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
摘要:本文以杨德昌的七部电影作品為研究对象,通过对台湾地区都市的观察和分析,贯穿杨德昌的整个创作历程。通过对都市背景下场景与符码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叙事结构的解读,深入解析杨德昌的都市题材创作,将其电影创作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杨德昌;都市题材;场景设计;人物形象刻画;叙事结构
一、 具象场景设计,丰富空间符码
在电影的构建体系中,空间场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是一切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人物存在与发展的载体。同时,它还肩负着承载与电影主题相契合的抽象意象的功能。空间场景在承载叙事的同时也成为种种意象,对于表达电影的主题、渲染电影的氛围、暗示人物的内心至关重要。所以,空间场景这一视觉符码在电影中对表达影片主题、塑造人物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都市背景下的具象场景
台湾新电影中所展示的城市空间,大多取景于台北或高雄。台湾新电影形成之际,正是台湾经济的转型期,社会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台湾的经济发展实践着工业化城市一个又一个的飞跃。在此背景下,城市的变化成为杨德昌电影创作的灵感与养料,他将台湾城市空间的变迁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不同于传统台湾电影,城市在杨德昌的镜头中变得冰冷,他惯以冷峻的眼光来审视城市景观,拍摄那些毫无生气的高楼大厦、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车水马龙的街道……观众总是能透过屏幕感受到这一时期台湾城市中的人情淡漠。
杨德昌的创作更多的是集中在对都市的省察上,甚至可以说他所有的电影作品都是在探讨这一主题。以都市为中心,杨德昌主要呈现的是现代文明压抑下的人性异质,台湾社会转型下的生存状态,都市中产阶层脆弱的婚姻和精神困顿下都市潜伏的犯罪危机等等。
(二)空间符码的丰富性
《海滩的一天》中,佳莉小时候的家庭空间极具中国传统特色,从沙发到挂着的字画,氛围充满了东方传统家庭的气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传统家庭里,她目睹了父亲与医院护士的婚外情。影片中这个空间设计既是对莉从小保守的成长环境的展示,也是刻画一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的意象基础。导演对林佳莉形象的塑造与城市场景的表现结合地十分完美,如果说对林佳莉小时候家的展示是借乡村家庭空间来暗示她成长于传统中国家庭这一线索,那她成年结婚后所居住的城市家庭则成为一个婚姻不幸、生活不易的具体意象。而这个冰冷的城市家庭则成为“牢笼”的隐喻的载体。
《青梅竹马》中多次展示了汽车内部的空间造型,这个空间元素以汽车前窗为视角进行拍摄,狭小的框架将人物囚禁在一个密闭空间中。在影片第11分32秒,阿贞和阿隆相约见面,两人在街道的两边,但湍急的车流阻隔了两人。这个镜头也预示着这对青梅竹马内心隔着不可逾越的距离,此时城市空间的刻画已超越了表层的叙事功能,成为一种写意工具。而阿贞“女强人”般外刚内柔、虽不愿放弃心中柔情但面对现实也无可奈何,只能随着时代沉浮的女性形象也随之展现。影片中对城市空间的展示与对台湾城市发展的反思密切相连,而放在女性形象建构的探讨上,这种空间设计既是城市女性角色生活的“场”,又隐喻着人物的心理变化、暗示着人物关系的发展。
《恐怖分子》中的舒安从小父母离异,在破碎的环境中长大,她每天被禁锢在自己的房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鲜少关注,每天以拨打骚扰电话为乐趣,狭小逼仄的房间场景成为她孤僻性格的现实折射,这一场景符码成为舒安女性角色寡情的承载体,形象地将人物特点表现出来,并合理铺展开她捉弄老顾和周郁芳的故事情节,引岀剧情的发展。影片中的封闭公寓和分隔房间主导情节内容的发展,恍惚不安定的街景像是标点符号,一次次确认公寓和房间的存在感,将观者带进一场具有纵深感的视觉领域。
二、双重时间设置,叙事结构多重
影片的双重时间设置主要是将倒叙与正叙的叙事结构相结合,采用时间上的纵向倒叙方式,在情节推动中方便观众看到人物的过去与现在,并两相对比,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与丰满。而电影拍摄有一套自己的叙事规律,它通过掌控现实世界的人物和故事而使电影艺术达到一个模拟现实世界的效果。
(一)双重时间设置
杨德昌执导的《海滩的一天》,即是完美运用了这一叙事手法,把林家莉在的青春少女时期与世故的中年进行对比,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影片首先是从现代时空阴云密布的海滩边开始,镜头对准的是现实,林家莉与哥哥年轻时的女朋友相约咖啡厅闲聊,林家莉带着心事重重的成熟妇人的形象出现。从两人的聊天开始逐渐将时间轴拉回到年轻时期,在一个台南的四人家庭,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苛,到儿女长大后,他要他的儿子当他的诊所接班人,并安排了他的婚事,使其被迫与年轻时期的女朋友分手。林家莉目睹了哥哥一路婚姻不幸的历程,拒绝接受父母安排的爱情,离家出走,与男友私定终身。往事从咖啡厅中两个女性的聊天中徐徐展开道来,在过去与现代时空交替的叙事中,将林家莉冲破家庭阻挠、勇敢地追求女性恋爱婚姻自由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这种通过设置双重时间的方法,呈现不同时空的故事发展,不断地用倒叙、插叙的文本叙事方法在现实与回忆中交替,从而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在时空切换中更加全面丰富。
(二)叙事结构多重
《牯岭街》少年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同样体现了杨德昌多重叙事的复沓性。影片意图还原历史面貌,表现台湾人60年代的社会记忆。导演充分利用服装、道具、布景配合虚实影像,力图建构一个历史空间,更充分运用电影声画结构,造成音声写实的效果。片中有关人物台词指涉不同层面,普通话、闽南话、上海话分划省籍身份,黑话流行语表明帮派组织的特定符号,中、英文夹杂显示青少年的时代风潮,语言并置的丰富性,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总之,杨德昌在电影中呈现多个平行叙事,目标就是宣布这种内、外界划的虚妄和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吴丽梅. 杨德昌电影叙事伦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曾峥.“理性”与“感性”的对弈 [D].重庆大学,2013.
[3]张烨.杨德昌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 [D].四川师范大学,2011.
[4]张珂.历史全景中的个体特写[D].
[5]刘辉.儒家理想人格略论[J]. 社会科学战线,2005(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