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传统菁英政治的士大夫阶层,突遇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中西文化体系的碰撞中,他们的身份在几十年的时间发生了巨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夙愿,转变成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的政治抱负。在这个震荡与裂变的时代,士大夫群体发生着重大结构的调整,一部分走向了民主政治的道路,一部分人被历史淘汰。
【关键词】晚清士人;近代知识分子;转变历程
中国近代是传统知识分子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一个过程,知识分子是个近代词汇,而传统意义上的此类人群经常用士大夫这样的词汇来代替,这是与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学术体制息息相关。秦朝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体系,隋唐时期科举制又将读书人更为紧密的纳入到了菁英政治阶层,使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而优则仕的格局。然而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的没落,世界范围民主政治制度的崛起,特别是中国被迫融入了世界体系。中国的学人、士大夫阶层突然失去了传统的政治土壤,在这种迷失方向的时代,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和位置摆在了这个群体面前。
一、晚清士人角色的转变
(一)人才的输出与内化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以武力的方式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这种千古之未有之变局,促使统治阶层开始放眼世界,求变知音不绝于耳。一是地方当权派仿西人之法建立实业,客观上看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流入中国;二是外派童生远赴西洋,这事是中国最早期的知识分子。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辩论中,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的学科体系与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发生碰撞。开明的读书人开始钻研西方的学问,从形到神。如果说洋务派起于形,那么维新派就是起于神了。本土的读书人被西化之后,用西洋的政治理念借用传统儒家的外壳,试图改变中国的政治状态。维新派分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初形态。例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种托古改制的手段在历史中是常见的,不过旧瓶装新酒还是符合当时的一个潮流,康氏门派代表着一类的知识分子,正如公车上书这场政治运动,使得一部分旧式学子开始转化与蜕变,康有为最为得意的门生梁启超正是日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一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百日维新在血雨腥风的政变后结束了,但其客观加速了晚清政治的变革。有更多的读书人自愿加入到西化的行列中来。这在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模式中,看似属于自我放弃前程,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又被传统的政治体系接受了。慈溪太后并不是一个政治能人,但是她却是一个懂得平衡权术的人,最为晚清最高掌权者,也没有把阐扬资产阶级宪政的学子全部铲除,只是要平衡朝廷各派力量而已。其实她也很清楚,列强之所有以为列强,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政治,在中国的传统的观念里叫统治,如何治也得学学外国,毕竟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朝外的士绅们都不希望大清国亡国灭种。求变无论在洋务派还是维新派或是革命党都成为了共识,关键在于怎么改变。在废科举兴新学的过程中,清末的朝堂上逐渐出现了非科举而授品级的官员,西学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开始站稳了脚跟,传统的士大夫或称读书人的社会定位开始出现了松动。尤其是科举制的废除,更多的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参与到了晚晴政权当中。从西洋归来的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科技,还有西方的民主政治,只是民主的方式有所不同即要宪政还是要君宪。例如以杨度为代表的君宪派,即便是清朝灭亡了,还在鼓动袁世凯称帝,这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上绝对是一出丑剧。
(二)民主、科学下人格的转化
民主、科学是西方的产物,但是对于世界近代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虽然被迫接受了近代文明,客觀上来看对于中国近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中国早期从明朝开始初识西方文明,主要以科技为先导。清朝中叶,仅限于科技文明,有少许接触且十分局限,这种局限是没有在思想领域泛起涟漪,更没有形成自然科学的观念和方法论以及知识体系。1840年之后,西方文明加速进入中国,开明地主阶级以传统儒学的经学致用的观念,加快了对西方文明的吸收。洋务派运动,更是将贵族子弟输送到西方,特别是庚子赔款的费用,在美国的极力邀请下,使得一批幼童从小浸润在西方文明之中,客观上培养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日后他们变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先头军,他们不仅将科技文明引入到了中国,还将西方的政治、文化一并带回国内。特别是戊戌变法之后,开明的士大夫,推动着传统中国文化向近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了资本主义文明。经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知识分子,建立了早期的资本主义政党,更加速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开疆拓土,并推动着中国由封建政治向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这种在欧美或日本浸润过的知识分子,在挽救民族危亡方面起到极其大的作用,大部分人没有因为接受外国的思想而丧失掉作为一个中国人本该有的性格。特别是日后抗战时期很多国军将领都是接受过日本军事教育的,他们对日作战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当然部分走所谓悲情曲折抗战的人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近代知识分子角色的确立
辛亥革命之后,天朝突然坍塌。中国国体的变更,使传统士大夫失去了政治制度的保障,士大夫阶层急速衰落直至消失。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科学民主的和爱国主义运动的作用下,更加有力的清扫了封建文化残余,为近代知识分子创造了广阔的政治活动空间。民国初年,政治派系林立,军阀割据。原有的封建政治体系中的中、西学派的知识分子分别找到了可以栖息的政治家园。但仍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流入了社会,他们脱胎于政治,而又与政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传统社会体系的瓦解,近代社会体系初创,导致知识分子职业化,其社会角色有了新的定位,他们参与政治的渠道也开始多元化。例如近代的报人、教育家、社会实践家,他们通过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为国家的独立自主贡献着力量,不断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还有一部分被淘汰的旧式的知识分子,由于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中毒太深被社会无情的淘汰,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只知皓首穷经不识时务,成为了封建社会落幕的牺牲品,这不但是一群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三、如何认知士大夫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士大夫和近代知识分子的问题上,不能以年代和时代的标志性实践做判断。晚清士大夫是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化前提,是中国近代化的必然产物。
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从阶级属性上来看是地主阶级,他们是地主阶级的脑力劳动者。虽然科举制使许多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参与到政治中,但他们所持有的政治立场始终是维护封建王权的,同时他们的经济基础也会随着政治角色的变换而得到改变。士大夫阶层掌握着封建社会的文化,并创造了封建文化的辉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开明的士大夫阶层出现了早期的反对王权、倡导民主的思想,例如明朝末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特征,在思想文化上也有所反映,黄宗羲、李贽、顾炎武等初具民主思想的色彩,然而这部分人在士大夫阶层是相对的少数,不能实质性的改变整个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阶级属性。近代中国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才是促使士大夫向知识分子转化的真正动因。
【参考文献】
[1]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M] 北京,三联出版社,2017年5月.
[2]方朝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作者简介:赵博宇(1982—),男,讲师,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