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君 杨永华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实践表明,对地方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将其与高校双创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建立发展合作的长效机制,对促进双创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尝试从地方资源视角出发,立足于工作实践,着力探索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工作路径,对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能有着正向驱动作用。
关键词:地方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地方创新创业社会资源(以下简称“地方资源”),是指高校周边以创新为特色、以创业为发展、能够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双创资源。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应用型本科建设教育改革的重要当口,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成为高校增强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机下,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资源,借助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等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新路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相统一,强化地方资源在高校双创教育实践中的促进作用、引导作用和有机融合,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资源与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价值关联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时代背景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成为关键词被首次写入报告,创新创业成为新时期国家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作为科技生产力与人才资源重要培育基地的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创业大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才、技术来源。而在高校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当中,如何切实开展双创实践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在学校“母体”中培育出一批高质量、成熟独立的创业实体和创新型人才走进社会,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应克服的重要挑战。从创新创业理念提出至今的5年里,各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但是与国务院关于创新创业的工作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实际与理论设想仍存在较大差距,如: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划不合理,激励制度吸引力不强,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需求脱节等,这些问题依旧有待解决。
(二)地方资源为解决高校双创工作困境提供新思维范式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实际问题中,以国务院双创工作要求为指引,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创新、建设、实践、优化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对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作为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模板”和实践载体的地方创新创业社会资源,不仅有助于不断增强高校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更有利于发挥社会创业榜样人物和协同育人的作用,从而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真正的创新型新时代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对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政府加快完善与新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指导意见》有着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深挖高校周边的创新创业资源,利用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探索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作为载体,必将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与社会市场相融合。同时,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创业过程,更容易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公司、项目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创业企业家的创业历史及其百折不挠与奋发向上的发家经历,都是学校创新创业课程鲜活教材,具有重要导向意义。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地方资源的开发整合——创新创业实践驱动——学生双创能力提升——形成双创项目——校企互利共赢的递进式循环式教育思维范式。
(三)地方资源是创新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
在地方资源中,企业的文化氛围、发展历程、经营理念等,都是高双创校教育实践的重要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供“人”、“物”的资源,还可以提供“创意”、“理念”等资源。成功的创业者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的资源。中国各地由于自古以来的经济文化氛围而滋养了无数白手起家的创业先锋,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兒,勇立潮头,打下自己的商业天地。对创业者本身来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其本身所具有的“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便是一种学习的榜样和素材。而“物”的资源里,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产教融合等方式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适当提供实践平台和资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创意”资源中,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实地参观和学习企业经营模式等创业内容,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历程;同时高校可邀请企业家进校开展论坛、讲座等,为在校大学生传授创业之道,形成一种双向互动交流。高校师生的“走出去”和创业者的“引进来”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习到一个企业的创建知识,了解一个企业创建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更能从企业中学到宝贵的创意理念。
许多高校老师由于一毕业便在高校工作,缺乏创新创业的系统知识和具体实践,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因此,以地方资源为创新点构筑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发挥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作用,对促进和做好创新创业相关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双创教育实践中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高校的创办都有其本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体现在专业设置和日常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基于此,高校可根据学校本身的专业特色和教学需求,依据地方实际,有目的地对地方创新创业资源进行选择和开发。
广东省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规划,广东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显突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作为中国与世界经贸开放年代最久远、联系最密切、合作基础最扎实的省份之一,广东与世界的合作交流不断迭代升级,经济发展得到深度的繁荣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珠三角)九个地市组成[1],是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些时代背景和战略决策使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氛围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大湾区经济的推进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引擎,素有“东方犹太人”的潮汕人和积极进取的客家人也为当地经济文化留下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近年来粤西北结合当地特色经济发展也实现突破,这些都为广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提供了最鲜明的社会案例和资源。笔者所在学校每年均组织部分学生去校企合作企业参观交流和学习,分阶段组织学校创新创业指导老师下企业去实践和学习体验,认识和了解一个企业的创办历程和创业内容。高校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依托校园活动和课程,将工作落实到常态化发展,如在每学年开学之初,到每学年结束之前,举办一系列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地方企业参与其中;另外一方面,利用现有的和逐步构建的相关课程体系,引进地方企业进校开讲,推进学校创新创业与专业、行业对接。深挖和整合地方资源,一个企业便是一本活生生的创新创业教材,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日常运营和操作、精神文化内涵,能给学生提供在学习内容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巨大启发,也能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带来一定的创新点。
开发和整合地方资源,使着成为创新创业教学中的经典案例,让创新创业教学更加真实直观、有内容和引导力,也能增强创新创业教学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地理位置的便利更有利于学生真正接触创新创业的实例,深化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以及外化为创业实践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
三、地方资源与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的融合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中华民族原本流淌在血液里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基因。全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社会各行业也逐渐重新掀起再创造的新动力。高校与社会企业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对双方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既有利于促进高校成果的转化,又有利于企业行业的发展。而要做到更好促进地方企业行业等创新创业资源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则需要建立好完善的课程体系与长效机制。
