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所见孔子祭祀观浅说

2020-09-10 10:23褚红轩高君迎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褚红轩 高君迎

摘要:孔子对祭祀非常重视,《论语》中有大量关于祭祀的内容,他的祭祀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祭祀要以礼为准绳、以敬为核心、以人事为根本,并试图通过对祭祀的重视实现“民德归厚”的社会状态。

关键词:孔子;《论语》;祭祀观

春秋时期,祭祀在国家事务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祭祀与战争构成了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事务体系。孔子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也深深受着这个时代的影响。《论语·宪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认为卫灵公无道昏聩,但是他有三位良臣,“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这三位良臣为其打理好了外交、祭祀、军队这三件大事,他就不会败亡,可见孔子视祭祀之重。《论语》共有二十篇,其中十三篇都涉及到了祭祀内容,因此,对于孔子思想的研究,其祭祀观是我们绕不开的课题。本文以《论语》中的祭祀内容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孔子的祭祀观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祭祀,部分学者将其与丧葬混为一谈,丧葬与祭祀虽有相关之处,但并不相同。《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将丧葬与祭祀分割得十分清晰。《论语·尧曰》:“所重:民、食、丧、祭。”可知孔子同样认为丧葬与祭祀是不同的概念,因此孔子的丧葬观不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孔子的祭祀观宏大而有序,笔者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探讨。

一、以礼为准绳的祭祀观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徒有其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或者大夫出,僭越礼制已经成为常态。面对混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礼”指的是周礼。孔子认为周礼监于夏商两代,集其大成,对其极为推崇。并认为自己是周代文化包括礼制的继任者,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将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在祭祀上同样主张要符合礼制,提出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的准则。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严于律己、以己为木铎。《论语·八佾》:“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认为该自己亲自主持、参加的祭祀,如果自己不能参加,那么还不如不进行祭祀,绝不会请别人代为祭祀,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齐即斋戒,孔子在祭祀前的斋戒中一定要有明衣,一定会改变食谱、居所,无论是从服饰、饮食还是居所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孔子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认为君子一定要遵守祭祀的礼制,人无礼不立;二是认为君子遵守礼法,以自己为榜样,上行下效,百姓自然就会遵守礼法。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二)反对僭越礼制的祭祀。《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是天子祭祀所用的规制,季氏为大夫,理应用四佾,但他却僭用天子之礼,孔子对此非常愤慨,对季氏的批评也是非常严厉的。对于僭越礼制的祭祀行为,孔子也试图进行阻止和挽回。《论语·八佾》:“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洪武正韵》:“祣,祀山川名,经典通作‘旅’,传写误耳。”“旅”是祭祀山川的祭名,根据礼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祭祀泰山,而季氏打算僭礼祭祀泰山,冉有是孔子的学生,同时也是季氏的宰臣,孔子意欲让冉有劝谏季氏打消祭祀泰山的念头,但冉有也无法劝阻,于是孔子发出了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竟然接受季氏的祭祀)的悲叹。

(三)反对不合礼制的淫祀。《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鬼即过世的先祖,周人对祖先神的祭祀非常重视,金文和文献中有着大量的相关内容。孔子博物馆藏鲁仲齐匜铭文“鲁司徒中(仲)齐肇乍(作)皇考白(伯)走父宝也(匜),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魯国司徒仲齐为祭祀其父铸造了这件匜,并祈求保佑子孙多福多寿,万年永享。孔子博物馆藏鲁伯悆盨铭文“鲁白(伯)悆用公龏,其肇乍(作)其皇孝(考)皇母旅盨(簋),悆(夙)(兴),用追孝,用(祈)多福,悆其万年(眉)寿,永宝用享”也是相同的用意,但周人祭祀祖先严格遵循同姓原则。《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意思是鬼神是不会接受非其子孙的祭祀的,而民众也不会去祭祀别人的先祖,所以孔子对那些想要通过祭祀他人先祖献媚于当权者而得到庇护与利益的淫祀行为是非常鄙视的,认为这是谄媚。

