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华
我这里说的“古诗”是指选入初中教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古诗、词、曲)。古诗是古人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我们必须继承发扬。古诗在初中教材中的比重很大,以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有讲读古诗9首,课外古诗词诵读16首。通过近几年观察,中考时,涉及古诗的分值在12分以上。随着课改的深入,古诗在教材中的比重将日趋加大,考试分值也将增加。课标中对古诗教学有这样的表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古诗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古诗教学呢?笔者认为,先得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眼下,我们的学生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与古人生活的时代迥乎不同,如何让学生走近古人?这是我们古诗教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走近古人,还得让学生用已有的认知能力去感知古人的精神世界,这是第二个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在学生和古人之间架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而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这座桥梁。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教学的方法。
一、抓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先明确诗中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征。有的古诗的意象在诗中很好找到,如“烟笼寒水月笼纱”中的“水”“纱”;有的则要联系时代背景才能找到,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得引导学生联系“幽州台”及建此台的燕昭王等才能找到“古人”“来者”为何。学生抓住意象,还要明确意象的特征,如“烟笼寒水月笼纱”中“水”的特征是“烟笼”、“寒”,“月”的特征是“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古人”“来者”,他们招贤纳士,任人唯贤,受人敬仰。意象是诗人建构“诗画”的素材,只有抓住意象才能进一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二、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换言之,就是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意境。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怎样才能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素材(意象)创造出“宜居”的环境(意境)呢?
1、在学生抓住古诗意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诗人及古诗的写作背景来整体感知古诗意象的特征。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提醒学生了解一下马致远及这首小令的写作背景: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随即提问:你觉得从哪些意象感受到了诗人那种“漂泊无定的生活”?
2、引導学生发挥想象,利用意象构建意境。如,在感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人”“天涯”这四组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大胆构图,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在学生讨论自己的构图后,老师可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图画。如《天净沙·秋思》。
参考: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诗人用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会诗情。即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扣“抓意象”“造意境”环节进行。
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去感知意象,反复吟咏,体会“情”与“景”的相印相融之妙。如“烟笼寒水月笼纱”句,诗人目睹晚唐时期统治者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生活现状,心生忧国之情,那“水”便“寒”、“笼烟”,“月”便“纱”了。形象地暗示了现实的黑暗和国运的衰颓。
通过体会古诗表现手法,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抒情无外乎两种:直接和间接抒情。古诗的表现手法很多,可引导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进行赏析和体会。直接抒情的如程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那种生不逢时,孤独悲愤之情。间接抒情的古诗较多,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引用典故的运用。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要贯穿古诗教学的始终。
“抓意象”“造意境”“会诗情”,既是古诗教学的方法,也是古诗教学的步骤,这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在古诗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去抓意象,结合诗人及诗的写作背景,搞清楚诗人选用这些意象的妙处在哪里。走好了第一步,“造意境”就好办了。“造意境”完成后,然后运用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就可以“会诗情”了。“抓意象”“造意境”“会诗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可以通过其中任意两个环节去检验其中一个环节的理解是否有误。
古诗教法见仁见智,谨以此文与诸君互勉,望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