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浅析

2020-09-10 23:23:46王斐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林风眠

摘要:林风眠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对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风眠主张西方现代艺术与传统中国艺术融合,他认为,近现代国画已远不如往,“无生路”,因此他回国后创办了国立艺术院。他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美术学习者要思想自由,行动严谨,以免太自由而漫无目的地创作新的作品。当时国内美术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全盘否定中国画的传统,只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第二种是坚持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抵制外来艺术的侵入。在全国面临这一艺术纷争的关键时刻,林风眠系统分析了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之间的关系,即:中国传统绘画重写意,西方绘画重写实,两者如果能够互相融合,取互相之所长,那么定能促进中国艺术的复兴。于是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的精髓——“中西调合”诞生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他美术教育思想的研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让中国美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美术教学体系

一、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形成过程

林风眠从小经历了失去母亲的痛苦,形成了内向的性格。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过早地了解了现实,决心好好学习。当时“年仅5岁的林风眠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慢慢接触并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随着年龄变大也开始了从私塾到学堂的学习生活,后来又系统接受了由传统向西学过度的学校教育,在不断追求学业的过程中林风眠表现出对西方绘画的浓厚兴致。”自从考入梅州中学就读之后,林风眠不仅巩固学习传统文化,还学习到了先进的西方文化知识,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和知识面。当时给他任教的梁伯聪先生非常重视林风眠的才能。并鼓励和引导林风眠:如果你想攀登艺术的高峰,就应该在艺术之都巴黎度过你的青春。林风眠到达法国后,就读于法国国立第戎国家美术学院,完成全部课程后,移居巴黎国家美术学院学习。当时,他所在的巴黎正是西方现代艺术活跃的时候,林风眠受到艺术之都浓厚的艺术氛围的影响,他的绘画也迅速转向表现主义形式。经过他的老师杨西斯先生的提醒,开始认识到中国文化艺术的辉煌传统和博大精深。在充分研究和谙习东、西方文明艺术的知识和绘画要领的交织学习中,他提出“调和东西藝术”的主张,也就是“中西融合”美术教育思想的提出。在法国留学期间,林风眠主要攻读西洋美术史和法国文学,在学成归国后,林风眠被蔡元培任命到国立艺术研究院担任院长。蔡元培比较重视美术教育,并提出了“要开创为生活和大众服务的新的美术”方针,美术教育被看作是美育最重要的途径。这一观点,对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蔡元培提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开展艺术教育,旨在培养人创造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这些观点最终结合成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的主体。

二、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

二十年代末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乘着新文化运动的翅膀,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美育救国的重任,并及时鼓励全民族都参与到艺术中去,在他所从事的美术教育中尽最大努力地实施了“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美育观。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措施上,一方面在他主持下将国画系和西画系合并为绘画系,一方面加强写生、素描等基础训练,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绘画手段,冲破传统摹仿和抄袭观念的束缚。林风眠重视学生的人品教育。他教给学生新知识,努力完善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高尚品质,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操。他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然后讲教学。他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这样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其次,要重视理论素质教育和学生的艺术修养。他认为影响艺术进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今艺术界的艺术理论欠缺,在相关的历史概念和正确的方法的引导上有些薄弱。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增设了中西艺术和艺术理论课程,还开设了汉语、外语、音乐、博物学等课程,使艺术实践和史论研究同步进行,培养学生更好的文学艺术素养。通过全方位的学习,使他们在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富有个性色彩的表现方法探求上取得卓越成绩。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是伴随着审美教育而存在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是美术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在美术教育之中,美育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搞好美育教育才能更好的实施美术技能教育。

除此之外,林风眠对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很重视。他在用人方面常常有过人的见解,为了聘用到德才兼备的艺术家在校任教,身为校长的他可以放下校长的面子亲自屈身请求他意中的人才。当时的齐白石老人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画家,尽管招聘齐白石遭到国画系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但林风眠力排众议仍一次次登门诚挚邀请齐白石,终于感动了他。林风眠总是在每次齐白石来上课时特意为他准备一张藤椅,方便老人家课间休息,课后林风眠有空就亲自送他到门口。林风眠破格聘齐白石任教,正好展现出他的高瞻远瞩、识才惜才。另外,他还聘请了留法的著名水粉画家李超士和法国印象派画家克罗多担任西画教授,并聘请萧厘泉、余樾园等人任中国画教授,一时间内艺专荟萃了东西艺术家。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的精髓——中西融合,体现的就是兼收并蓄,学术自由的美术观。他系统分析了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传统绘画重写意,西方绘画重写实,两者如果能够互相调和,取互相之所长,那么定能促进中国艺术的复兴。提出该观点后,他迅速确立了学习目标:“容纳西方艺术,整合东方艺术,调和中西方艺术,创造出时代迫切需要的艺术”,他认为绘画中重要的是应该多思考怎样从两种方法中间找出一个合适的新方法,而不应当互相低毁。无所谓派别也无所谓“中西”。为此学院经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展览,各种风格的作品精彩纷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