(四)挽救行将逝去的祭礼。《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天子每年颁布朔政于诸侯,诸侯将之藏于祖庙,并于每月初一用牺牲到祖庙举行祭告礼,这就是告朔。但自鲁文公时,鲁君已经不再亲临祖庙告朔,子贡认为告朔礼既然已废,就没有必要继续保留告朔用的饩羊,但孔子认为告朔礼虽然已不完整,但如果保留了饩羊,告朔礼尚存,如果将饩羊也去掉,告朔礼就彻底消亡了,保留饩羊,实质是保留告朔之礼。

二、以敬为核心的祭祀观

《论语·子张》:“祭思敬,丧思哀。”孔子认为在祭祀时如若不能心存敬意,祭祀行为就失去了精神内核,无所依托,也就失去了祭祀的意义。所以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也就是祭祀时就像神在跟前一样,要心存敬意、事死如事生,恭敬、谨慎地祭祀。《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认为:“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在春秋时期车马的价值是非常高的,朋友即便馈赠车马这样昂贵的礼物,孔子并不礼拜,但是如果接受祭肉这样的礼品,因祭肉用于祭祀被鬼神享用,有了神圣的内涵,虽然不如车马昂贵,孔子仍会以礼拜之,以示敬意,这也是孔子祭祀观以敬为核心的又一体现。

孔子对祭祀的敬还表现在对祭祀细节和形式的注重上。《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大禹自己的饮食很差,祭品准备的却很丰盛,自己穿得很差,祭服却很华美。孔子认为大禹这样做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对其十分推崇,认为这正是在祭祀中以敬为内核的外在表现。更甚者孔子认为没有敬意,就没有祭祀的必要了,甚至可以为了保证虔敬可以牺牲一部分礼的形式。《礼记·檀弓上》:“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由此可知,敬,在孔子的祭祀观中实实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

三、以人事为根本的祭祀观

孔子重视祭祀,实则是注重人事,最终目的是以人事为本。《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对于鬼神是敬的,但同时又提出了要“远之”的观点,看似非常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其中包含了孔子深刻的以人事为根本祭祀观。想要理解孔子这部分的思想,就一定要理清孔子对天命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就从孔子的天命观入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孔子相信个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贱和世间的道之行废皆有命定,但天命却不可知,人力也无法违抗。对此我们从孔子对其弟子伯牛生病的认识中可知一二。《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在孔子看来伯牛染疾是天命使然,不然他不能理解为何像伯牛如此贤德之人怎么会得这种疾病呢?《论语·宪问》又载:“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可知孔子将世间大道的行废也归诸于天命,认为公伯寮能拿天命怎么样呢?我们能拿天命怎么样呢?同时,孔子认为道之行废与否不能探知,所以孔子认为“天命靡常”。《论语·子罕》:“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即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孔子从不认为通过祭祀可以祈福、禳灾。《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虽没有正面反对子路的祷祝,但可以看出他是不赞成的,因为在他看来天命早已注定,只是我们无法知晓,因此上天以看似“无常”实则有序的形式主宰着人世,人不可能通过祭祀等行为进行禳灾、祈福,只能安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即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认为人的生死富贵是命中注定的,但“天命靡常”,祭祀起不到禳灾、祈福和改命的作用。正如《礼记·祭统》所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的根本还是人事。孔子试图通过重视祭祀让世人敬畏鬼神、天命,约束自己的欲望,克己复礼,最终目的则是民德归厚,也是对人事最为深切的关怀!

四、结语

孔子的祭祀观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根植于春秋时期社会环境,深受周礼影响,并与其天命观密切关联。通过对《论语》中相关材料地梳理,笔者粗略将孔子的祭祀观概括为以礼为准绳、以敬为核心、以人事为根本。对孔子祭祀观的研究有利于对孔子的思想的全面解读,同时对当今社会风气重回道德高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

[2]程树德:《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2014年

[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陈立:《白虎通疏证》[M],中华书局,1994年

[5]向宗鲁:《说苑校证》[M],中华书局,2011年

[6]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7]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7年

[8]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9]胡新生:《周代的礼制》[M],商务印书馆,2016年

[10]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 ,中华书局,2017年

[11]朱熹:《论语集注》[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

[12]徐難于《天命信仰嬗变视野中的孔子天命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