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华奎
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课本,还应该把目光投向生活。我们要本着“从生活来,到生活去”的原则,“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就说说如何学好语文。
一、关注生活中的标语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只有从课堂走向生活,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课内习得的知识和方法,感受语文的魅力。在休息时间,我们可以多关注生活中的宣传标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寒假期间,正逢我国遭受新冠病毒的袭击,很多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少同学从援助物品的包装上发现了一些用语简洁而含意深刻的标语。
日本捐赠给我国的物资包装上印有不少让人倍感温暖的句子,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日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千年前的鉴真东渡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成为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征,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岂日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描写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场景。“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意为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的灵感应该来自于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中的:“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这表达的是手足间如同树枝相连,要友爱、共勉、互助的意愿。这些句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好地传达出中日人民患难与共、共度时艰的真挚情感。相较于简单直白的加油鼓劲,这充满韵味的诗文更多了几分直击人心的柔软与人文气息。
再看看大街小巷的宣传口号,如“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断”“不图一时热闹,但求平安健康”“抗击疫情,人人有责”等,就显得更加简洁直白,能让普通人时刻谨记。
有同学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标语:“人√,从,众×”。通过讨论,大家发现这个标语的意思是“外出独行最好,同行要戴口罩,禁止多人聚集”,三个符号三层意思,很特别,很简短,很醒目,很有效。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同学们要在这个大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语文的美。
二、多参加有趣的活动
同学们可以定期参加“美文欣赏”活动,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比如,一名同学有次发现一篇名为《卖米》的文章,讲述了一对母子卖米买药的故事,便发动大家一起欣赏、品味。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少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有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作者是来自湖南山区的一个女孩,才14岁。她用稚嫩的肩膀担着一担沉重的大米,走了十几里的崎岖山路,跟妈妈一起到集市上去卖米,为父亲抓药治病。2003年,她不幸患了急性白血病去世。作品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原创作品大赛一等奖。作者曲折的经历深深地打动了大家。
《卖米》这篇文章的特点在于: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纯朴的情感。虽没有高超技法,但它真实的细节让其依旧不寻常,没有亲身经歷之人很难写出如此逼真的细节。在这些细节中,有两个细节最让同学们难忘:一是米贩子开价一块零八一斤,母亲坚持卖一块一一斤,总共150斤米,也就相差了三块钱;二是回去的路上,琼宝不慎颠出了一些米,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回家拿簸箕,为那几粒米来回走七八里路也在所不惜。作者并没有刻意堆积苦难,而是通过细节来展现生活。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欣赏能力也在提高。
三、记录生活中的人、事、物
同学们想要学好语文,还必须不断地写作,记录生活中的人、事、物。
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给本该举国欢庆的时刻笼上了阴霾。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看到众生百态。面对疫情,大家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同学们可以写一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例如,一名同学在《“疫”动的心》中写道:“夜深,微冷。远处的急诊大楼灯火通明,依稀能看见窗框里那一个个来回奔走的身影……感谢所有的逆行者,感谢那些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勇敢走上抗“疫”一线的人,他们是天底下最可爱的人。春寒料峭,惟愿君安。”
只要大家做一个有心人,多给自己创造学习语文的机会,多在生活中发现美,就能学好语文,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