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林 梁大为
摘要:从氢能燃料汽车生产方面来看,我国虽然具有商品化氢能燃料汽车的能力,但由于上中游产业的缺陷,总体进度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关键词:燃料电池车;现状
一、我国燃料电池车产业现状和相关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氢能的总产业链:上游产业主要是氢气的制取、运储和加氢站;中游产业则是燃料电池和关键零部件,再到下游才是氢能源汽车(氢能运用的一种形式)。
从氢气制备运输和加氢基础设施来看,我国制氢技术已经达到商用标准。但由于氢气能源性质的特殊,我国在相关管理层面对其界定尚不明确,制约了加氢站和氢气制备等环节的发展。从燃料电池和关键零部件方面来看,我国燃料电池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于国际标准,关键零部件的相关技术更是严重空缺,大量零部件依赖进口。从氢能燃料汽车生产方面来看,我国虽然具有商品化氢能燃料汽车的能力,但由于上中游产业的缺陷,总体进度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我国近五年的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如图1.1所示,可以看到我国近五年内燃料汽车行业已经慢慢起步,其中2019年销量达2737辆,约在2018年销量基础上提升80%。2019年我国生产氢燃料汽车3018辆,在2018年基础上同比增长86.41%,其中氢燃料电池客车1335辆,氢燃料电池专用车1683辆,可以发现我国近两年氢能源汽车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
总体上来说,当前我国氢能源汽车行业问题可以归纳为:1)缺少供氢设备。加氢站的数量太少且加氢能力小,加氢站的建设与推广困难;2)关键技术需要突破。燃料电池技术还未成熟,导致氢气成本太高;3)燃料电池车推广困难。目前燃料电池车应用范围太小,未能在民用车范围大规模普及。
二、我国氢能燃料汽车产业有关政策
国家战略方面我国关于氢能源汽车的政策主要有2014年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2014年-2020年)》和2016年10月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前者首次提出把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作为能源行业科技创新战略方向;而后者着重分析了我国现有氢能产业基础设施、行业发展问题和发展前景后,明确了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在三个时期的目标:2020年建设加氢站100座;2030年1000座;2050年加氢站网络初步建成。
在技术研发支持方面,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国制造2025》《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计划(2016-2030)》《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在应用推广方面,有《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運输行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在应用补贴方面,则出台了《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和《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自2017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推出地方氢能源汽车政策:上海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5000辆级规模在特定地区公共服务用车领域的示范应用,建成100座加氢站;2025年实现五万辆规模的应用,建成300座加氢站;2030年实现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建成1000座加氢站。苏州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加氢站10座,应用氢燃料汽车800辆;2025年建成40座加氢站,10000辆氢能源汽车;佛山预计到2030年,佛山市将实现氢能源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1000亿元,加氢站建设达到57座。
我国对于氢能燃料汽车行业的发展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却依然没有把发展氢能作为国家的首要目标,这也暴露出我国早期在氢能战略上的研究决策上还不太果断,导致整个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要促使国内的氢能燃料汽车行业发展,从政策上首先就要确立氢能在我国的战略定位,其次才是技术层面和补贴方面的一些支持。2019年3月,我国首次将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证明国家层面已经想要开始发展氢能产业来支持氢能燃料汽车推广,但其仍然对氢能饱含一种犹豫的态度,不像日本政府《氢能基本战略》那样明细,更像是一种尝试。随着国家《能源法》的推进,氢能已经在未来的国家战略中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相信在未来的能源体系构想中,氢能也会有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张戈,杨燕红,刘峰.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8,32(12):21-30.
[2] 景春梅,王成仁.发展氢能切忌脱离实际[N].中国能源报,2019-11-11(004).
作者简介:
王政林(1998.10-),男,贵州毕节人,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能源经济专业学生。
梁大为(1984.1-),男,安徽合肥人,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电机学院讲师。
本文受上海电机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产业经济学资助,项目号:A1-0224-17-010-42
本文受上海电机学院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