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的“声音美学”

2020-09-10 07:22任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风格表达语音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文艺创作来说亦是如此,如何创作出既符合新时代精神、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是所有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追根溯源,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探讨。本文从播音主持艺术相关理论出发,将二者相结合,寻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的“声音美学”。

关键词:“声音美学”;语音;内容;风格;表达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65-02

一、引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史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作美的事物。而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对美的追求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笔者将这样的美统称为“声音美学”。

二、语言标准动听的规范之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关于艺术的规定有很多,比如“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是一种交往和对话”。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便专注于学习研究与人交往过程中有声语言的表达。有声语言的规范性,是对播音员主持人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1]

在播音主持概论中,对“声音美感”的塑造有明确的要求,即以语音的标准作为基础,而标准的语音可以简单概括为4个字——字正腔圆。这里的字正腔圆不是指僵化盲目的固定腔调,而是指对字音准确规范性的要求,吐字的美和自如要以语音的标准为基础。其中包含声母要读响、韵母要饱满、声调要标准的具体标准,[2]如何将三者有机融合,是对字正腔圆内涵真正应该思考的内容。

在准确把握字音的基础上,应将视野提升到发声层面去思考,对发声提出自我要求。播音主持艺术学将一种良好的发声状态概括为声音在行进的过程中要有圆润流畅感,即圆润动听。

对二者的关系,理应追求“以字带声”的境界,用字的饱满来带动声的圆润。字音标准与否同时会影响基本信息的传递,同样的一句话由不同的人来说,最终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强度可能会千差万别;另外字音质量的高低还会影响声音美感的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的准确与生动。

简而言之,播音主持的语言要求达到准确清晰、声音动听、富于变化,只有掌握了语言的标准之美,才能向更深层次探寻声音美学的要义。

三、内容扎根生活的丰富之美

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解释文艺的本质特征,认为文学艺术本身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而这一点与播音主持专业中“声音美学”对内容的追求不谋而合。很多人误认为声音的美仅仅在于对字音准、声音美的追求,而实际上声音背后蕴含的丰富内容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方向,永远要明确表达是内容呈现的方式,声音只是内容的具象载体。

追求“声音美学”中的内容之美,必须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实主义原则在实际播音中的理解和运用。习近平也曾在全国政协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形态,他表示文艺工作者要将“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性地落实到文艺各个层面,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扩大到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各个环节。这就告诉我们从事文艺工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播音主持从业者更应该深入百姓生活,体会百姓生活,替广大人民群众抒情抒怀。

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姿多彩的人民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与财富。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广泛收集、学习生活中的素材,点点滴滴的积累终将成为其在话筒前、舞台上最为可靠的心理依托,而这种积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广义备稿。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有更深层次思想上的追求,就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那样,播音员主持人在叙述表达事件的时候,必须通过丰富的内容,深入揭示事件本质与蕴含在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声音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使受众准确接收需要传达的内容,而并非专注播者的语言样态,才是好的表达,而使受众只欣赏声音却忽略内容就是失败的表达。在语言标准的基础上,深耕内容,揭示事件本质,才能使“声音美学”更有深度。

四、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之美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就必须有新时代的独特个性,新时代的指导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3]根据这个论断,我们有理由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也进入了新时代,其指导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

习近平所提出的文艺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构建和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最新产物。对播音主持从业者的“声音美学”来说,语言表达在语言标准、内容深厚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自身的条件,紧随时代发展,加入表达者自己的主体特征,形成独一无二的“声音美感”。

受众收看节目,并非只想得到信息知识的满足感,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期盼获得美的感受。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除了表意之外,还要带领受众进入审美体验阶段。语言字正腔圆的规范之美是播音员主持人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都播得千篇一律,更重要的是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有多层次、个性化的形式呈现。

提高语言表达的延展能力,挖掘自身的独特性,在语言规范、内容深刻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语言特色,更是“声音美感”的关键。

五、表达触动人心的真诚之美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只满足于语言学层面的分析或呈现,而应该纳入审美交往的维度,考察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往关系。表达者并非单方面的单项输出,而是在和受众的互动中,才能真正使人体会到声音的美妙之处。[4]“真”才是语言表达触动人心的首要前提。

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播音员主持人并非是传聲筒,也不是简单的播报机器。[5]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播音员与AI主播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其是有温度、有感情、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冰冷的机器。

规范标准的语言、深刻扎实的内容、独特魅力的个性是“声音美感”的重要特征。真正能打动人心、令人无法忘却的语言表达,应该具有触动人心的巨大力量。语言传播是熏陶、是感染、是渗透,并非说教和干瘪的信息传播,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传递信息内容,给予观众愉悦感和美的感受,带来高级的审美体验。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拓展、与时俱进。声音美感的塑造同样也要不断加强,不断赋予其新的魅力。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坚守语言表达的标准规范,深耕表达内容的内涵,挖掘自身的表达特色,坚定一心为民的真诚善良,才能够使声音更加有力量。播音员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话语质量,塑造声音美感,通过高质量的有声语言传播,塑造表达典范,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而创作出更多的语言表达样态,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敞开怀抱迎接社会主义文艺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5.

[2]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55.

[3]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02):33-34.

[4]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96.

[5] 王建刚.巴赫金文艺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J].文艺研究,2016(05):21.

作者简介:任薇(1994—),女,安徽铜陵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风格表达语音
微信语音恐惧症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对方正在输入……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