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辉
疫情引发的线上教学,本属“无奈之举”,却受到师生的欢迎,让平日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状态、难以进入主流教学阵地的在线教育崭露头角,初步展现了“互联网+”教育的“在线中国”模式。
在繼续教育领域,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在抗疫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就是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据统计,仅北京大学附属的三家医院,医学继续教育在读护理专业的学生就有130多位驰援武汉。
17年前,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海澄以一名医生的身份,战斗在抗击SARS的第一线;17年后,他又以教育者的身份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说:“一生中经历两场如此惨烈的疫情,是非常难得的人生体验。由于援鄂的需求是呼吸、急诊、重症、感染等专业,我没能再次逆行而上,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在北京,我一方面参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疗工作,一方面全身心投入到‘停课不停学’的组织工作中,在‘线上’战场见证了新一批保卫国家卫生安全的战士们的诞生。”
为校内教学提供强力支持
在北大通知延迟开学、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之后,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积极行动,携20年的在线教育技术与实践优势,为校内教学提供强力支持。
最漂亮的动作是助力北大医学部研究生线上教学。在接到任务后,张海澄召集有关部门远程讨论,第一时间拿出支持校内在线教学的工作方案,确保了2月17日正常开始春季学期的教学活动。此次在线学习,教师通过直播、录播、研讨等形式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可以学习教师上传的课程视频或文字资料,并上传作业、线上提问和讨论,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学院通过微信技术支持群、QQ技术支持群、学习平台答疑区等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虽然这是疫情期间的紧急举措,但我们的应对很从容,因为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针对在校学生开设在线课程,同时北大医学的每一位研究生平时至少也要修一门在线课程。”张海澄说。
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长时间宅在家中,容易出现失眠、紧张、烦躁甚至恐慌情绪,积极的心理状况及健康的身体是抗击疫情的重要保障。学院组织相关专家推出了系列线上课堂,张海澄以“直播+翻转课堂”的形式,解答了同学们关心的健康问题。
面向社会公众,学院推出了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继续教育公开在线课程。课程分为健康和心理、政策和管理应对等系列专题,以促进公众理性思考,以科学精神防控疫情。
此外,学院还承接国家卫生健康委任务,录制《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新冠肺炎相关精神症状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新冠肺炎相关精神症状药物治疗的药物处置》等系列线上课程,为全国抗疫提供专业指导。学院组织拍摄的有关校园师生疫情防护的视频课程,也在中国医药学研究生在线教育平台上线,供全国医学生共享。
高校继续教育涌现出很多创新点
让张海澄感到意外和欣慰的是,北大医学部的调查显示,教师满意度达到100%,而且迫切希望疫情过后继续使用在线教学,与面授课堂一起构成翻转课堂,以实现混合式在线教学;同样,学生的满意度也高达97.4%。
他也看到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比如直播课程时的各种突发事件,包括教师端网络突然断线、同时在线对网络流量和稳定性的要求等。随着5G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升级,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第二个问题是实验课。针对医学的实践学习,虽然学院已经开发了不少虚拟实验课程,但相对于教学的要求,还远远不够。相信随着VR、AR、MR技术的飞速发展,师生可以远程虚拟进行更多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当然,这永远是帮助而不可能替代现场实践教学。
第三个问题是教学质量的监控。虽然在实时监控学习时长、论坛和答疑的活跃度、学习效果等方面,学院为教师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当作教学改进的参考,但目前对于在线考试的学生端监控,仍有待改进。
张海澄认为,从这次全国高校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中,可以看出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一,初步展现了“互联网+”教育的“在线中国”模式。疫情引发的线上教学,本属“无奈之举”,却受到师生的欢迎,让平日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状态、难以进入主流教学阵地的在线教育崭露头角。
第二,通过此次疫情教学,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对在线教育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相信在线教育在今后的学校教学实践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力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可以说,这次“停课不停学”对于在线教育而言,比发多少红头文件都对在线教育更具有推动作用。
第三,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对高校继续教育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高校继续教育涌现出很多创新点,值得认真梳理。其中之一是,在职人员的学习目标更明确,针对实践技能提高的学习远远大于针对理论提高的学习。因此,疫情之后的高校继续教育要把在职学习、远程学习、职业教育三者更好地融为一体,为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技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