三、林风眠的美术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林风眠中西融合兼容并蓄的教学思想,林风眠追求的是在充分发挥绘画形式因素基础上表现艺术家个人的人文理想,不过他认为素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打基础的,因此实际上素描教学要求是写实的,强调严格的基础,自由的创作,把创造性作为根本是林风眠美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把这个教学特征良好的运用到了教学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说明了创新精神对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在美术教学方面林风眠开创启发式教学。总是鼓励学生发挥所长,积极参与创新,在自己的理论学习和艺术创作中大胆创新。他时常告诫学生:“想要做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要学会不断挑战新事物,学会给自己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寻求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推陈出新,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想要的成绩。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学习艺术更是如此,要吃得了常人吃不下的苦,勇敢坚持才行。”

其次林风眠在教学中还采用因材施教法。他结合每个学生基础、艺术爱好,和课堂中表现来进行指导。我们从以下林风眠对学生见解深刻的教学中可以体悟到他的教学风格。如学生赵春翔摹仿林风眠画油画的笔触时,他直率地提醒:“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不必去可以临摹其他人的东西,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并言简意赅的说,“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只有一个马蒂斯,人们尊敬的也只会是第一个马蒂斯!”这句话最后成为他的学生用于打破常规,积极创新的座右铭。 当林风眠看到有学生的画面死气沉沉的时候,他就对他们说: “你不要太过拘谨,应该反放松一些,怎么想的就怎么画,不要过度纠结于外部形准问题”这句话就是告诉学生画画时不要禁锢思维。启发学生透过具象对精神进行反思。当面对在绘画上提不起兴趣的艾青时,林风眠对他说:“没有关系,找准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下去,你就成功了,可以到巴黎换个环境努力学习肯定会有一番收获的”。艾青就听了林风眠的话毅然去了法国,他在那里吸取崇尚西方自由的精神,陶冶了性情,开阔了视野,后来成为著名诗人。从以上可看出林风眠教学内涵丰富,语言生动精致。这说明林风眠教学思维的超前性,以抽象派画家赵无极为例,他虽然在校期间对国画课极不认真,但他居留法国时却重新认识了中国画的价值,创造出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抽象画,在国际画坛上有一席之地,甚至重新拾起毛笔画起了水墨素描,这就是中国画的审美因素中融进西画的典型案例,创造出独特的画风,这种现象对我们今天的绘画教学仍有启迪意义。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发现正是林风眠自身的创造性人格和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才促使他的很多学生到达了辉煌的艺术殿堂和高峰。通过对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研究,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困惑自身美术学习的答案。

通过对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的深刻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自身的见解和认识。林风眠在倡导中西绘画融合的同时,自己也在艺术实践中作了不懈的艰苦探索,他用以改革中国画的参照系,不是西方写实注意的传统,而是19世纪以来的现代派艺术传统,他融入中国画的不再现秒回的技巧,而是色彩、造型上的表现形式。他还适当的引入环境色,不与墨韵发生对抗,强调自然美的真实刻画,但不取以形似为主要标准的模拟。林风眠的教育实践和美术教育思想给了很多人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他的成功与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国画家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他所探索的中西融合式的教学体系有巨大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绘画教学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之前《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验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列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在美术教育中推崇人文教育,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举措。综合探究发现,美术教育学科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甚高。因此我们的美术教育就更应该加入“人文性”了。今天的美术教育应该把美育放在首位,把人文精神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是真正对美术学习者,对全体人民有益的。

注释;

1、林風眠:《林风眠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林风眠:《我们要注意》.亚波罗.1928

3、谢恩:《赵春翔的艺术世界》[M].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1998.第28页

4、谢恩:《赵春翔的艺术世界》[M].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1998.第28页

5、谢恩:《赵春翔的艺术世界》[M].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1998.第28页

6、谢恩:《赵春翔的艺术世界》[M].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1998.第28页

参考文献:

[1]林风眠.林风眠论艺[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2]陈岱宜.又见林风眠[J].商务旅行.2007(12)

[3]陈洋.林风眠生平展纪念一代宗师[J]. 文化交流. 2015(05)

[4]徐泳霞.蔡元培与林风眠交往与合作爬梳[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作者简介:

王斐(1994.6—),女,汉族,籍贯:甘肃定西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林风眠
《捧白莲红衣仕女》
丝绸之路(2024年1期)2024-04-26 09:38:17
林风眠《静物·瓶花》
艺术学研究(2021年2期)2021-07-30 23:01:58
梅州举办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
客家文博(2020年4期)2020-12-01 23:25:34
景行行止
——蔡培元、林风眠在杭州 纸本水墨 林皖
金秋(2020年4期)2020-08-18 02:39:20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客家文博(2020年4期)2020-01-03 11:09:42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公关世界(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42
林风眠与20世纪的中国艺术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赵无极救恩师
做人与处世(2017年8期)2017-05-20 10:35:47
理解彼此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