(一)地方资源与高校双创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高校脱离社会市场和经济发展实际是无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单靠没有任何创新创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知识内容,学生天马行空地想出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目前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依旧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而赋予课堂相应的社会实践和市场接触往往止步于应付任务。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单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有些老师甚至对相关课程和工作有抵触情绪,学生根本无法真正从课堂上学到实在的知识。为提高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让创新创业课程真正有内容,播下创新精神的种子,需充分发挥出地方资源的重要作用。
创新创业课程与地方鲜活的教学资源之间的有机融合可以产生重要的“化学反应”,不仅让教师能真正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创新创业知识。而在此过程中,为了使地方资源能更加有效地应用到创新创业的教学之中,还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形式,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创业课的教学实效。如:通过专题讲座教学整合地方创新创业资源,把课程和地方创新创业资源素材进行有机结合进行专题授受;通过情景式体验将教学课堂“搬到”企业去,形成亲身体会的感受感悟,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兴趣等。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借助事实客观内容引用到教学课堂当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可“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参与式案例教学和组织专题辩论或讨论,从而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在创新创业能力”。[3]课程当中采用案例教学,要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收集地方创新创业社会资源为教学素材,对课程有周密的准备和策划,例如: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或使用特定的案例提前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有所收获,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问题和困惑,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深刻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把创新创业素材或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了解当地创新创业资源,查阅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引用所采用素材进行讲解、讨论、归纳总结等;课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解决课程问题。
2.情景体验教学法
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创新创业课程只是学分概念。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感不强,认为难度太大。而在借助地方资源的双创教学课堂中,教师引用情景体验,将教学课堂“搬到”企业去,把学生引导到相关企业的环境和氛围中去交流学习,特别是利用校园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已创业学生工作室等资源,让学生实地亲身体验,把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远很难”的创新创业用一个完整的企业实体进行展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同时可以解决课堂理论教学的枯燥無味,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情景体验教学法更能开发培养学生创新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将真正的创新创业引入到教学课堂当中。
3.教学专题讲座
教学专题讲座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创新创业知识的前提下,高校借助地方双创教育资源,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或系统、或灵活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点化和主导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对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有系统的掌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做好相关专题讲授。因此,可以根据当地资源,邀请已创业的校友或周边企业家进校进课堂开展教学专题讲座。把课程内容和地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对接和融合。这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资源作用,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和眼界,提高教学效果。
(二)地方资源与高校双创活动实践的点面融合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都应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与地方资源的有机融合有着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必然需要。如何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与地方资源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此政策和时代形式的变化依旧“不敏感”,对推进“产教融合”等的机制依旧有待完善,更没有做到制定出专门推动地方资源与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具体实施举措。职业教育改革趋势和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政策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提供了政策性的导向。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使其不仅在课堂当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发挥指导作用。例如,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材中可邀请企业名师参编;在比赛中邀请企业名师担任评委,更加科学权威地对学生项目进行评比和评价,特别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学生比赛、“挑战杯”等全国性创新创业赛事校赛层面,引进社会企业进行评审,使学校项目更代表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创新创业日常指导工作中邀请企业名师对学生项目进行诊断和指导,让学生项目能与企业“结对子”,帮扶项目成长,真正发挥地方资源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实际作用。通过具体实践中的“点”,学生不仅能更准确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在校园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实践平台中不断提高个人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同时能为其创业项目打好扎实的创业基础,即使脱离学校“母体”也能独立成长壮大;最终由“点”及“面”,全面提升高校双创教育效能。
(三)建立地方资源与高校双创发展合作的长效机制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意见》提出了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八个方面政策措施,其中便明确指出要增强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升级。这为高校与地方创新创业资源的对接和融合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在笔者的日常创新创业工作实践中,探索了以“系列活动”为载体的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其中便有“走访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说出你的创业故事”等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系列活动。在此过程中,完善的制度保障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比如校企合作制度、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创新创业创业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从制度层面上解决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建设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并重的师资队伍是发展合作的关键,学校教师缺乏企业业务知识,企业指导老师缺乏教育教学知识,两者之间可以互为补充,以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效能;而明确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更是发展合作的核心内容。建立起地方资源与高校双创发展合作的长效机制,使地方创新创业资源能更规范、有目的地运用到高校双创工作、教育实践当中。
四、小结
近年來,我国各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这对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校职能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结合地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协同育人,确保双创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并轨,注重产教融合,进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地方创新创业社会资源与高校双创教育实践仍需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切实提高其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李政道.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9.
[2]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3]周蕾.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究[J].知识经济,2017(06):154-155.
[4]黄雅琴,叶兆伟,李尽哲,王德芝.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专题讲座式”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03):247-250.
责任编辑 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