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峰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所了解到的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从确立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培养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培育乡村文化、加强对优秀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具体措施入手,努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展现出了我国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道路的蓝图,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条道路被总结为“七个之路”,即重塑城乡关系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共同富裕之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兴农之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和提升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的乡村善治之路以及精准扶贫的特色扶贫之路。这七个之路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只有改变农村的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发挥新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把农村建设成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乡村振兴是经济、生态、文化、科技、社会的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前提,治理有效是关键,生活富裕是基础,乡风文明则是保障。乡风文明意味着中华乡村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得到挖掘和彰显,意味着农业农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和神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形成乡村振兴更深层、更持久、更磅礴的力量。[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2]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关系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要重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方山县麻地会乡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政府重视程度日益加强
近年来,方山县麻地会乡不断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五大方针。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宣传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乡村风气,加强乡村的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在各村建立各种文化广场,文化书屋、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三是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规章制度来规范当地的民风乡俗,引导文明婚庆和祭祀活动,严查黄赌毒等不良社会行为,规范村民的行为,树立新风尚。四是广泛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选活动,用农村居民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五是广泛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文化形式和内容得到提升。
16个行政村也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从本村实际出发,发展本村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就。例如有效利用当地农村荒芜废弃的墙壁,开展农村“文化墙”建设,将这些墙体画上图画、写上标语来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党的相关知识,传统优秀文化如讲诚信、勤俭持家,村里面一些重要事宜和相关规范,有关农业的知识等与人们的生活有关的一系列的知识,贴上墙头,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时间长了,就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精神文明建设入眼、入脑、深入人心,为促进当地农村的文化建设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二)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主要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村内建设文化书屋、文化广场、农民文化活动场地等,建设一批农民接受文化宣传的基础设施,例如电脑室、培训室等,以及完善农村的宽带网络、无线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
麻地会乡的16个行政村都新建了文化广场和文化书屋,并发展了当地的民间业余文化队伍。在该乡的10多个村还组建了广场舞蹈队,由政府投资购买了音响喇叭等设备,一些村庄还组建了腰鼓队、健身队等文化健身队伍,文化广场也配备了活动器材,为村民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建设,并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面貌。
(三)乡村文化活动日趋丰富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广和文化建设的加强,乡村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麻地会乡近些年来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吸引了很多村民参加,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村里都会举办元宵联欢会、农民艺术节、廣场舞大赛等公益活动,这些文化盛宴都让当地村民大饱眼福。举办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例如“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等评比活动以及颁奖大赛。有的农民群众还在农闲之时自发形成一些舞蹈队、文艺演出队等等,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有的村庄也组织一些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文艺演出、农业技能大比拼、唱歌比赛等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休闲娱乐生活,增强了村民间的凝聚力,让农民都能够有效参与到当地的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振奋民心,各级政府也积极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各类基础设施几近完备,各乡也尽可能的挖掘可行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但是,目前,乡村文化建设还是有很多障碍存在。
(一)农民参与性不高
农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对于文化建设的了解和认知不到位,参加活动不积极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对农民来说,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衣食住行、娶妻生子,而文化建设只是偶尔的休闲娱乐,认为不必要投入过多的人财物去进行。究其原因,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有着密切联系。他们认识不到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来支撑。然而目前,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人才极为缺乏。在行政村设立宣传文化员,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村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村宣传文化员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作用发挥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麻地会乡16个行政村的文化宣传员中,60岁以上的有6人,只有1名大专生。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
