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的一种原始织锦,至今保存比较完整。其从最开始的具有实用意义在经过时间的筛选后转变为携带了更多意义的文化符号。本文从土家族西兰卡普符号的实用性生成出发,在其符号化的利用中阐述西兰卡普的艺术特点,并且对西兰卡普的符号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族;理据性
土家族的服饰发展至今,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家人的着装也在逐渐与汉族接近,甚至被同化,但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文化的代表却被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这样的色彩潜移默化的给人以特殊性,西兰卡普及色彩在便于大众识别和区分文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大众辨识的符号。
一、 西兰卡普的实用意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发展中隐含了大量带有各种意味的符号。这些传承民族文化信息的特殊性符号,包含了民族、历史、自然、社会的各种文化信息。
土家族大部分分布在湘、鄂、渝、黔等边界,山地生活使得人们对大自然有着深情厚谊。土家话“西兰卡普”指的是土家织锦,意为“土花铺盖”。“西兰”是指铺盖或被子,“卡普”是花的意思。这里的西兰卡普指的是偏向实用物的符号。在人类社会中,每一种实用物,或行为都有可能带上符号意义,变成符号载体。这样就出现表意使用性复合的“符号使用体”。西兰卡普就是“物一符号”的双联体。在土家族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编织的织锦,其凝结了幸福吉祥的象征。此时西兰卡普的使用价值被凸显和放大,人们对它的解读也偏向于使用端。
原始的土家族人民在衣食住行上倾向于就地取材,因而他们的织锦上有宇宙天空的日月星辰,有各式各样的植物装饰纹样,“如牡丹花,麻叶花等。其纺织纱线的染料也大多来源于山里的天然植物,黑色来自马桑树叶,红色来源于茜草或者紫草根,蓝色取白竹叶菜根等等”,由于天然染料的来源的限制,土家族人们不能太多考虑取材对象的固有色彩,大多依据主观的意愿和判断,形成色彩装饰。其中,主观意愿上对于“尚黑、尚红”的色彩选择受社会历史的影响较深。
土家族的先民巴人流入武陵山区,为土家族族群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文化。古代巴人是因秦楚两国的强势发展而被迫进入武陵山区生活的,楚国尚红,传统土家织锦的颜色也几乎是由红与黑组成的,这说明古代巴人对红黑二色的推崇。在唐五代、梁开平时期,虽然服饰仍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暖的实用功能为主,但西兰卡普已作为具有祭祀性质的纺织品,或被用作香案上的幌子,或在跳“摆手舞”时被用来装饰等。此时的西卡兰普意为带有巫术性质的且具有精神层面含义的使用物。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西兰卡普和文化、宗教和其它日常事物等作为符码在土家族的世界里构成一个特定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象征着一定的土家族祭祀秩序,这个系统也影响和塑造了土家族族群及外延的价值观。
二、 西兰卡普的象征意义
符号化的过程即赋予感知以意义的过程,给物一个称呼就是一个符号行为。在艾柯看来,符号化的过程分为三步:一是思维主体确定某物“有某功能”,二是归类为“用于什么目的”,三是由此命名为“叫做什么”。具体到西卡兰普的例子,符号化的三步可以理解为: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决定了民族的服饰及色彩,用于祭祀和婚嫁,最后符号化为“西卡兰普”。第一步已经是符号化的门槛,在人意识到生活中的动植物可以作为涂料用于服装,并进行主观选择时,就是在赋予它意义,远在命名之前就出现了符号化。
但一个物成为符号并不需要全面的被感知,而是物的某些“片面化”的特殊品质。西兰卡普在历史的发展推进中主动或被动的经历着淘汰和选择,这种变化强化了西兰卡普自身,成为更具有社会属性的符号。
当西卡兰普的服饰造型性和布料都发生改变时,不变的色彩图像成为了突出土家族服饰的民族标识之一。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入侵,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西兰卡普的社会功能逐渐被强调,文化和审美的功能被突显出来,同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皮尔斯认为,具有社会约定性质并附带意义的符号称为规约符号。土家族自古代巴人时期至今沿用的尚红尚黑的色彩审美,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的重复出现,西卡兰普作为规约符号,在历史的频繁的使用中增加着自身的社会理据性,在社会使用过程中,西卡兰普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织锦,而是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成为了土家族的象征。
然而对于象征符号而言,符号是否具有意义是有明确的边界的。日本符号学家池上嘉彦认为:“如果想正确地达到传达的目的,构成讯息的符号和意义,就必须遵从使收讯者(即接收者)也能理解共同的规定,而不是由发讯者单方随意制定,这种规定就叫做‘代码’。”他认为代码是符号交流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西兰卡普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相应的民俗传播活动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装束,接受者会根据这些装束判断发出者的意图,而能够使得符码产生意味就是 “代码”在起作用。
而对于不理解土家族文化的人来说,这些被约定俗成的“代码”的规则就不存在规约了,每一种文化代码的意味都是对解码者的挑战,虽然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特定的意味,但如果没有了解过土家族的文化习俗,那么西兰卡普作为符号所表达的文化意味就无法被解码,作为特殊的文化代码,文化局外人在无法理解其中的事物或与其意义不统一的事物或行为时,确实无法明白这些隐含的所指,也无法通晓这种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内容。但符号的意义不会就此停止,它依然作为表意的符号。如果文化局外人了解了土家族的文化内涵,那么他们的感知就会从无意义变得充满意义,就会产生具有符号意识的体验。
三、 西兰卡普的象征应用
在当代,土家服饰的遮身蔽体、防寒御暖、适应生产需要等实用功能不再是主导功能,也不再是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更多是为了显现民族特色、标志民族身份,西兰卡普是具有一定民族意识的有效符号载体,在现代领域的使用大多都不仅仅代表个人的打扮和装束,而是土家族的文化符号。
以土家族舞蹈《女儿嫁》《摆呀摆》中舞者的服饰为例,在土家族服饰具有了多变的选择后,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的符号象征仍起到了民族标识的作用。舞蹈由于其非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受到时间和空间以及肢体动态的制约,能够传递信息的表达除了肢体外,道具、服饰、舞美等的恰当使用都会起到一定的建构空间的作用。
西兰卡普作为民族的象征,不仅应用在表现民族舞蹈中,这种高明度、高饱和度、具有强烈对比的色彩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在室内设计、建筑装饰、现代壁画或复古的手工扎染等中都存在很强的表现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这是再度理据性的使用,而“再度理据性的使用便不是任何人的选择,而是符号文本使用中的必然因素”,此时的西兰卡普带有指示性的与其他符号文本形成新的组合,搭建新的理据,文化中的总体在理据性的不断累积中日益丰厚,人类文化也由此日渐丰富。
结语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在萌芽、发展、演化阶段总是是充满了曲折,这与土家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员流动、社会变革等是密不可分的。西兰卡普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土家族的文化符号,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土家族文化变迁中的历史选择。
参考文献:
[1]田少煦.土家织锦纹样初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9. (2).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修訂版.第27页.
[3]刘妹.论“西兰卡普”装饰纹样的符号学意蕴.[J].大舞台.2012年.263页.
作者简介:
张书晗(1997-)女,汉,河南省焦作市,硕士,北京师范大学,舞蹈表演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