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
在贵阳市瑞金南路的一栋写字楼里,我见到了对坐工坊创始人——王燕达。一位从事媒体工作二十余年,突然转身投向民间技艺传承发展的果敢女性。
“我曾走遍贵州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创办过长达十年每周一期的‘人文贵州栏目。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贵州斑斓多姿的民间技艺让我对那些隐藏在深山的手艺和手艺人满怀敬意。”王燕达告诉我,那些身怀绝技,终其一生,只刻苦磨炼一项技艺;极其所虑,用心完成每一件手工艺品,白天劳作,晚上挑花、刺绣、织锦的女性深深打动她。然而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绣花针外出打工,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如何帮助她们不用背井离乡,靠自己的手艺挣钱,也挣得自信与尊严?王燕达深深思索。如何让那些传统手工艺点亮城市生活,如何发掘这些女性巧匠的潜力,同时保护传承并创新贵州千百年留存下来的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这些问题就像种子一样埋藏在王燕达心中。2017年,贵阳市委市政府推动“痛客计划”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这枚种子正好遇上了合适的条件,破土而出,王燕达成为了贵阳市宣传文化系统第一个“痛客” 计划创业者,创办了对坐工坊(贵州蝉之翼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深耕本土,连接乡村巧匠
安多村是隐藏在贵阳市郊的一个偏远小山村。这里名不见经传,却生活着一支独特的苗族支系——四印苗,他们传承着非常精湛的非遗技艺,绣衣上丰富的图案,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衣服上的蜡染、刺绣图案曾是用来识别族群身份的标识。安多村的四印苗服饰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四印苗的蜡染和刺绣都曾是其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技艺。可如今,四印苗的刺绣依然在传承,蜡染却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40 多年来,安多村再也没有出现过蜡染作品。
作为文创平台的对坐工坊,深耕本土,走村访寨,紧密连接乡村与乡村里的巧匠。对坐工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于2017年开展了“巧匠计划”公益项目,旨在保护和传承好贵州千百年留存下来的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力图通过引进高端设计、拓展一线市场盘活非遗技艺。安多村正是这个项目的第一站。对坐在安多村建立了苗族工艺传承基地,举办“织”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四印苗的文化技艺,系统培训了当地60位四印苗婦女,让她们恢复失传多年的四印苗蜡染,也让沉潜在乡村里的巧匠走入大众的视线。
为了更好的传承四印苗刺绣蜡染技艺,下一步对坐工坊还将邀请纽约、北京的设计师,对安多村苗族妇女的传统蜡染、刺绣进行创新再设计,以期推广到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对坐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推动,能让这些民间的宝贵技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也让这些隐藏在深山的女性巧匠成为了创意市场的参与者。
为此,对坐探索出”工艺合伙人“机制,通过手艺带头人带动绣娘、染娘传承民间技艺的同时帮她们实现增收。苗族服饰贵州省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大英和苗族挑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启萍都是对坐工坊的高级工艺合伙人。作为对坐的培训指导老师,她们带出了一批批心灵手巧的女性巧匠。另一方面,也通过多种类型的培训,引导绣娘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回归传统纹样、恢复濒临失传的针法。
对坐工坊犹如一团火,正努力点燃大山里女性的职业自信。2019年9月,对坐工坊走进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为平寨村54名妇女进行为期8天的贵州“锦绣计划”苗族手工艺培训。“我们之前已经实地考察了多次,平寨的手工艺很精美,但这里的传统蜡染刺绣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加上很多年轻人对当地的苗族文化已经不了解了,所以没能转化成商品让更多人了解到。”王燕达感叹,对坐的这次培训,就是希望民族文化、手工艺能更好地传承,把妇女们的指尖技艺转换为商品,在增加她们收入的同时提升她们的职业自信。对坐工艺合伙人王大英以及小花苗蜡染刺绣传承人袁龙艳作为主讲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以蜡染为培训主题,从审美到传统纹样绘制,教会妇女们蜡染技艺,并引领她们重拾对自己历史文化的情感记忆,让她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
传统可以年轻 本土可以国际
如何让优秀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下去,如何让它们与现代生产生活更好地融合,这就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
为了将贵州更多的民族瑰宝推向市场,对坐产品更加多样化,王燕达一直尝试将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揉入产品之中,并与大城市知名的文创企业合作,利用他们在设计、创意上的优势,打造出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
对坐工坊邀请国内外设计师,吸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精髓,融合古老与现代,精制银饰、手包等产品。在对坐工坊工作室里,有几款文创银饰非常吸引人——《苗族百子图珐琅机器人》,图案来自于黔东南黄平绣娘针下的百子图,有多子多福、幸福吉祥的寓意。同一系列还有蝴蝶妈妈珐琅银戒、水书“去去去”珐琅手镯。其中,蝴蝶妈妈珐琅银戒向人们讲述了苗族人创世的传说,水书“去去去”珐琅手镯纹样是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独特的文字水书进行创意而成的,是王燕达亲手设计的,她撷取了水书中极富吉祥寓意的“去”字加以变形美化,希望病痛、灾难等所有不好的事情在戴上手镯的时候都“去掉”。这几款文创银饰还被对坐带到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进行展示,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它们有一个统一的特点:是传统纹样与文化的当代表达,是山野与都市的对话。
对坐将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做了完美的契合,这一点在服饰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坐与深圳鲸生古法旗袍合作,推出了小蓝袍系列服饰,小蓝袍系列原材料来自贵州,以现代设计,结合贵阳乌当区石头寨花苗的刺绣和贵州丹寨、开阳苗家女子的蜡染,凸显了服装的灵巧生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民族服饰,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可能难以驾驭,会和社会环境、现代审美有些格格不入;而在现代设计上镶嵌点缀刺绣、蜡染纹样,工艺精湛且图案富有张力,使服装的每个细节都生动无比,既能展现出服饰的精致,也不缺乏现代美感,符合现代女性不想从众、又期望独特的审美心理。
对坐工坊在大胆尝试和创新中,慢慢找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之路。王燕达带领设计团队通过不断学习与尝试,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她相信当传统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会展示出无限的创新可能。在2019年的中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上,对坐工坊的“山海之约·文化向贵州”女性巧匠美学项目从119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32强。项目依托贵州丰富的非遗传承、手工技艺,与来自深圳、厦门、珠海的四家知名文创企业达成“海誓山盟”,共同开启跨界创新模式,带动女性手工业者融合发展。“我们将利用沿海地区的前沿优势,引入全球一线创意、设计资源与商业理念,与贵州丰富的民族民间手工艺相结合,打造适宜全球投送的文创产品。”在中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上,王燕达这样阐述自己的愿景,“我们就是要让贵州的乡村女巧匠成为大都市设计师的合伙人,成为中国创意市场的参与者、建设者、发声者。”
三年来,对坐向世界推出了服饰、家饰、配饰等系列文创产品,2017年,对坐工坊的多个本土特色文创产品,获得贵阳市政府颁发的 “贵阳伴手礼”称号。在2019年的中外妇女招待会上,对坐的产品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还成为了中国椅子展的唯一配饰方。
继承传统技艺,抒发现代基因,对坐工坊每天都在进步。
(责任编辑/孙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