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君
【教材分析】
《望岳》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诗歌,与其他两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但情感表达却大不同。杜甫《望岳》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创作背景、描绘景象、思想感情等多方面有相同之处,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诗歌鉴赏方式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树立远大的志向与抱负。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大声地诵读、流利地背诵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但是他们无法很好地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无法自主把握诗歌的内容,对于诗歌语言的赏析、诗歌主旨的探究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因此,本堂课的设计便是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诗歌并背诵,体会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读、赏析等方式把握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一、情境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鼎峰时期的唐诗,名家辈出。其中,唐代最为著名的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如同两颗恒星,在中华诗歌的浩瀚星河中熠熠生辉。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背诵。
2.品析诗句,体会诗意,欣赏诗句中的美。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律诗:《登高》《春望》《春夜喜雨》
2.知识链接——泰山简介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补充: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读准字音,注意书写。
四、在诵读中与诗人相遇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欣赏诗歌的魅力。
2.小组比赛朗诵,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把握语气、语调。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诵。
五、在品读中与诗人相知
疏通诗意,品读诗歌。
请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自主翻译诗句。在翻译的同时思考问题:
全诗围绕诗题“望”字展开,句句写望岳,但每句诗望的角度却不同,分析每一句诗是如何“望”的?
明确: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写诗人由俯望而产生了登岳的愿望。
六、在赏析中与诗人同行
1.探寻诗歌之美。小组合作,思考探究问题。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联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巍峨高大、参天耸立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板书:巍峨高大)
(2)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
明确: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给了泰山。
“割”字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泰山以其高度将阳光隔断,使山南山北两面明暗截然不同,形成不同的景观,从而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形象。(板书:神奇秀丽)
(3)颈联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层云缭绕、鸟归山林。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借景抒情)
(4)尾联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雄心壮志?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众山,实则来抒发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一种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板书:托物言志)
2.引入创作背景。
为什么诗人杜甫会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明确: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3.研读诗歌,领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七、课堂小结
《望岳》这首诗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通过描写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秀丽的形象,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和抱负。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课堂上能够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師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从诗句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等进行渲染意境。
4.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体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