺》。清张子祥编,刻图64幅。经折装1册,盒装,图画多出于海派名家任伯年等手笔。
《纳兰词》。清纳兰性德著,4卷,1函2册。据清康熙刻本《通志堂集》辑刻,书名页左下署“梓曰书坊藏板”,首镌“纳兰容若小相”,9行19字,开本宏阔,字大悦目。
《山谷琴趣外篇》。宋黄庭坚著,3卷,1函2册。据宋刻本影刻,10行18字,开本舒朗,字体悦目。
《广梅花百咏》。清阮安著,1函1册。汇集阮元之女阮安咏梅花之作,据扬州阮氏文选楼家刻本影刻,9行19字,字体娟秀。
《影宋新刻东坡集》。宋苏轼著,1函2册。以南宋孝宗时临安刻本为摹本,选录东坡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影刻成书,10行20字,字体雅秀可爱。
《萝轩变古笺谱》。明颜继祖辑,吴发祥刻,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木刻饾版拱花珍品。1函2册,刻图一百八十余幅,刻印精美,其饾版拱花绝技亦有再现。
《北平笺谱》。民国初鲁迅、郑振铎等合作编刻,是近代中国木版水印的精品之作。由广陵古籍刻印社组织雕刻,历时近20年,初以散页的形式销售,2015年始刻竣成书。
《十竹斋笺谱》。中国雕版史上三大著名笺谱之一。精刻其中部分绘图,以诗笺散页的形式发行。
目前广陵书社正与扬州万卷堂公司合作,尝试编选刊刻现当代名家诗词,即将出版叶嘉莹编选顾随先生诗词《驼庵词萃》(1函2册),叶嘉莹著《迦陵词萃》《迦陵曲选》合集(1函2册,半页6行,行16字),沈祖棻著、张春晓编《涉江词萃》(1函2册)等。
广陵书社雕版图书纸张使用独家定制、具有防伪效果的安徽泾县所产优质手工宣纸,包装函套多选用古色古香的绫、绢、绸、布等制作。印刷一般根据市场需求,先限量印300套左右红印本,而后或印部分蓝印本,或直接印墨印本。广陵书社雕版图书已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与影响力。
广陵书社的线装图书,更具品种、数量、规模优势和价格、市场竞争力的,还是排印的《文华丛书》《清赏丛书》等国学普及读本,以内容经典、编校精良、开本适中、价格低廉、古朴典雅而深受读者欢迎,常销常印,影响日大。珍本影印类线装书,如《全唐诗》《百衲本史记》以及大连图书馆藏珍稀文献系列等,也获收藏者青睐。
五、扬州雕版技艺传承与其他刻书活动
扬州对于雕版非遗项目的保护和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视,从政策、经费、人才、项目等方面予以特别扶持。成立了市级雕版印刷文化名师工作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义时为领衔专家,另设指导专家,财政每年拨付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广陵古籍刻印社、广陵书社分别设立雕版技艺传习所,育人出书,以项目开发、生产经营的方式活态传承雕版技艺,使作为中华国粹的传统雕版文化不致消亡于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扬州民间的许多文化工作者,对雕版印刷情有独钟,自觉自愿加入雕版刻书的行列。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扬州已形成完整的宣纸线装图书印刷加工产业链,生产厂家数量及业务规模在业内名列前茅,颇具影响。如扬州古籍线装文化公司、文津阁印务公司、邗江古籍印刷厂等专业印刷企业,都积极参与雕版项目的开发,并有相关图书产品问世。
陈义时近年精心摹刻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新编新刻的彩色画谱《绿扬笺谱》等,都是极为精美的雕版作品。扬州艺古斋文化公司组织刊刻了《御注道德经》(1函2册)、《元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折装1册)、《梅花喜神谱》(1函2册)、《论语集解》(1函2册)、《元刊梦溪笔谈》(1函6册)等雕版典籍。
当下雕版印刷在扬州蔚成风气,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传承,扬州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雕版重镇。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扬州人文底蕴深厚,具有雕版刻书的传统,自唐宋以来,素称雕版重镇,传承有序,绵延不绝;二是地方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率先建立专门机构,尤其是雕版印刷被列入国家级及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后,在体制机制、资金资助、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支持,悉心呵护;三是刻印、出版公私机构齐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素有“堂前无字画,不是舊人家”的民谚,读书、藏书、编书、刻书的风气一直很浓厚,出书盛行,书香充盈,直至今天,热心编刻图书者仍大有人在;四是当地聚集了一批训练有素的优秀刻工,雕版、刷印代有传人,未曾间断,且经过刻书的训练,技艺保存最为完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委托刊刻者亦多。
雕版印刷工序复杂,其中刻工最为讲究,镂刻技艺要求最高。20世纪以来,扬州名刻工有陈开华、陈开良、陈正春、陈礼环、陈兴荣、冯元云、肖广福、刘文洁等,印刷工有韦永兴、陆文祥、卢明鹤、王明海、刘永安等,装订工则有林知明、卢明松、徐敬学等人。目前扬州技艺纯熟、业务活跃的刻工,老中青三代齐备,老一辈以陈义时为代表,中生代以沈树华为代表,年轻一辈以陈美琦领衔。年轻人的培养主要通过陈义时的雕版工作室、刻印社的雕版传习所等,实行师徒、家族口传心授,或者文化机构与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育等方式来进行。刻工总数约在二三十人,其中以青年人居多。刻印业务来自全国,人才培养得到保障。
