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程翔
摘要: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战役进行到最后阶段,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执导,电影将那激烈残酷的场景为观众再次呈现,让大家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以及我军在对抗日军时的英勇,虽然敌人不管是武器还是人数都远远多于我军,但我军始终没有放弃,凭借心中的信仰支撑到最后一刻,打碎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电影以真实的战争状态呈现与细腻的人物刻画,让观众得意身临其境的体会那段抗战的残酷历史。
关键词;《八佰》;抗战;民族
前言
一九三七年于淞沪会战临尽之际,国民党军人以四百二十人之兵力壮称为八百战士,在日寇枪林弹雨之下镇守四行仓库。此场局部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八十八师里的战士却以其震惊中外的胆识与大义而被历史铭记。导演管虎以此为战争片的切入点,呈现出在抗战时代中国军人独有的军人血性,同时也以最真实的角度剖析在战火里的人心中呈现的兽性的复杂变化,推动世人的目光向历史纵深处发展。“这本来就是座坟墓,不是我们的,就是日本人的。”硝烟中的四行仓库成为了“八佰壮士”死守的底线,成为中华民族最后的尊严,成为四万万国民瞩目的焦点,最后更是成为烈士们葬送性命的坟墓。影片《八佰》为我们讲述了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最后一役,八百壮士血战四行仓库,坚守四天的历史。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管虎导演将战争的残酷现实,人性的立体丰满,时代的麻木不仁真实地剖析在观众面前。世事变迁,曾经硝烟弥漫的四行仓库,在今天的大上海也只留下满目疮痍的楼体建筑,但是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八百壮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吾国吾民抗战的底气。一场必败之战,一群不退之人,为彼时弱乱的民族和疲敝的国家,留下了一个有关血性和尊严的传说。
一、电影的人物塑造
《八佰》并不只是刻画了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也将贪生怕死的小人物形象刻画地细致入微。大多抗战题材电影中战士应当是坚毅顽强的,而事实上,所谓的“勇敢坚毅”只不过是后人粉饰下的一种刻板印象。在管虎的电影《八佰》中,我们看到了这些军人怯懦软弱的一面。影片伊始,就不断有“逃兵”被就地正法。淞沪会战已经打了将近三个月,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已然军心涣散,无心恋战,上海失守注定只是时间问题。湖北保安团的哥俩,一个之所以来打仗,竟然只是想看一眼繁华的大上海,另一个还是小毛孩;姜武饰演的东北兵老铁,曾经跟过“张大帅”,照理说应该身经百战,却成为羊拐口中一个不折不扣的“瓜怂”;至于张译饰演的浙江保安团“老算盘”,更是一门心思打算逃命。他根本不想上阵杀敌,舍生取义,只想在乱世中苟安下来。可以说,《八佰》呈现了面临极端状态下人性的真实——怯懦与贪生怕死—— 毫无疑问,贪生怕死固然是战争下的一种人性常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视死如归也是。于是我们看到了,为了传递电话线而签下生死状的热血少年刀子;于是我们看到了,为了民族大义游过苏州河递送国旗的童子军杨慧敏;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的陈树生,绑着炸药包跳进了日军的阵地里,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八百壮士血战到底的决心。从这一刻起,你才能真正理解谢团座的那句话:“对面是人间,而这里是坟墓。”导演在影片处以老铁怀着必死的决心挥舞着大刀高唱《定军山》安排人物的结局,以声画对位突显出人物个性向虎性的转合,战争塑造了军人的性情,影片以独特的叙事角度呈现出有别于普世的战争题材电影的特点——人物本身的软弱和胆怯,进而使得人物立体感丰富。浩瀚的银河里,数不清有多少颗不知道名字的星,少了这八百颗,银河里也许不会有什么缺憾,但因为有了这样的八佰颗,银河里多了令人那分惊心动魄的壮丽。
二、电影的符号隐喻
区区十几米宽的苏州河,竟成为阻隔阴阳两地的冥河。断垣残壁和纸醉金迷,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委员长之所以让你们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给西方诸国的一场戏。”可以说从一开始,这场战争就是一出戏。演员的道具是一身血肉,导演和看客麻木不仁地坐视这场戏坠落深渊。直到曲终人散,四行仓库成为最后的戏台,留守在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则是最后一批演员。管虎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看戏之人贯穿戏里戏外,电影里的租界居民在看戏,观影的我们更是在看戏。租界民众从漠视到并肩的大义凛然亦是影片的一大转折——苏州河对岸的戏台一遍一遍排演着长坂坡,他们在用这场戏来比喻四行仓库保卫战,祈愿着对岸的战士能够像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杀他个七进七出;蓉姐砸碎墙壁,抢出吗啡供给一線救援,打翻的药箱、颤抖的步履,那是巾帼英雄的坚毅和刚强。李晨饰演的齐家铭随身携带一副常山赵子龙的皮影道具,端午问他“人家都演关二爷,为啥你演赵子龙嘞?”齐家铭的回答让我泪目,“关二爷讲究的是兄弟情谊,赵子龙还护着国呢。”贯穿始末的白马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这可能是影片中最艺术化的设计了,从白马雕塑到白马在战火中驰骋,到白马在街道上奔驰……白马不仅是小湖北对端午哥哥的幻想——幻想他的端午哥哥能像常山赵子龙救阿斗一样救他于水火之中;更是一众战士的意念——是民族战魂的结晶,是对自由生活的渴求,每位战士都是身骑白马、披挂上阵的赵子龙,保家卫国,忠心护主。其深刻的场景调度揭示出了所有中国人内心潜藏的英雄气节呈之于大众,受感于世人。
三、电影的思想内涵
有人保家卫国,有人贪生怕死,有人不顾生死,有人隔岸观火,《八佰》中都是这样并不脸谱化的、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在战争中都被迫展现出他们不同的面相,战争,逼得大学教授都举起枪来,所以当白马奔跑在街道上,河对岸的人们惊呆了,是啊,白马为什么要出现在街道上?它们本该驰骋山野。就像小湖北、端午、老葫芦为何要出现在战争中?他们都不该出现在这里,他们本都该拥有更好的人生。战争本不该出现在这里,战争本不该出现。《八佰》,用一部好电影,回忆民族的苦难史,珍藏热血英雄的传奇,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开启我们新的美好生活与未来。究其根源,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使中国与世界日渐脱轨,严重阻碍了中国吸收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还直接导致了日后中国落后挨打、帝国黄昏的落寞景象;国民党统治时期,军阀分裂、割据混战,国民政府的衰弱疲敝,亦加剧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一个强大且统一开放的中国才是避免战乱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一部147分钟的影片,不只是为我们呈现强烈的视听冲击,也不只是为我们讲述跌宕的情节,更是要在我们心底根植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让我们翻阅无数民族英雄用血汗染成的救国救民的悲壮画卷。
四、结语
网友评论那场82年前的失败,“藏着吾国吾民的底气”——因为“谢晋元们”,因为八佰壮士,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生生不息。我们为此而动容,为此而落泪。他们知道自己为谁而死,我们知道我们为谁而哭。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孤勇值得,坚守值得,喋血值得,不为一定被历史记住,但一定要不辱民族。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幸好有你,而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