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2020-09-10 20:28:03周丹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周丹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融资租赁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了融资租赁业务的快速发展,随之也产生了新的风险问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各风险的特点。对此提出了建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资金托管制度和加强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担保制度建设及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融资租赁企业已经迈上1万家的台阶,并且我国将积极推进互联网与经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我国融资租赁业将进一步的互联网化。与此同时,债权证券化资产质量低、规模小,风险集中和高资金成本显现,融资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而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管理方法之一,对于互联网金融与融资租赁业务运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融资租赁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发展,我国融资租赁业高速增长,其两者结合模式的现实障碍也更加明显。因此,积极做好融资租赁业务互联网化的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应对新时代下我国所面临的复杂融资环境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类型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承租人未能按时交付租金,外部融资未能到账或负债错配增加而导致的无法足额偿还债务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互联网融资租赁中,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融资租赁项目应收租金的回收期,在互联网平台上借贷的资金到账问题以及筹集资金与应收租金期限不一一匹配而造成融资租赁公司遭受损失,平台挤兑发生等可能性。因为融资租赁项目的期限较长,一般是两年至五年甚至十年以上,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投资者习惯于选择3个月到1年的产品进行投资,导致投资收益的发放时间與项目应收租金的到期时间存在错配,平台为了使两者支付时间同步,则需要先行垫付一定的资金,这无疑增加了平台的资金成本,甚至当出现承租人延期支付租金时,会给融资租赁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带来投资收益支付压力,所以一旦其中一方无法支付致使资金链断裂,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有损平台信誉和增加融资租赁公司后续项目开展融资工作。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业务常见的风险,同时也是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基础性风险之一。信用风险指的是承租人或借款者出于某些原因难以或不愿意履行合约而使交易主体可能遭受到的巨大损失风险。信用风险具有长期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我国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业务增信措施一般是由融资租赁公司担保,而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其中的租金收取方,一旦出现失信行为会使平台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损失。其表现形式有:一是互联网平台将筹集到的资金非法挪用,二是平台与融资租赁公司构造虚假项目产品骗取投资,三是承租人不履行偿还租金的义务,四是供货方没有按时将租赁物运送安装运行,以上四种情况发生而给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主体造成损失。

(三)技术处理风险

技术处理风险是指由于网络平台人员操作失误或操作系统发生故障而导致的交易终端、数据丢失等状况以及对租赁物的认知和处理漏洞而给投资者和企业带来的损失可能。其中融资租赁公司引进的技术先进与否、成熟度如何,成熟的先进技术是否在法律上侵犯他人权益等等。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作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与融资租赁公司的合作业务,不仅是技术行业也是资金密集行业,其整个业务链不仅涉及经济金融知识,还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相挂钩,由于业务关联多个方面,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故障,就会给平台和投资者及融资租赁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四)法律法规风险

法律法规风险监督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中应当遵守相关商业准则和法律法规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管风险和合规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在法律实施的当下,企业的具体行为不规范、违法等因合法合规因素引起的企业承担潜在的经济损失与责任。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法律风险一方面来自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容易涉嫌非法集融资和洗钱等特点所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与融资租赁业务流程至少需要签订两份合同,即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和由出租人与供货商签订的供货合同,所以当事人如若做出失信行为触犯合同条款则极易引起法律纠纷事务,给互联网金融平台和投资者带来间接损失。除此之外,我国在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这块的立法还在初级阶段,相关法律不完善,在法律处理上存在滞后性和模糊性的特征,这给资本运作留下了灰色操作空间。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网贷平台的合法性,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融资租赁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结合的合法性,强调了平台是信息服务的中介角色,因此平台若吸收投资再转贷款则大概率上会被裁定为非法融资,这将严重阻碍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展,应做好法律风险的风险管理。再者,《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借款限额问题,以及融资租赁业务中涉及的租赁物抵押权的法律效力问题,包括租赁物质量、所有权和实际存在购买交易的问题,不合格租赁物会给出租人、供应商和承租人带来法律纠纷,破坏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信誉和损害投资者利益。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未来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偏离既定目标的损失。由于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特殊性,其市场风险因素源自融资租赁项目主体,也与互联网金融业态相互影响,具有多样性和不可完全预测的特点,一方市场因素对业务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其通过业务竞争者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当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或项目涉及行业处在政策整顿期,都会提高项目市场风险;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在传统金融业发生利率、汇率较大波动时,项目融资和投资回报同样存在下降和损失风险;不同平台打高收益价格战也会造成难以如期足额筹集资金的困境。

二、完善互联网融资租赁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资金托管制度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监管机构为银保监会,与银行业隶属同一监管体系,且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已成熟化,具备一定的信用基础,选取某一商业银行作为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资金托管平台,不仅能提高所融资金的安全性,而且能增强投资人信心使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投资活跃。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模式便于形成資金池,可能产生非法集资风险,因此,实施有效的资金三方存管制度将筹集的资金与平台分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在法律监管层面出台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资金托管的政策能有效防范非法集资和无法兑付风险。

(二)加强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担保制度建设

互联网平台端的投资者多为散户,风控意识欠缺,多数人对担保制度缺少深入了解重视,容易相信平台的一面之词,再者我国的担保机构数量和质量远低于美国等,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第三方担保制度来保护全体投资者利益,在法律制度上督促互联网平台做好项目资金担保分散风险。

严格审核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主体的利益关系,对于存在自我担保的项目应引入外部机构担保,提高租赁物担保的便利性,例如,组建租赁物交易二手平台,引入租赁市场做市商,降低租赁物的变卖难度和减少恶性竞争导致大幅折价。

(三)完善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法律体系,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

我国对互联网融资租赁的定性需审慎界定,将其界定为民间借贷但其体现了金融的配置属性,功能上类似于资产证券化。美国将网络借贷界定为“证券”和英国颁布的《中筹监管规则》,可见互联网融资租赁在英美都界定在金融范畴,正因此,这两国在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开展中没有发生大型的倒闭跑路事件。

平台频繁爆雷除了平台方和项目方有责任外,投资者专业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低也是促成庞氏骗局形成的风险因素之一,可见,培养投资者的专业识别能力和风险防控意识也是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加强立法监督和行业监管体制建设的同时,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意识培育是整顿金融秩序和提高业务风险管理效率的重要一环。

三、结语

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资金托管流于形式导致潜在风险,对此提出建议商业银行与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合作的资金托管制度,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已相对成熟化且其与融资租赁业同属银保监会统一管理,因此,选择商业银行作为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资金托管方,一方面可以规范融资租赁业务互联化及其资金安全性,另一方面,可以树立投资者信心,进而活跃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促进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平.互联网金融浪潮下P2P网贷信用风险管理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9(05):13-17.

[2]李环.融资租赁公司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9(27):64-65.

猜你喜欢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8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58:55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57:47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