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摘要:舞蹈教学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教学科目,因其拥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受到广大小学生的喜爱。小学生对舞蹈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能够锻炼孩子们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促进他们形体发展的同时,也可以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舞蹈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基于此,作为小学舞蹈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舞蹈技巧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舞蹈表现力,找到有效的培养方案以提升舞蹈教学的效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小学舞蹈表现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探索提升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有效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高舞蹈表现力以及提升艺术修养提供有效助益。
关键词:小学舞蹈;表现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充维度,艺术教育领域蓬勃发展,并逐渐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范畴。舞蹈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我国素质教育的艺术载体。舞蹈表现力是通过表演者仔细体会舞蹈内涵,通过肢体语言将舞蹈的精神内核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小学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能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但在小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技巧训练以及舞蹈动作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展示方面。舞蹈是一门拥有艺术灵魂的学科,倘若缺失了舞蹈表现力,舞蹈也就失去了它珍贵的艺术内涵。因此,小学舞蹈教师需竭力探索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有效策略,提升舞蹈教学的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小学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教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不完善
我国是教育大国,每年都向教育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但大多数的教育资源是向实行学科内容检测的主要学习科目投入,对于艺术课程,无论是在教育人才的供给还是在教育投资方面,国家能给予的资源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了舞蹈教学的条件简陋、教学设施不完善的教学现状。小学生对于舞蹈课程的教学不乏浓厚的兴趣,倘若舞蹈教学的条件简陋,会导致学生的舞蹈课堂体验感大幅下降,学生也会降低对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和信心。舞蹈教室面积过于狭小,授课人数过多,学生连基础的舞蹈动作都难以施展,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不完备的教学设施制约着小学舞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缺失了主动参与舞蹈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舞蹈表现力、自身的形体美感以及艺术感染力的培养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舞蹈教学内容向技能教学倾斜
在小学阶段,部分舞蹈教师在教授学生时,没有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自然地认为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舞蹈形体教学,而不注重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小学舞蹈教学内容严重向舞蹈技能教学倾斜,这是十分错误的教学定位。现阶段的小学舞蹈教师大多着重进行专业的舞蹈技能的培养,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方面的知识尚未了解透彻,所以教师在授课途中便将教学的侧重点转移到形体教学中。如果教师仅进行单纯的舞蹈技能教学,那么学生的课堂获得也仅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止步不前,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也会格外注重舞蹈的技巧性和动作的规范性,对于舞蹈内涵的表现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小学阶段本就是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舞蹈课程艺术教学缺失了对舞蹈表现力的教育,便没有真正发挥出它的教学作用,这对于学生的舞蹈课程教学效果十分不利。
二、小学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教学设施,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研发出更多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进行广泛运用,小学舞蹈教学更离不开完备的教育设施。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要提高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能忽略美育和德育在学生发展全过程中的作用。学校要加大对舞蹈教学配置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采购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用具,应用于教学当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可视化强、呈现方式生动,集声音、图画以及文字于一体的技术优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播放教学视频,进行动作的示范和优秀舞蹈的展示,同学们在观看视频时,能体会到舞者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舞蹈表现力不仅关乎舞蹈作品的展现,更能体现出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1]。多媒体信息技术极具直观性,将舞蹈的生动性和美感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搭建起学生和舞蹈精神连接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舞蹈艺术的距离。学生在舞蹈表演学习、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受到优美舞蹈艺术氛围的熏陶,将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舞蹈感知体验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得出对舞蹈的独特情感表达,舞蹈的表现力由此产生。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法,扩大学生对舞蹈的接触程度,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舞蹈作品的熏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精神概念和审美概念,培养他们的舞蹈表现力。
(二)实现技能教学和素质教学的平衡
在小学的舞蹈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丰富和自信心的提升[2]。对于小学舞蹈课程教学而言,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教学层面,而是要鞭辟入里,在进行舞蹈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入素质教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舞蹈表现力和艺术素养,实现技能教学和素质教学的平衡。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课堂教学时,要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找准自身教育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舞蹈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舞蹈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舞蹈技能,还要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鼓励他们发掘舞蹈的艺术元素[3]。教师可以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让同学们启发思维,根据舞蹈音乐改编舞蹈动作,编出一支自己喜欢的舞蹈。学生在编舞的过程中还要仔细思考舞蹈的展现方式和表演细节,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够培养自己的舞蹈表现力。教师要发挥课堂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实践活动中来,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在舞蹈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不断寻找素质教学的切入点,在契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学习。
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各校对小学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形体美与气质美。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起学习精妙的舞蹈技術和技巧,他们更愿意沉浸于舞蹈的艺术氛围去接受艺术的熏陶,通过自己的舞蹈展示,最大程度地感知美、创造美。小学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育、智育、美育并举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充分感受舞蹈的魅力是最重要的。因此,小学舞蹈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探索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有效策略,为学生舞蹈艺术的展现提供更好的途径,切实提高小学舞蹈教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娟.小学舞蹈教学表现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探析[J].北极光,2019,11:35-36.
[2]杨思媛.探析舞蹈表现力及其培养途径[J].黄河之声,2019,05:126.
[3]崔婷婷.探讨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