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霞
摘 要: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高中语文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肩负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什么是立德树人?简而言之,就是(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因此,“立德树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1、培养学生的“德”,即人格,做人,自由和真善美,自我实现;2、树人:实现“人”的权利、人格尊严,意义与价值,责任与担当。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特点,立德树人的功用从来就不应远离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那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语文梦”?
一、让阅读教学回归道德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道德目的总是内嵌于教育本身。道德并不被看作是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而就是教育自身。[1]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当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无论教育的理念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它以道德目的为根本这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主题。让阅读教学课堂回归道德,我认为有两层含义:
(一)语文教师应该成为道德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以师德为先。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说:一个教师首先应当成为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2]福建教育学院于文安教授告诉我们:老师们既要做经师、能师,更要做人师。他们都给我们明确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教师是学生的知识传播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肩负学生人格塑造的伟大使命。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要以教师的言行感染学生。因此,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让语文教师有着其他学科教师无法比拟的“德育”优越性。
语文教师担当的责任是从语言文字、道德意识出发,需要在文学素养、文化品位与语文教学艺术上下功夫。丰厚的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精华所在。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品,能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就是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在发生作用。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道德之师,教学中才能透过文学作品,正确解读、挖掘作品中闪现人格魅力的光彩,让学生体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光华和情感波澜,从而诱发学生的心智和情感,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从人性出发,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唤醒德心,规制德行,提升德品。
(二)阅读教学须以道德方式呈现
道德的方式是文化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文化中,陶冶情操,培育健康心灵,从多元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文化引领学生的道德发展。语文教師应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师生共同分析各种现象,进而追求美好、追求崇高、追求理想,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3]
高中语文课文大多是佳篇,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美学东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及时点拨,尤其要注意对作品中情感的挖掘,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如教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别忘了引导学生对作者“尽吾志”以赴之,才能“无己无悔”、“不为人讥”的情怀的礼赞;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别忘了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这样,学生就会去发现生活中许多美的东西,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高涨热情。
二、让阅读教学浸透情感
高中阶段往往是学生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渗透情感教育,和学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将学生的情绪引向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课堂阅读设计渗透情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精选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等诗集,作为诗集单元,这一单元十分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和同学们聊一聊毛泽东,聊一聊历史,或者通过小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对于那段时间的历史环境有所了解,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
(二)课堂阅读教学渗透情感
唯有渗透情感的课堂活动,学生才能领略真谛,方能感悟诗意:如教读《故都的秋》,用幻灯片展示北京迷人的秋景之图,初步感受故都的秋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与作者的情怀:“清晨静观图”可以通过朗读,领略景物描写的细致,但不细讲,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清扫落蕊图”则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揣摩作者寂寞的心境;教读《荆轲刺秦王》一文,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还原课文,场景重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身临其境,理解每个人物当时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
(三)阅读文本探究渗透情感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感悟诗意,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高中的语文教学在渗透情感教育的同时,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本,挖掘在教材中已有的情感因素,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自身经历全面分析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让学生对于课文产生自己的感悟。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如果教师将当时的历史环境,人物经历,人物家庭背景一一和学生娓娓道来,他们就会了解到这不仅反映的是古代封建礼教压迫自由,更是一篇记录一千七百年前人物真实情感的文章,是历史的镜子;学生就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坚贞和当时他们反抗压迫的勇气,对那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可能又会别有一番感想。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语文梦”的路很长,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道德回归与情感渗透或许是我们送给学生远行时最好的人生礼物之一。
【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基于闽南传统文化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QJYKT2019—110】
参考文献
[1]王晓莉《“立德树人”何以可能——从道德教育角度的审思与建议》[J](《今日教育》2018Z1期)
[2]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谈教育:《优秀校长还是太少!》
[3]伉大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握科学育人基本规律》[J](《今日教育》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