从全乡看,工作开展不平衡。宣传文化员素质好、能力强的村,村里宣传文化活动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群众认可。宣传文化员素质一般、能力欠缺的村,平常工作主动性不足,主要精力就是贴贴通知、标语,喇叭里宣传下上级政策要求,文化引领的作用发挥不大。极少数村的宣传文化员,更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况,工作不力,村民不满,认为是村干部里最好干的差使。
从所做工作看,履职不够全面。占一半以上的村级宣传文化员,对工作职责理解简单化、狭隘化。有的认为搞好了文体活动,就是大功告成。有的只管文化,不管宣传,文化活动容易搞,宣传思想管不了,长期停留在娱乐活动的层面,离精神文明层面有距离。
(三)公共文化供给缺乏
当前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公共文化供给缺乏,虽然政府偶尔也会组织文艺演出、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但总体来说公共文化供给缺乏,同时这些活动也缺乏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和传统。农村文化活动中,较多的是一群穿红衫绿裙的中年妇女扭秧歌,或者是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这些活动内容老套,缺乏新意,难以吸引村民参与。文艺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也很难吸引年轻群众参与。群众虽然也偶有自发组织的活动,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不好运行。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充足的公共资金支持,没有资金就很难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就不能满足当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农闲季节,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也只是看看电视,聚集聊天打牌,也有个别村民会在广场跳跳广场舞,很少有其他一些健康积极的活动。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构建村民主体多元参与格局
乡村振兴既要为村民的现代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又要为和谐乡村的重构提供精神滋养。要真正实现广大农民的文化发展权利,就必须继续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治理格局转变,把乡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农村多元文化最后的实施者和落实者必须是也只能是农民,具体来说“就是在村民自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中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以程序和制度规范文化的建设”。当下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与基层农民的基本利益诉求结合起来,而这种利益诉求依赖于农村多元参与治理机制的构建。“通过以农民为核心,包括媒体、乡村精英、村干部、基层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弥补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能更好地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3]。
(二)搭建乡土人才培养教育平台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人才。要么留住本乡本土的人才,要么多渠道培养所需的人才。如今大部分留守村民中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即便一些70后、80后没有外出,他们的文化程度也不足以承担优秀乡村文化传承的重任。搭建适宜的平台,才能顺利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思想引领,创办“农民讲习所”,提升觉悟。农民讲习所是我们从思想上动员农民,从政治上教育农民,从行动上组织农民,引领广大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伟大创造。要着眼新时代发展要求,发挥我们党历史上做农民工作的经验,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核心内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
第二,本地发掘,培养文化农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农民是主力军。乡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懂艺术、知农村的文化农民。为此,各级政府可以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建立覆盖县、乡、村、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熏陶和培养农民的乡村文化保护意识。同时将文化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鼓励农民自己进行文艺创作,生产出更多贴近“三农”的文学艺术精品。
第三,重视传承,保护各类民间艺人。各类民间艺人是乡土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版画、剪纸、戏曲、杂技等民间传统艺术仍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在麻地会乡当地就有“道情”这种戏曲曲种,很受当地百姓欢迎。给予民间艺人以经济上补助、政策上支持,大力保护民间艺术的发展,创新乡土文化传承方式,用现代化传播机制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播、发展。
(三)挖掘独特亮点培育独特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日常的点滴生活、美食、手工、市集,处处体现着乡民的文明素质、精神而貌。习近平指出: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就需要对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深入挖掘,摒弃消极落后因素,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麻地会乡本身环保低碳、绿色生态、闲适和谐,具有许多城市生活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这些都足以让乡村居民引以为豪。
(四)保护文化遗产营造文化氛围
乡村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缩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乡民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活着的乡村文化,拥有特有气息,体现着先辈们聪明才智。作为后辈,要有保护、维护、利用的意识和职责。每个乡村的发展历程都蕴藏着独有的文化遗产,如饮食文化、民乐民谣、口头传说、传统戏曲、手工制作、古建筑等。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挖掘新的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创新宣传形势,使更多的优秀乡村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线。
鄉村振兴是大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把振兴乡村文化、提振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轴和核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作为乡村振兴根基和灵魂的文化振兴更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力戒浮躁、练好内功。
【参考文献】
[1]董祚继.乡村振兴呼唤文化复兴[J].国土资源,2018
[2]沈阳、兰文玲.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耕文化传承[J].农民科技培训,2019
[3]张敬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