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从课前入手,精心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课堂学习,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了解学生的诉求
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是课前准备的基础环节.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数学教学观念,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诉求,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询问学生对将要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诉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进行《空间立体几何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前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还记得哪些表面积公式?初中的时候接触过哪些立体几何图形?会求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吗?可以多找几个学生交流,将他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之后的教学作准备。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保证后续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要精心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制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例如,在设计《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教学方案时,首先精心研究本课的教学重点: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用概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然后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案:
第一步,讲解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第二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步,(1)用发现法开展教学,通过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掷币”“游戏的公平性”“彩票中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视频,将一些好的方案、素材运用到到教学方案中,制作出相应的PPr、导学案等。
三、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之后的课堂学习.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如复习旧知识、预习教材、回答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能降低新课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进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前,教师用信息技术在线上预习平台上传关于几种位置关系的图片,并给出下表,让学生在预习教材后填写。
通过预习和填表,学生便能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交、相切,也知道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人手,去寻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填表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课前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能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总之,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好舊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衔接;鼓励他们通过预习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为学习新课的作好准备。
(作者单位: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