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通过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来不断丰富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共同建设我们美好家园。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安生立命的基础,是身份归属的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自古以来,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和区域发展差异性,使得中华文化表现为多元一体,多元是各民族文化,一体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所成,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创性,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来源于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是对文化底层的相互认同的;中华文化的共创性,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在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中不断发展和升华,体现了吸收融合、兼容并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华文化绚烂多彩、博大精深。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和变革挑战。社会关系更趋多样化、人民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国际格局更为错综复杂,这些都要求必须要以文化为引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和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从宏观上讲包括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创新和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微观上讲包括有影响力和创意的文化作品、有输出海外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等。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这一长远战略。
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就不会有中华化的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缓慢,且影响力弱。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就不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到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基层具体抓落实,选好宣传工作,搭好创作平台,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的重点论断。强调中华文化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基础。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增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博览众长,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民族地区发展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一律平等的理念,并在宪法中强调帮助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义务。由于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差异,部分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处于劣势,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法律和法规,对落后民族地区实施帮助,促进各民族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践行我国提出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理念。
新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使各族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突显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优势;可以使得各族人民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从而不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社会得到全面进步,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助于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
中国特色民族观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不认同表现是压迫、排斥、歧视,最终导致民族关系的疏离和分裂。对文化的认同表现是平等、团结、互助,最终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和谐的民族关系。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偏远落后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中国长达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与沿海发达省市存在差距。习总书记郑重向全世界宣布: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所有贫困县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脱贫工作重点和难点在少数民族地区。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精神面貌,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意识。我国少数民族实现了广泛的、多渠道的、无遗漏的参与社会治理。增强少数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少数民族“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强凝聚力。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和人人享有的理念,构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新时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血液。不仅要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还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在语言文化权利保障问题上,我国是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系统的保护措施;在保护的平等性上,我国遵循各民族不分大小理念,采取一律平等的保护措施;在保护的稳定性及效果上,积极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这些语言文化权利。目前,有 53个有民族属于自己的语言(除回满外),有22个少数民族其使用27种文字,有195个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播放广播,有14中少数民族语言在电视机构广播节目,有10种少数民族语言播出电视节目,同时还建设了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数据库,设立并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新时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要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如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必须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和研究;必须要不断繁荣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影视作品创作;必须要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文新闻出版和“双语”教育等制度,确保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精神血脉。
新时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管理制度,处处体现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将“中华处处是我家”理念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
新时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大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力度,确保中华文化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血脉,不断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多元文化的吸收融合、兼容并蓄,体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的特征。各民族文化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通过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9-28(01).
作者简介:
杜金梅(1979—)女,汉族,本科学历,讲师,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民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