近年扬州所刻书,不论是广陵书社新刻图书,还是其他单位或个人组织刊刻的图书,主要是影刻历代稀见典籍,写刻的除《里堂道听录》外,非常罕见。主要原因,一是熟练的写工难觅。写工既要精熟书法,又要能耐寂寞,书籍写样字数多,耗时费力,而人们多以匠人目之,既无助于名气传扬,收入又不可与书法作品相提并论,自然不能吸引人。当代扬州最知名的写工是一直供职于广陵古籍刻印社和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的芮名扬,以擅长蝇头细楷闻名,随着其年龄增大,后继乏人,至今已难觅熟练的写工新手。二是市场的考量。雕版图书市场比较狭窄,其读者层次品位较高,精于鉴赏收藏,热衷于购买流传有序的传统经典,这些典籍历代有精善之本,无须重新写刻。而今人新著之书,一般不会采用雕版印刷这种高端出版方式,偶或有之,也会考虑挑选合适的印刷字体刻印,而非写刻。三是出版经营者从效率与效益考虑。写刻费时耗资,经营者比较投入产出,权衡利益,自然会使用影刻的手段。影刻的益处显而易见:雕版史上珍品,既可传承传统文化,又受读者喜爱、市场认可;快捷便利,效率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今天新刻图书基本上都是影刻本了。
六、结语
扬州的雕版印刷,历久而不衰,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文化符号。以广陵书社、广陵古籍刻印社和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扬州当代雕版刻书,在国内独树一帜,在海外享有盛誉,已成为名城扬州的特色文化品牌和亮丽文化名片。在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今天,扬州雕版印刷作为彰显古城文化魅力、展示名城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将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植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得益于悠久的刊刻图书传统的熏染,广陵书社作为一家地方小众出版社,唯有另辟蹊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方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出版之路,打造特、专、精、美的出版社。特即特色。雕版、宣纸、线装,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完美结合,最具中国特色。广陵书社以出版线装书为特色,于此最为熟悉,最为擅长,必须坚持坚守,发扬光大,精心编辑出版更多的线装书,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专为专业。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图书是广陵社出版的重要板块,学术要求高,专业难度大,需要培养高水平编辑人才,需要严谨求实的专業素养,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才有厚积薄发的结果,出版之原创,尤在于此。精乃精良。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必须作为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古籍刻本,以校勘精审、刻印精美,为人称赏,流传久远。出版是千秋事业,需有对文化的敬畏、对事业的忠诚、对读者的负责,努力推出精品传世之作,方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美者美誉。品牌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誉度与影响力是文化企业坚持不懈的追求。提升出版品位,建设美好品牌,任重道远,需精雕细琢,锲而不舍,砥砺前行。
〔作者曾学文,广陵书社社长〕
Guangling Publishing House and Modern Woodblock Printing of Yangzhou
Zeng Xuewen
Abstract:The paper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woodblock printing in Yangzhou. Especiall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relying on Guangling Publishing House, Guangling Ancient Book Press and Yangzhou Block Printing Museum, woodblock printing of Yangzhou presents a unique style in China and has become a cultural symbol of Yangzhou. Rooted in Yangzhou, a city famous for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Guangling Publishing House can only find the way to publishing suitable for its own development by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own advantages.
Keywords:woodblock printing, Yangzhou, ancient books, Guangling Publishing House
①陈履恒:《书海耕耘》,《江苏出版史志》199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