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题探讨

2020-09-10 12:23:38金碧凤
高考·中 2020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研究

金碧凤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更是在陶冶人心、激励情感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古代的诗词辞藻优美华丽,意境深厚具体,但是也大多是以生活为背景抒发情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值得被研究和探讨。在教学中增加古诗词和化学知识的有效联动,不仅有利于了解古诗词的深厚文化意境和内涵,而且也能强化学科素养。本文主要研究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题。

关键词:古诗词;化学知识题;研究

前言: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不仅底蕴深厚,也十分值得推敲,对于加深理解和丰富学识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在化学知识题讲解中加入一定的古诗故事,既可以从兴趣激发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们进入意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强化两门学科之间的联动性,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以诗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古诗词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有感而发的,可能是借景抒情,也可能是托物言志,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化学题讲解中应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在这种新奇的情境下感知到化学知识的魅力,二来也能激发其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其更有效地融入课堂当中[1]。

例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整首诗从文学意义的角度上来讲是用石头比作人,是说人的一生想要成功就需要经过千锤万凿,历尽磨难,这样才能清清白白活于当下,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学生们呢在学习了关于石灰石的知识之后,就能够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中的变化。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原本指劳动人民历经磨难,经过千辛万苦将巨石从深山当中开采出来,但是仅仅是改变了石头的大小,并没有从物理的角度使石头发生变化。因此在练习题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石灰石是石料的主要成分,化学式为CaCO3,是建筑领域中常见的材料。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指的是将用作制成石灰的石料放在烧窑中,在高温的状态下会生成二氧化碳和生石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生石灰作为一种白色的固体,其化学名称为氧化钙。第三句子“粉身碎骨浑不怕”指的是将呈块状的生石灰制作成熟石灰,在与水的反应下会出现一定的氢氧化钙在,整个过程所生成的热量足够将鸡蛋煮熟。这个变化在化学的角度来讲被称为是放热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氢氧化钙又被称为是消石灰和熟石灰,能够微溶于水,而且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地降低,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指的是人们在将粉末状的熟石灰涂抹在墙上之后,墙壁也会随之变得坚硬,化学过程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发生不溶于水的反应,进而产生一定量的白色固体碳酸钙,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2]。

通过将一首诗分解开來对每一句进行一定的化学解释,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逐渐地学会举一反三,对其他相应的诗句也能进行分解处理,进而在古诗词中寻找化学灵感,提升化学学习效率。

二、以诗歌为启发,增加化学学习乐趣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出现过这样一道问题: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能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中,剪烛的目的是什么?有三个选项,1.调暗烛光、2.调亮烛光、3.熄灭烛光。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第二项调亮烛光,也就是将已经烧过的发黑的烛芯慢慢地剪掉,然后所发出的光会越来越稳。

从化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蜡烛的灯芯一定要剪掉之后才能发出更稳定的光呢?因为石蜡自身就能燃烧,但是其燃点在很大程度上比熔点的温度高,因此想要让它发光,就需要先提供大量的热,使蜡烛先熔化了之后才能燃烧起来。如果当下的环境没有灯芯,那么焰心就会熔化石蜡,其速度慢而且燃烧起来也相对困难。除此之外,烛芯可以利用细毛的原理将石蜡本身的蜡油吸走,使得蜡烛上面的火光能够进一步地发生气化反应,不仅有效地防止了石蜡阻断氧气,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其吸氧面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蜡烛才能更好、更快地燃烧。学完这些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蜡烛和剪刀,让学生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掌握实验技巧,从而提升课堂实践效率[3]。

三、依托古诗词,提炼新知识

近几年来,化学考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题型,不仅要求学生们将古诗文知识应用到化学学习当中,而且还要求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即利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将古诗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分析化学知识点。如宋代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花朵分泌的方向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知道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体现,而影响其运动激烈程度的则是当时的气候温度。因此,两个空分别填上(扩散)和(升高)。

结束语: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讲解,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为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对与化学只是相关的古诗词加以利用,强化两门学科之间的联动性,完善课堂互动效率的同时,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水英,李淑润,顾可.例谈古诗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艺术[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0):35-36.

[2]陶李明,张红萍,周芸.古诗词中的化学[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05):73-75.

[3]齐伟霞.古诗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04):128-129.

猜你喜欢
古诗词研究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爱古诗词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我和古诗词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