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金
摘要: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数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发展区,而是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发展区。教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和研究,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把学生从已有的水平引渡到未知的水平彼岸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从“最近发展区”有效把握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重要性
1、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小学数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充分认知学生起点的基础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促使教师的讲课速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紧密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有效地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有利于改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利于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把握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就有利于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3、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学如果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跳一跳果子到”的教学情境,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从实质上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达到更高阶段的发展水平。
二、找准“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客观存在的,其理论为课堂引导提供了依据,但又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中。因而,找准引导的“最近发展区”就成为了运用理论的关键。
1、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是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确定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要了解学情,确定知识的“固着点”,从需要入手,准确把脉,把握引导的良机;更应重视体验,关注知识的“发展点”,也就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和表现,捕捉学生思想的能力,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的“最近发展区”。
2、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从学的方面来看,引导就是不断地帮助学生完成心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打破心理平衡状态,把学生引入最佳学习区。若学生所接触的内容正好符合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他们就会因问题得到解决而获得心理满足,同时产生新的心理需求,进而产生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在小学数学中如何用好最近发展区
1、教学观念上打破“最近发展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师来说,该教的是思考方法,并非思考的结果;对学生来说,知道论证的方法比知道论证本身更重要。因此,在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变教师单向释疑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让学生在释疑过程中,领会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如在解答“两根同样长的木头,第一根用去米 ,第二根用去它的 ,剩下的哪一段长?为什么?”这道题时,按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常规的解法是:要求剩下的哪一段长,必须先知道这两根钢材分别原来有多长与用去多少米,但钢材原来的长不知道,这就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探究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木头会一样长?又在什么条件下用去的木头不一样长?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打破“最近发展区”,使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教学方法上循序渐进,引入“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还应为新旧知识创设一个连接点,引入最近发展区。数学教材都有一定的系统性,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前后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为学习新知识建立一个连接点,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引入最近发展区。如在教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新知识的例题是:“学校计划栽560盆花,已经栽了7天,平均每天栽60盆,剩下的要2天栽完,平均每天要栽多少盆?”可先让学生先解准备题:“学校计划栽560盆花,已经栽了7天,平均每天栽60盆,还剩几盆没有栽?”学生解答后,把它改成上面的例题,让学生比较准备题与例题的关系,把思维引导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让学生解答例题。学生借助两步应用题的经验,很快解决了这道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样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便于将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
3、教学模式上转变教学模式,进入“最近发展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当小学生思维混乱或出现故障时,有必要借助形象、生动、直观的演示或动手实践来帮助小学生消除学习新知识的思維障碍,顺利解决问题,自觉进入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学生掌握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准备一些砂子,两套等底等高(一定要特别注明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具,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把圆锥体盛满沙子,再将沙子倒入圆柱体内,看倒几次能倒满,最后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圆锥体的体积和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它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完成这些问题后,教师再拿出一个比圆柱体教具小的圆柱体笔筒提问:“用原来那个圆锥体盛满沙子倒入笔筒,还是3次倒满吗?”学生通过实验明确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 。这种借助直观操作、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手脑并用,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建立更广泛的记忆联系,从而为防止学生思维混乱或出现故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柱,便于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
4、教学评价上坚持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和手段,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双促进”作用。依据新标准的评价建议,讲究评价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这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要求的评估模式是相符合的。
参考文献:
[1]《论“最近发展区”与数学能力的培养》,龚琳娜《小学时代》2011年第10期
[2]《课程标准》2011