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芹 章永启
摘要:探究是让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这样能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保护其主动性、好奇心以及兴趣;培养实事求从而进一步改变他们对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态度和生活方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磨炼学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科学;探究;兴趣
一、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要使小学生上好科学实验课,我认为首先必须针对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问题意识、锲而不舍的精神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教学中,我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潜意识中的探索本能和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想要探讨的最佳状态。如,教学《肺和呼吸》一课时,需要探究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实验:让两个学生上台分别拿着相同的塑料袋,一个同学把袋口撑开,袋口朝前在空中迅速移动,然后马上扎紧袋口,完成空气收集;另一个孩子用手将塑料袋里的空气挤出,然后用力吸气,然后对准塑料袋口呼气,马上扎紧袋口,反复几次后使塑料袋鼓起。将两个袋口放开一点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两个袋子里的石灰水出现不同的现象后我抓住契机,问学生:“为什么两个袋子里的石灰水不同呢?”学生纷纷想动手尝试。这样,一节由疑惑引起的探究课开始了。
二、课前精心准备,课中提供有价值的探究材料
学生获得、使用多种器材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基础。丰富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活跃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否则,科学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如,《简单电路》一课,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电池、导线、小灯泡,其次,我又为学生准备了开关,学生通过讨论这些材料的使用方法,然后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这些材料都是简单电路的构成所必须的。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实验等形式,认识了生活中简单电路的连接,为学生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促进探究深入下去
小组实验时,看似学生在积极地摆弄着一堆器材,热热闹闹地边做边讨论,却并没有展开真正的探究。教师要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展开真正的探究,并促进探究深入下去,要确保探究效果,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如,教学电磁铁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制作一个电磁铁并猜测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猜想、自主实验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出假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和铁芯的粗细有关”“我认为电池的节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我认为导线的粗细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等等。
猜想是需要用实验来验证的,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根据教室里的各种物品和实验桌上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基础上,随后再组织小组交流,共享思维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启发,激发学生对设计适时补充,以达到实验的有效性。使学生在交流、补充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明确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的粗细、电池的节数、导线的粗细、线圈的匝数有关。在后边的操作中能够应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并注意到对比实验的相关问题。
四、为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促进探究的深入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实验教学常见的毛病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学生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不到位,研讨不充分。实际上,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是简单验证某个事实中得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不是三五分钟能济事的。这就要求:
1.在实验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來实践自己的想法
2.在实验空间的安排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
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以及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成功,这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
(1.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中心学校;2.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